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有這樣兩種醫德高的醫生
我的啟蒙老師,湖北興山縣老中醫王慈臣先生,學富五車,會通三家,行醫從不取值,病家務有所酬,亦不拒收,除大革命時 … 繼續閱讀
四物湯在婦科上的運用
四物湯原出於唐代《理傷續斷方》,主治跌打損傷,腸肚中污血。宋代《和劑局方》應用於婦人月經不調、崩中漏下、胎動不 … 繼續閱讀
施今墨:治療風濕病辨四型、治八法
導讀:京城四大名醫之一施今墨,具有60余年臨床經驗,治療風濕病有獨到的經驗。施老辨證主要分為四型:風濕熱證候( … 繼續閱讀
薑桂苓半湯的組成原理及臨床運用
薑桂苓半湯系由生薑、桂枝、法半夏、茯苓四藥組合而成。 本方取材於清朝鄭欽安薑桂湯和局方二陳湯。前者見於《醫理真 … 繼續閱讀
中醫臨床格言122句
1.疔瘡先出血,內毒以寒瀉。2.眩暈者無痰不作,消渴者無火不生。3.肥人眩暈少氣多痰,瘦人眩暈少血多火。4.通 … 繼續閱讀
道是無毒卻有毒.再談中藥毒副作用問題
食物無毒不等於無害 有毒無毒,本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我們既不必談毒色變,也不能認為某些東西無毒就可以大吃特吃。 … 繼續閱讀
鄧鐵濤:我對抗生素的思考
對抗生素的思考 抗生素發明之前,中醫治療發熱性、傳染性、感染性疾病,療效非西醫藥所能及。自抗生素發明後,治細菌 … 繼續閱讀
看看御醫們的“治病傳奇”
各朝各代都有關於宮中醫事的記載,這些事件的主角就是那些給帝王治病的御醫們。御醫們所流傳下來的那些令人稱奇的醫方 … 繼續閱讀
秦伯未臨證經驗集萃:中藥配伍
中藥處方的配伍,中醫講君、臣、佐、使,我們這裡從略,本節主要講臨床中藥常用的藥對與藥組。 第一類:用兩種相對的 … 繼續閱讀
焦樹德:幾張化痰、攻痰方劑的應用與辨別
一、二陳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制半夏150g,橘紅150g,白茯苓90g,甘草45g。為粗末,每服12g … 繼續閱讀
30年衷中參西路—臨床一線總結出的“純干貨”
胰島素:胰島素先傷氣陽,再引起血瘀。可以把用胰島素前後的舌像拍下來,就能觀察到胰島素的屬性了。 紫草:煎服的話 … 繼續閱讀
我對五積散的經驗和體會
五積散初見於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傷寒門》。本方主治氣、血、痰、食、飲五種病邪的鬱積,醫以五積散命名,為宋元以 … 繼續閱讀
你知道中醫裡排出邪氣的11個通道嗎?
由於邪氣進入機體的部位不同,性質不同,導致的疾病不同,況且,不同人體的體質亦不同,因此,排出邪氣的途徑各種各樣 … 繼續閱讀
秦伯未先生的忌口學說
忌口是指病員膳食的禁忌,這民間大家認為只有中醫有,也是中醫老一套,所以病員對中醫師經常會有要不要忌口的發問。 … 繼續閱讀
曹雪芹深諳中醫之道:兩相對比看紅樓人物體質
一、賈母之高壽與晴雯之早亡 【賈母】 賈母作為賈氏大家族的大家長,高壽至83歲。 在《紅樓夢》中,不論小姐、丫 … 繼續閱讀
蒲輔周前輩之醫路體會
紹奇述:三十六年前,我有幸在北京拜訪了同鄉前輩蒲輔周先生。蒲老這次的談話,影響了我一生。香江教余,心境頗靜,回 … 繼續閱讀
西醫很強大,中醫很偉大
進入20世紀以來,關於中醫存廢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過。作為一個有著幾十年經驗的醫生,我的觀點是,中醫是傳統文化的 … 繼續閱讀
梁冬反思錄:關於中醫,我說的都是錯的
導讀:自2007年離開百度後,我就希望致力於中醫文化的傳播與推廣,當我成為一個經營著數家中醫診所的創始人,有了 … 繼續閱讀
“中醫都是有意無意的騙子”?!
