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經方中的人參是指什麼,它益氣生津之效誰能代替?

《傷寒論》論中的人參的功效之謎

在《傷寒雜病論》中,人參一共入方44次,是一味非常重要的中藥。

可是,那時代的人參究竟是指什麼呢?由於年代太久,現已是眾說紛紜,有云黨參者,有云已經消失的上黨人參者,有云桔梗科的黨參者。

我不想做繁瑣的歷史考證,我想用以《傷寒雜病論》中記載的“功效”來反推經方“人參”究竟應該是指什麼?

那麼,在《傷寒雜病論》中人參有哪些功效呢?

在《傷寒雜病論》中,人參入方44次,在這44首方中,各用於不同的症狀,我想將其分為滋補津液類,復脈固脫類,健脾守胃類,安神類。

滋補津液類的症狀包括:嘔吐,出現18次;口渴,出現5次。

復脈固脫類的症狀包括:發熱大汗11次;脈沉4次;喘4次;脈結代1次。

健脾守胃類的症狀包括:心下痞滿,8次;腹瀉下利,7次。

安神類:煩躁,出現4次。

我們來據此分析人參的用途,它最首要的作用就是滋補津液,大家知道,嘔吐,腹瀉都會導致體內津液大量流失,所以補液生津是人參最重要的用途,而治療口渴是它這項作用的延伸。

其次,就復脈固脫了,所謂復脈固脫就是當患者發熱大汗,久病,導致氣息微弱,喘,汗出不止,脈微欲絕時,此時,人參起到的是大補元氣的功效,多與附子合用,一般來說,參附合璧多出現在“亡陰”之時,由此也可佐證,人參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生津液,滋陰,和補元氣。

人參第三項作用就是健脾、守護胃氣了,通過補胃氣,守胃氣,使胃氣偏向蓄積而不供出,改善脾胃的功能,從而起到了解除脾胃痞滿狀態,止瀉的作用。

人參的第四種功能就是安神,通過補益心氣來安神平悸,可用於失眠多夢,煩躁,健忘。
我們再來看看《神農本草經》和《名醫別錄》對人參性味的描述:

本經:味甘微寒。

別錄:微溫,無毒。

可見人參的性味介於微寒與微溫之間,不會太熱。

經方中的人參絕對不是桔梗科的黨參,倒是和西洋參很像

《名醫別錄》同時指出:“人參生上黨及遼東。”

由此可見,人參應該是古代上黨地區太行山脈和中國東北,朝鮮的同一類本草。現在的人參是指五加科植物人參的根,其中人工種植的稱為園參,野生的稱為野山參,只產於東北和朝鮮,上黨人參因為過多挖掘,早已消失。

古代以上黨人參為上品,中國東北,朝鮮產的次之。

比較起來,現在遼東人參,性味甘,微苦,溫,氣味雄壯,力量厚重,其大補元氣之力與《傷寒雜病論》說述的接近,而且遼東人參也能滋補津液,降血糖但是遼東參的藥性似乎比《傷寒雜病論》所述的人參藥性熱了一些。

在《傷寒雜病論》中,人參有很強的生津液,解口渴的作用,可用於大熱之證,比如人參白虎湯之於陽明證,但現在的遼東參卻云證,實證忌服。

一般認為,古代上黨人參,平和中正,無剛燥之弊,符合本經對人參性味,味甘微寒的描述,可是由於上黨人參早已消失,一些人便將其與桔梗科植物黨參混淆。

我認為這是錯誤的,確鑿證據在於北宋蘇頌《圖經本草》中潞州(今之上黨)人參形態接近五加科人參:

當然最重要的證據是實物證據,保存在日本奈良寺正倉院中的唐代人參,經過日本學者柴田承二的化學成分分析,為五加科人參。這證據表明了,明以前國人認可的真人參是五加科人參。

而且明以前的中國古典植物學書籍,既無桔梗科黨參之名,也無桔梗科黨參之圖,黨參最早出現在1726年出版的《潞安府志》,後收錄於1757年出版的《本草從新》,1726年之前的古文獻和圖譜中是沒有桔梗科黨參的蹤跡的。

黨參能健脾益肺,養血生津,健脾益肺,但作用緩和,藥力薄弱,沒有益氣救脫之功,復脈固脫之效。

而且黨參很多患者服用後,頻繁反映口干舌燥,心急火燎,所以我認為對於黨參“養血生津”的描述是有問題的!而且黨參還有可能升高血糖!

倒是同為五加科植物的西洋參,能補氣養陰,清熱生津,不上火,我覺得符合《本經》,《傷寒雜病論》對古人參——味甘微寒的描述。

而且西洋參和遼東(高麗)參同為五加科,化學成分也與遼東(高麗)人參相似,所以我認為在經方中用西洋參來滋補津液,止咳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只是它復脈固脫,健脾守胃之功似不如遼東(高麗)人參。

結論

經方中描述的“古人參”不能用黨參來簡單代替,但若你買不到上好的遼東、高麗參,或者嫌人參太貴,上火時,是可以選擇一些功效相近的本草的。

下面是我的一些建議:

滋補津液——首選五加科植物西洋參,次選五加科植物人參,再次選傘形科植物珊瑚菜的乾燥根北沙參,還可選石竹科植物太子參。

復脈固脫——首選五加科植物人參,次選五加科植物西洋參。

健脾守胃——首選五加科植物人參,次選桔梗科植物黨參,再次選石竹科植物太子參。

安神——首選五加科植物人參,次選五加科植物西洋參,再次選五加科植物刺五加。

版權說明

本文摘自《網路文章》,作者/黃繼斌。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

Deja una respuesta

Introduce tus datos o haz clic en un icono para iniciar sesión:

Logo de WordPress.com

Estás comentando usando tu cuenta de WordPress.com. Salir /  Cambiar )

Foto de Facebook

Estás comentando usando tu cuenta de Facebook. Salir /  Cambiar )

Conectando a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