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嚏法可温中散寒宣陽

《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証治》云:“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發熱色和者,善嚏。”這裡,仲景把“喜欠”與“善嚏”並論,顯然並非無意。筆者認為呵欠與噴嚏是相對應的一組症狀,其病機應當是相反的。就陽氣的升降而言,前者趨於向下,而后者趨於向上。

有《金匱要略講稿》認為,“喜欠”是正氣不足之象,但又說“由於呵欠尚表示其氣有伸展之機,故久病而見此象,是病情有好轉的趨勢。”這兩種說法有點自相矛盾。實際上,“陽入於陰謂之欠”,恰恰是說明陽氣有下引之勢,不能振奮,因而病情尚未見轉機。

另外,此處“發熱色和”之“和”字,一般有兩種解釋:一為“面色紅潤”﹔二為“面色如常人”。筆者認為,如果與“發熱”二字聯系起來看應該是陽氣來復之象, 似應以略顯紅潤為妥。至於“善嚏”,才是說明陽氣有伸展布達之勢,陽氣宣布,陰陽自和,為疾病轉愈之佳兆。而且“善嚏”不僅僅見於外感病程中,即使內傷久病者亦然。

所以,仲景在該篇中緊接著又說:“中寒,其人下利,以裡虛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這也從反面說明了中寒裡虛者不能得嚏,病人隻有在裡虛有所改善,正氣有所恢復或增長,即陽氣上升和宣布的情況下才能得嚏。

《醫宗金鑒·訂正金匱要略注》把噴嚏形象地比作雷聲,雲:“蓋噴嚏者,雷聲之義也,其人內陽外陰,陽氣奮發而為嚏也。”“蓋陽和則嚏。”

《靈樞·口問》:“陽氣和利,滿於心,出於鼻,故為嚏。”噴嚏是由於陽氣的作用,首先是心陽宣通﹔其產生的基礎必須是“陽氣和利”。“和”者,陰陽自和﹔“利”者,流通暢達之謂也。

故噴嚏並非鼻之病,也非僅僅是由於鼻黏膜受到刺激而已。它是人體陰陽自和的自然表現,也是陰陽自和的必然趨勢,雖欲制止之而不可得,從而發出一種猛烈帶聲的噴氣現象。其音高亢響亮,令人頭腦為之一震。這就是陰陽自和的力量,也是人體戰勝疾病的征兆。

《王孟英醫案·卷二》載一醫案:張雨農司馬因病重,談及其體氣羸疲情形,“孟英忽曰:公其久不作嚏乎?司馬曰:誠然,有年矣。此何故也?孟英曰:是陽氣之不宣布也。古惟仲景論及之,然未立治法。今擬鄙方奉贈,博公一嚏如何?……遂以高麗人參、干姜、五味、石菖蒲、酒炒薤白、半夏、陳皮、紫菀、桔梗、甘草為劑,煎服后,駕輿以行。未及三十裡,即得嚏。”

以孟英這樣的名醫,竟然關心起一個病人是否打噴嚏的問題。這說明他臨証思慮之廣,辨證之細,從病人的一點一滴症狀中馬上就能捕捉到病機。正由於他平時對仲景學說深透的研究及體會,所以才能結合臨床有所發揮和創造性的運用。觀其在本案中所擬之方,正是本仲景之論述而擬出的治療方法。

本方以走心肺之藥居多,據《本經》和《別錄》所記,這些藥大多有“溫中”及補虛之效。尤其是薤白用酒炒,更能起到宣痺通陽之作用。全方振奮心陽,並溫中散 寒,宣肺化痰以開竅,且確實取得了“博公一嚏”的療效,堪稱神奇。從而彌補了仲景在此篇中有論而無治的缺憾,值得我們參考。

總之,外感病得嚏,是陽氣奮起抗邪,驅邪外出,是自衛的反應,甚至可不藥而愈。內傷久病得嚏,則是陽氣來復,得以宣布,病有轉機而向愈之勢。二者都是在人體陰陽自和的情形下才可能出現。

版權說明

  • 本文摘自《中國中醫藥報》,作者/王昆文,由中醫書友會微信號平台編校發表。
  •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

Deja una respuesta

Introduce tus datos o haz clic en un icono para iniciar sesión:

Logo de WordPress.com

Estás comentando usando tu cuenta de WordPress.com. Salir /  Cambiar )

Imagen de Twitter

Estás comentando usando tu cuenta de Twitter. Salir /  Cambiar )

Foto de Facebook

Estás comentando usando tu cuenta de Facebook. Salir /  Cambiar )

Conectando a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