導讀 縱觀每朝每代,真正能夠醫名盛於當時、著作傳於后世的名留青史之醫家,不過寥寥數位。然而,當代的中醫名家卻十 … 繼續閱讀
干祖望:別把中醫手段當做西醫財產
余曾囑急性咽炎患兒,多進開水。其母誇余“老先生不錯,亦用西醫方法”。聞之使人啼笑皆非。考急性病多進開水,《本草 … 繼續閱讀
此陽非彼陽與此心非彼心
“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是朱丹溪提出的重要論點。他認為陰精難成易虧,故陰常不足;相火之易於妄動,故陽常有餘。 … 繼續閱讀
名醫醫案中的“偽經驗”
歷代名醫醫案是祖國醫學寶庫中的一塊光彩奪目的瑰寶,對中醫臨床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可謂後學進步之階梯。但是, … 繼續閱讀
取嚏法可温中散寒宣陽
《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証治》云:“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發熱色和者,善嚏。”這裡,仲景把“喜欠”與 … 繼續閱讀
朱進忠:“壯火散氣,少火生氣”臨床一得
余讀《素問·陰陽應像大論》中:“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一節,閱張景 … 繼續閱讀
劉力紅:治療無非重新恢復到“平人”
那麼治療怎麼辦呢?很簡單了,既然非平人就生病,那麼治療無非就是使他重新回復到“平人”。這裡我們看老子的一段話, … 繼續閱讀
彭堅:從古人的智慧中領悟中醫的精髓
陽:去年您在湖南中醫學院開設了“中國古代醫學文化”選修課,這門在全國中醫學院率先開設的課程,據說反映甚好。能談 … 繼續閱讀
向善積福,也是在積自己的陽氣:東北民間中醫的“扶陽”新感悟
我 1997年上的臨床。我的老師主要的思想就是從祛邪的方面入手,他也是自己挺獨特的一個大法,攻下、祛邪,善用一 … 繼續閱讀
老中醫欺騙病人五十年
從我第一天行醫開始,就讓我痛苦的對病人欺騙,至今已是五十寒暑。 今天的任何一位中醫師, 在為病人診斷時, 都是 … 繼續閱讀
小羅(Ronaldinho Gaúcho )接受針灸治療
Fumio Takahashi,這位日本醫師在用針灸治療小羅(Ronaldinho Gaúcho )。
這位日本人曾治療過梅西(Lionel Messi)和貝克漢(David Beckham)。
針灸的未來發展會很好,以後物資會增長,柴米油鹽醬醋茶皆是寸斗寸金的,醫學更不用講,會遇到很大的瓶頸,那時靠的就是針灸了。
當然針灸不是萬能的,最重要還是人心浮動不安,無止境的慾望,這些都是必須真實懺悔改過才能度過難關。 繼續閱讀
黃褐厚膩苔清化漫筆
黃褐厚膩之苔,臨床時有所見,因其病理每主痰熱內蘊,是以病多實而不虛。故醫家見之,參合脈象癥情,如無抵牾,每用清熱化痰法清之滌之,甚則兼通腑氣以導之。隨癥立方,每獲良效。但濕性纏綿,常常粘滯難化。余于臨證中反復推求,因思痰熱日久,必損津液,雖云痰由濕成,而其阻塞隧道,致津液不能敷布,遂使局部干結而痰濕之粘著愈緊。一旦潤之,則粘著易去。又且涼性化痰之品,不能作清熱之藥使用,既是痰濕與熱相結,必選適當之清熱藥物為佐。虛則甘寒,實則苦寒,隨癥采用。蓋痰由熱煎濕濁而成,熱若不解,則痰必堅凝。余后于臨證中見頑固之黃褐苔,每參潤燥泄熱于化痰諸品之中,常獲應手之效。略舉三例,以見一斑。 繼續閱讀
中醫在國外的發展
我現在給大家做講座的時候,總是喜歡先給大家講講我們國家的中醫文化有多麼的燦爛,一般聽完講座的人,都會覺得以前怎麼從來不知道這些事兒啊,我們自己還有這麼了不起的寶貴財富?
