中藥處方的配伍,中醫講君、臣、佐、使,我們這裡從略,本節主要講臨床中藥常用的藥對與藥組。
第一類:用兩種相對的性質和不同氣味、不同功能的藥物結合,如氣與血,寒與熱,補與瀉,散與收,升與降,辛與苦等,在相反相成中,改變其本來的功效或取其另一種新的效果。這類配伍最有意義。例如:
桂枝—白芍 (氣—血)桂枝湯,調和營衛。
人參—丹參 (氣—血)二參丹,養心和血。
金鈴子—延胡索(氣—血)金鈴子散,止腹痛。
香附—高良薑(氣—血)良附丸,止胃脘痛。
山梔—牡丹皮(氣—血)加味逍遙散,清肝熱。
黃連—肉桂(寒—熱)交泰丸,治心腎不交。
黃連—吳茱萸(寒—熱)左金丸,平肝制吞酸。
黃連—乾薑(寒—熱)瀉心湯,除胸中邪結。
柿蒂—丁香(寒—熱)丁香柿蒂湯,止呃逆。
石膏—細辛(寒—熱)二辛散,消牙齦腫痛。
黃連—木香(寒—溫)香連丸,止赤白痢。
黃芩—厚朴(寒—燥)芩朴散,化脾胃濕熱。
黃柏—蒼朮(寒—燥)二妙丸,治下焦濕熱。
白朮—枳實(補——消)枳朮丸,健脾消痞。
黃耆——防風(補——散)玉屏風散,治體虛感冒。
白芍——柴胡(補——散)四逆散,和肝瀉熱。
紅棗——生薑(補——散)桂枝湯,和氣血。
鱉甲——青蒿(補——清)青蒿鱉甲湯,退骨蒸勞熱。
黑芝麻——桑葉(補——清)桑麻丸,治肝陽頭暈。
枸杞子——菊花(補——清)杞菊地黃丸,明目。
乾薑——五味子(散——收)苓甘五味薑辛湯,化痰飲。
白礬——鬱金(斂——散)白金丸,治癲癇。
柴胡——前胡(升——降)敗毒散,疏邪止咳。
桔梗——蘇子(升——降)杏蘇散,調胸膈氣滯。
半夏——黃連(辛——苦)瀉心湯,止嘔。
皂角——白礬(辛——酸)稀涎散,湧吐風痰。
烏梅——生地黃(酸——甘)連梅湯,化陰生津。
烏梅——黃連(酸——苦)連梅湯,瀉煩熱。
當歸——白芍(動——靜)四物湯,養血和血。
第二類:用兩種藥物相輔而行,互相發揮其特長,從而增強其作用,如化濕結合理氣,發汗結合通陽,包括上下、表裡結合,以及相須、相使等在內。這類在臨床上最為多用。例如:
蒼朮——厚朴 平胃散,燥濕行氣。
淡豆豉——蔥白 蔥豉湯,散寒通陽。
半夏——陳皮 二陳湯,化痰順氣。
杏仁——貝母 桑杏湯,順氣化痰。
知母——貝母 二母散,清熱化痰。
枳實——竹茹 溫膽湯,和胃止嘔。
木香——檳榔 木香檳榔丸,行氣導滯。
人參——蛤蚧 人參蛤蚧散,補腎納氣。
黃耆——防己 黃耆防己湯,行皮水。
人參——附子 參附湯,溫補元氣。
黃耆——附子 耆附湯,溫固衛氣。
白朮——附子 朮附湯,溫補中氣。
附子——茯苓 (相使)溫腎利水。
黃柏——知母 (相須)清下焦濕熱。
第三類:取性質和功效類似的兩種藥物的同用,目的在於加強藥效,或使內臟之間得到兼顧。例如:
黨參——黃耆 補氣。
附子——肉桂 溫腎回陽。
山藥——扁豆 補脾止瀉。
沙參——麥冬 潤肺生津。
柏子仁——酸棗仁 養心安神。
杜仲——續斷 補腎強腰。
麻仁——瓜蔞仁 潤腸通便。
龍骨——牡蠣 固脫。
金櫻子——芡實 固精。
赤石脂——禹余糧 澀腸。
穀芽——麥芽 助消化。
桑枝——絲瓜絡 活絡。
牡蠣——石決明 潛陽。
升麻——柴胡 升提氣分。
旋覆花——代赭石 降氣。
橘核——荔枝核 消疝氣。
甘松——山柰 止胃氣痛。
海藻——昆布 消痰核。
荊三棱——蓬莪朮 消癥瘕痞塊。
白茯苓——赤苓 利水。
甘遂——芫花 逐水。
常山——草果 截瘧。
當歸——川芎 活血祛瘀。
桃仁——紅花 破瘀。
蒲黃——五靈脂 祛瘀。
乳香——沒藥 理氣散瘀止痛。
藿香——佩蘭 清暑。
金銀花——連翹 清熱解毒。
黃連——黃芩 瀉火。
桑葉——菊花 清風熱。
羌活——獨活 治風濕疼痛。
川芎——草烏 治寒濕疼痛。
青皮——陳皮 疏肝胃氣。
蘇梗——藿梗 理脾胃氣。
天冬——麥冬 滋養肺腎。
蘆根——茅根 清肺胃熱。
砂仁——蔻仁 健脾胃。
神曲——山楂 消谷肉食積。
關於藥物配伍應用的例子很多,不能悉舉。
如外感咳嗽常用苦杏仁、像貝母,但肺陰不足,兼見內熱,或外邪不解,咳痰不爽的,可與甜杏仁、川貝母合用,處方慣寫甜苦杏仁、川像貝。
還有三種藥配伍,如杏仁、薏苡仁、蔻仁同用,宣化三焦之濕,以及個別地區用神曲、山楂、麥芽消食,處方慣寫焦三仙之類,沒有提及。
總之,藥物配伍有其重要意義,如果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或隨意湊合,將會造成雜亂和疊床架屋的現像。
版權說明
本文摘自《秦伯未臨證經驗集萃》,作者/秦伯未。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