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堅:從古人的智慧中領悟中醫的精髓

孔子問道

陽:去年您在湖南中醫學院開設了“中國古代醫學文化”選修課,這門在全國中醫學院率先開設的課程,據說反映甚好。能談談您開設此課的初衷嗎?

彭:我醞釀開這門課,為時已久了。中醫這門學科,不是現代意義的科學,它是中國古代文化這棵大樹結出的一枚碩果。中醫能夠治病,全憑它有自己一套獨特的方法論和長期的歷史經驗可借鑒。

當代西方的科學精神是講究分析、定量、實驗、邏輯,而古代中國人走的辯證思維、內省頓悟之路。這至今仍是中醫最重要的思維特點。對於醫學這樣一門以實用為目的的學科來說,採用這樣一種方法論,是非同尋常的,在當代自然科學中,甚至是絶無僅有的。

陽:中醫有句名言,叫作“醫者意也”,說的是這回事嗎?

彭:不錯。學中醫強調“悟性”。中醫理論中的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精氣神、取類比像、形象思維等等,無不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中。如果只是想學一些中醫治病的有效方藥,這不難做到,但要學到中醫的精髓,能夠由意達悟、通神運微,使思維進入理論與臨床高度統一的境界,沒有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修養作為根基,是難以培養出這種悟性的。

陽:最近,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理工大學校長楊叔子提出一種觀點,他認為當代缺乏的不是科學技術人才,而是人文學科的人才。他要求他的博士生能背誦孔子的《論語》和老子的《道德經》。中央電視台1月24日作了報導。您怎麼看待這個觀點呢?

彭:對楊叔子教授的觀點,我深表贊同。我認為這不單純是表露了一個當代科學家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而且是對人文精神的一種呼喚。

20世紀的科學技術成就,超過了幾千年人類文明創造的總和,但是,也給人類的生存環境造成了無法彌補的巨大破壞。21世紀,應當給予科學注以更多的人文精神,使人類不致於因為科學的發達而毀滅自身。很多有遠見的科學家,都意識到了這一點。

陽:哦!幾年前,就有人提出了“給醫學以更多的人文關懷”,也表達了這樣的意思吧?

彭:是的。醫學是人學,是治病救人的一門科學,不能把人僅僅當成一種研究對象,應當給予更多的人文關懷。在醫學界對人文精神的呼喚,已走在其他自然科學領域的前面。現在由其他自然科學家提出這一問題,更能引起人們的警醒和深思。

陽:關於孔子的《論語》和老子的《道德經》,您能就其中的人文精神多談一點嗎?

彭: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愛人”;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法自然”。他們的學說都是只談人,不談神,只談生,不談死,以人為本,貫穿著真正的人文精神。

假如“地球村”的人們都能採用這兩種學說來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未來世界的美好,是可想而知的。有人預言:21世紀將是中華傳統文化全面復興和大放異彩的時代。老子的學說,則尤其被看好。

陽:我記得黑格爾說過:他從孔子的《論語》中看不到多少思辯的色彩,大半是一些道德的說教。

彭:在這個大哲學家的眼中,確乎如此。《論語》中談倫理道德的言論居多。孔子認為要實現“仁”的理想,需要用社會規範和道德規範來約束人們的行為,這就是“禮”;必須從每個家庭成員做起,這就是“孝”;應當從個人的道德修養開始,這就是“德”。

這一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主張,成為了歷代知識分子的人生抱負和行為準則。

張仲景《傷寒論•序》中的“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把學醫與忠君、孝親、仁愛百姓聯繫起來;孫思邈的《千金方•序》中的“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愈之,德逾於此”,把學醫與修德等量齊觀;宋代范仲淹提出“不為良相,則為良醫”;元代理學家朱丹溪棄儒從醫;都是受到仁學的影響。

清代名醫薛生白之孫在其為祖父寫的墓誌銘中一字不提乃祖的醫學成就,反而宣揚他跟隨理學家講學的軼事,被文學家袁枚怒斥一頓,認為:“夫學在躬行,不在講也。聖學莫如仁,先生能以術仁其民,使無夭札,是即孔子老安少懷之學也。素位而行學,孰大於是,而何必舍之以他求?”