我講的是,我們的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無數的櫃子,每個抽屜打開,吹去灰塵,我們會發現,里面都是燦爛奪目的金飯碗,可是,如果我們不打開這些抽屜,就會覺得老祖宗什麼都沒有給我們留下,覺得很失望,然後還要覺得自己一無所有,這太令人覺得遺憾了。
所以,我寫了《古代的中醫》、《這才是中醫》等書,就是要讓大家了解,看看古代的中醫有多麼的了不起,其實我們現在的很多疾病,古代那些偉大的醫生們都思考過了,很多治療方法都為我們准備好了,只是我們現在不讀古書了,反而很多病不知道怎麼治療了。
而且,還有很多人在嚷嚷,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東西不好,我們要扔掉。 繼續閱讀
《醫學衷中參西錄》117方介紹
本書是河北鹽山縣已故名醫張錫純(1860-1933年)所著。原書從1918年至1934年分七期陸續刊行。第一期 … 繼續閱讀
顏德馨活血化瘀方
活血化瘀派的大師,臨床上可參用。 下載:顏德馨活血化瘀方
漢唐中醫倪海廈醫師之時事評論
此份資料是這幾年來我在漢唐中醫網站所收集的時事評論,內容不完整,可能漏掉一些,而有些文章沒經過倪師評論的也不在 … 繼續閱讀
雜談醫話-漫談臨床處方用藥
说起这个话题实际上是老生常谈,很多有资格的老中医都谈到过,但我觉得总有一种没谈透的感觉,所以也借文说一说自己的拙见。
临床处方一般分二类,一是以古圣前贤的经典方为主;一是以自己随意组方或美其名曰按法组方为主。两者孰优孰熟,难以统一。我自己的认识和多年的实践体会,觉得应当提倡推广用经典方为主。 繼續閱讀
裘沛然老仙翁死後才能公佈的真心話
中醫的現狀,是我們常議的話題,有過多次,我們深談結束,他總要關照:慎勿多言,有的話等我死後再說,否則要被罵死!
現在,大師去世了,“有的話”,可以公開了。
首 先是《黃帝內經》。他常說,《黃帝內經》算不上經典,長期以來被捧得過高,尤其被一個作家,解讀成上下兩集的“巨著”後,它的地位更“虛胖”,像“聖經” 一樣,其實它也就是當年的“諸子”書之一,反映了兩千年前,國人對人體疾病的認識,真知灼見固多,謬誤偏見也有,何必對它頂禮膜拜呢。 繼續閱讀
如何鑑定一位好醫師–「良醫七要件」
生病要找醫師,如果遇到密醫或蒙古大夫,輕者浪費金錢時間,重者誤診誤醫。而一位良醫,即使無法讓您藥到病除,至少會指引您另請高明。過去無執照的密醫 很多,現在的醫師雖然有執照,但隨著時代的變遷,也變得急功近利,短視而缺德,或過度自我保護、或自我膨脹,一切以己身利益著想。昔日醫師誓詞所求,對病 患的無限奉獻與服務,早丟到九霄雲外了。當然好的醫師依然很多,但如何去分辦?以下幾點可供參考: 繼續閱讀
瘦因吟過萬山歸—半個世紀從事醫學的教訓
“瘦因吟過萬山歸”是清代著名詩人黃仲則所著《兩當軒詩集》中的詩句,仲則所作的詩,以清新俊逸,直逼青蓮而見重于時。可是他懷才不遇,在坎坷的遭際中度過了一生。據文獻記載:黃氏曾經寫過四首律詩,詩中有“全家都在西風裏,九月衣裳未剪裁”之句,這二句詩曾經風靡當時吟壇,並成為流傳後世的七言警句。而我覺得他“瘦因吟過萬山歸”一語,無論從藝術上或意義上來說,似都比上述二句高出一籌。因為它深刻地揭示了治學的艱巨性,能夠贏得勤苦研究學問者的共鳴。凡是古今中外卓有成就的學者,為探求真理,哪一個不是經歷過廢寢忘食,失敗挫折的艱難困苦的歷程。黃仲則的寥寥七字,提示我們研究學問者既要讀萬卷書,還要行萬里路這個顛撲不破的真理。 繼續閱讀
我到美國學中醫(轉貼)
臨走時很多朋友驚訝的問我為什麼到美國學中醫,我回答說美國中醫正宗,不禁惹來罵聲一片,現在人已到美國,想具體談下我的美國中醫之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