在古代真正的讀書人看來,當醫生是實行仁術的一種重要職業。因而歷代儒醫多數注重品德修養。

孫思邈的《大醫精誠》、龔信的《醫箴》、龔廷賢的《醫家十要》、李木延的《習醫規格》、陳實功的《醫家五戒十要》等,無一例外地以仁為核心闡述了醫生應有的道德規範。

陽:薛生白有個名號,叫“一瓢”,出自孔子對顏回安貧樂道精神的讚揚:“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以此為號,大約是明志吧!仁學對歷代醫家的品格鑄造確實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彭:是的。古代醫家,大多數都能安貧樂道,不憑醫術發財。我始終認為:醫生和教師,不應當走個人發財致富道路。否則,會導致人性的扭曲和整個社會道德水準的下降。因為他們的職業是崇高的,他們肩負的任務是神聖的。選擇了這門職業,就應當有“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的打算。

陽:孔子尚陽,重陽剛之氣,主張“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有人認為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精神,這對中醫的學術也有影響嗎?

彭:有。中醫最有權威的學術流派“傷寒派”就是重陽氣的。辛溫解表、甘溫健脾、溫寒化飲、溫通心陽、回陽救逆、扶陽抑陰等等,張仲景所創設的顧護陽氣的方劑可謂異彩紛呈。醫家偏愛用溫藥的風尚延續到宋代以前。直到元代醫家朱丹溪提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說,才糾正了這種偏向。

陽:提出這樣針鋒相對的學術主張,他的依據是什麼?

彭:依據是宋元理學家“存天理、滅人欲”的觀點。他認為:人體內有一種相火,居於下焦。在正常情況下,為生命之火;一旦受到慾念的刺激,則妄動而成為邪火,灼傷人的陰液。人不可能沒有慾念,因而人的一生總處在火有餘,陰不足的狀態中。朱丹溪本身就是一個理學家,說起這一套哲學道理來,確是振振有詞。

陽:宋明理學是孔子學說發展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有一個著名的認識論命題,叫“格物致知”,也是一種儒學的方法論。不過,理學家是用它來研究倫理思想,不是用於社會實踐的,其中唯心論的成分似乎很多。

彭:古代醫學家掌握了這個方法論之後,用於醫學研究,有了許多新的發現。朱丹溪最重要的一種著作就取名為《格致余論》,他的“格物”就是臨床實踐,觀察病人的證候表現。

由於他是浙江人,一輩子沒有去過北方,江浙一帶地勢低窪,氣候炎熱,他診治的病人自然陰虛的多。所以他提出的“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看似有些偏激,其實是他長年“格物”獲得的一種新知,含有地理學的寶貴思想。

明末吳又可“格物”,考察了他的時代“戾氣”流行的特點,提出了反傳統的觀點,成為中國醫學史上一位傑出的傳染病學家,其成就可與16世紀意大利著名的傳染病學家夫拉卡斯特羅媲美。

李時珍的“格物”是考察藥物,他說:“雖曰醫家藥品,其考釋性理,實吾儒格物之學。”其結果,是成就了一部偉大的著作《本草綱目》。

陽:提到《本草綱目》,它的最大成就恐怕要數分類學思想吧。

彭:是的,李時珍按照“由賤至貴”的原則,將藥物分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蟲、鱗、介、禽、獸、人16部。在16世紀,這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分類法,基本上勾勒出了世上萬物由水生至陸生,由無機到有機,由低級到高級,由礦物、植物、動物到人的發展過程,給後來的達爾文、林奈以不小的啟示。

李時珍這種“析族區類,振綱分目”的思想淵源,出自儒家的經典,如《爾雅》即明確地將事物劃分為動、植、礦三類。分類學的思想,則有《易•繫辭上》的“方以類聚,物以群分”。

儒家這種分類研究的思想對醫家的影響不限於李時珍。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楊上善的《黃帝內經太素》、張介賓的《類經》,都是其卓卓者。

陽:孔老先生信奉“述而不作”,認為古人比自己高明,只要對古人的著作闡述明白就夠了。這種主張對中醫學術的影響似乎更大?

彭:不錯,這種觀點對中醫學術的傳承有很大影響。一部《內經》,從古到今,注家有400多位,註釋《傷寒論》的人尚不止這個數,無數有才華有學識的醫家投身到這個“注經”的行列之中。迄今為止,《內經》、《傷寒論》仍然被奉為中醫至高無上的經典,無人跨越其雷池,無人突破其藩籬。

陽:一個在長達十幾個世紀理論上沒有根本性突破的學科,怎麼會有生命力呢?

彭:站在當代科學立場上來看,簡直不可思議。德國科學家、慕尼黑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滿晰駁在中國考察了20年,最後得出了一個結論:這是因為中醫自古以來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有效的、始終如一的方法論,它可以不受現代科學的影響而獨立治療疾病。

毫無疑問,這個與當代科學迥然不同的方法論,是《內經》和《傷寒論》奠定的。歷代注家從各個角度來註釋、闡釋、並融入了自己的心得體會,使這種方法論更加系統、完善了。這是中醫學術發展的一種獨特方式,“注經派”的歷史功績是不可沒的。

當然,歷代醫家受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教誨,更寫下了大量總結臨床經驗的著作,給後人留下一大筆寶貴的遺產。

陽:談到方法論,“中庸之道”不正是孔子處理問題的方法嗎?《論語》說:“中庸之為德也,甚矣至乎!”“禮之用,和為貴。”

彭:中庸、中和之法,對中醫的治療思想影響頗大。《內經》中強調“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中醫的汗、吐、下、和、溫、清、補、消,一切治法,最終目的是將陰陽氣血調和到平衡的狀態。擅用調節,是中醫的特長。

陽:中醫的治法有用“王道”、用“霸道”之分,不也是孔子的治國之道嗎?

彭:這是一種比喻。攻法好似“霸道”,用刑罰治理國家;補法好似“王道”,用道德教化百姓。孔子是主張用王道,少用或不用霸道的。中醫治病講究扶正祛邪,總是考慮到事物的兩個方面,但仍是補多攻少。“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大毒治病,衰其大半而止”,時時顧護到元氣。孔夫子提倡施仁政、用王道的說教,歷代統治者採納的不多,倒是中醫的用補法,卻大受歡迎。

金代有個張子和,主張用汗吐下三法治病,落得個“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明代有個張景岳,主張補陰補陽,補氣補血,儘管遭到清代大醫家徐靈胎的嚴厲貶斥,《景岳全書》至今仍膾炙人口。

醫生不能只治病,不顧人,應當避免藥物對身體的傷害。如果用“王道”的目的是基於以上兩點,不是膽小怕事,當然無可厚非。然而,真正高明的醫生,應能全面辨證,當補則補,當攻則攻,以平為期。

陽:中醫的養生之道是很有名的,孔子在這方面也有不小的貢獻吧!

彭:那當然。比如他說,“人有三死,非其命也,已自取也。夫寢處不時,飲食不節,逸勞過度者,疾共殺之,”這是從睡眠、飲食、運動三方面來探討得病與短壽的原因。他還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談到了心胸開闊,情緒樂觀與長壽的關係。

陽:這可不是單純談的養生之道。這段文字既描繪了一種美學境界,又飽含哲理。中國古代的文人們不知從中獲得過多少啟示。

彭:所以說,中國古代的哲學、文學、藝術、醫學等等,都是一脈相承,一息相通的。領悟到了中國古代文化的精華,也就領悟到了中醫的真諦。當然,對中醫理論有重要影響的,不止孔子一家,老子的影響也許更大。

孔子重乾道,尚陽剛之氣;老子重坤道,尚陰柔之力,這一陰一陽兩種哲學體系的對峙與交融構成了中國幾千年歷史文化的主流精神。所以,讀讀《論語》和《道德經》,領略一番古代哲人的智慧,反思一下20世紀科技發展的功過得失,對於剛走進21世紀的中國青年科技工作者來說,也許是必要的。

陽:真是意猶未盡啊!有機會下次再談談老子和孫子吧。

版權說明

  • 本文摘自《2000年第一期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由中醫書友會微信平台編校發表,作者/彭堅、陽太。
  •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

1 comentario en “彭堅:從古人的智慧中領悟中醫的精髓

  1. 硬掰啥都有!
    《老子》字「伯陽」→ 陽 → 乾
    (「天王老子」→ 天 → 陽 →乾)
    《孔子》叫「孔丘」→ 陰 → 坤
    (丘=陰暗不見天日之小穴→蟻丘)

    《老子》章章句句都斬釘截鐵,陽剛十足,何來陰柔?
    《老子》的「退」是為了要「進」
    《老子》的「柔」是為了要「強」
    《老子》的「不爭」是為了要「爭」
    【22章】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 天下第一!
    【36章】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 發燒用熱藥!先增胖才能減肥!
    → 爭無不勝的方法!【捧殺】勝【棒殺】!

Deja una respuesta

Introduce tus datos o haz clic en un icono para iniciar sesión:

Logo de WordPress.com

Estás comentando usando tu cuenta de WordPress.com. Salir /  Cambiar )

Imagen de Twitter

Estás comentando usando tu cuenta de Twitter. Salir /  Cambiar )

Foto de Facebook

Estás comentando usando tu cuenta de Facebook. Salir /  Cambiar )

Conectando a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