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風池

魏氏臨床常用的穴位只有100多個,但他巧用風池治療的疾病就有多種,且療效不凡。介紹如下:

1.取穴、操作與應用範圍

歷代醫家取風池皆使病人正坐或反坐並伏於椅背,魏氏則俯臥取之,這樣不但取得准,且不易移動,病人感到輕松舒適,不致暈針。再是針前用大拇指於風池附近往返循按,尋找壓痛明顯處,是其取穴特點。

魏氏強調針刺此穴,務必掌握進針深度,切勿刺到延髓。兒童一般不超過0.5寸,不留針;成人體瘦者1寸為宜,體肥約1.5寸,留針一般30分鐘。進針至恰當深度後,調整針尖朝向:一般耳部疾病透刺翳風,目疾交叉朝向二目,腦血管及神經系統病變刺向印堂,肝風內動則左右透刺。魏氏認為此種透刺法,不僅充分發揮了二穴主治雙重作用,使針感易擴散至頭頂、顳部、前額及耳目,而且不致誤入枕骨大孔及椎管。

魏氏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以風池為主穴治愈的疾病有數十種,常見的病種與配穴有:

神經性頭痛,配率谷等;高血壓頭痛,配曲池等;風寒頭痛,配列缺等;風熱頭痛,配合谷等;風痰頭痛,配豐隆等;瘀血頭痛,配百會(放血);面肌痙攣,配太陽等;膈肌痙攣,配上脘等;膽絞痛,配陽陵泉等;胃腸痙攣,配中脘;神經性耳鳴,配翳風等;神經性耳聾,配聽會;鼻炎,配迎香等;近視,配睛明等;視神經萎縮,配翳明等;失眠,配神門等;癲癇,配百會等;精神分裂症,配心俞等;腦血管痙攣,配太衝等;腦梗死偏癱,配曲池、風市等;流腦後遺症,配合谷、陽陵泉;乙腦後遺症,配肩髃、陰陵泉;胃潰瘍,配足三裡等;支氣管炎,配肺俞等;支氣管哮喘,配定喘等;坐骨神經痛,配環跳等;更年期綜合征,配太溪、三陰交;脫發,配神庭等;頸椎綜合征,配頸夾脊等;痛經,配承山等;面神經麻痹,配顴髎、地倉等;腮腺炎,配頰車等;帶狀皰疹,配中渚等;中暑,配人中;風火牙痛,配阿是穴。

2.典型病案

例一:胃脘痛(胃潰瘍)

劉某某,男,45歲。胃脘痛時緩時發已3年,胃鋇餐檢查提示為潰瘍病,常因思慮過度與情緒緊張而疼痛加劇。舌苔薄黃,舌暗紅,脈弦細。先針刺中脘、足三裡、內關3次,疼痛不能緩解。閱其以往之病歷,所服之藥,多數為健脾建中之品,所取之穴,也是陽明經居多。該患者胃脘痛情志密切相關,據證應疏肝健脾,理氣止痛。改取風池、足三裡,行平補平瀉手法,留針30分鐘。經3次治療,疼痛明顯減輕,共針刺45次,飲食增加,精神好轉,工作效率提高。胃鋇餐復查,提示龕影消失,潰瘍愈合。

例二:腿痛(坐骨神經痛)

汪某某,男,42歲。左側臀部疼痛並放射至腓腸肌,以早晨起床後痛劇。經神經內科檢查,診斷為坐骨神經痛。先針刺環跳、承山、阿是等穴5次,不僅無效,且晚間疼痛加劇。魏氏再察病情,脈呈弦像,且胸悶常嘆息,疼痛與情緒有關。辨證為肝郁腿痛,改刺風池一穴,3次痛大減,連針10次,病告痊愈。

例三:臟躁(更年期綜合症)

王某某,女,50歲。經斷2年,近半年來常失眠,頭昏痛,且多疑善怒,心慌易驚,惶惶不可終日。多次心電圖及神經檢查均正常,診斷為更年期綜合征,久服鎮靜及滋陰之劑不效,特請魏氏診治。據其舌苔薄白,舌尖紅,脈細數,辨證為膽火挾痰,擾亂心神,治宜泄膽化痰,寧心安神。取雙側內關、神門、太溪,行瀉法,留針30分鐘,隔日1次,針數次,效不佳。魏氏認為需加風池穴,連針5次,夜能入睡,但夢多易驚醒,用交叉取穴法(左風池,右內關;左內關,右風池)續針10次病證消失。囑患者耳壓神門、內分泌、肝、膽等穴,以資鞏固。

按:

魏氏認為風池穴有七大作用:

①祛風。

風池屬足少陽膽經,肝與膽相表裡,肝主風,故風池有平肝熄風的作用,該穴又是陽維脈與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陽維主表,表證多與外風有關。故凡是與風邪有關的病證,均可應用本穴。

②瀉火。

風池善瀉肝膽之火,常用於陰虛陽亢的病人。如更年期綜合症一案,即用其清瀉膽火。

③解郁。

肝膽同屬風木,性喜條達而惡抑郁,郁則生百病。魏氏治肝郁,常用風池條達肝木。用其治肝胃不和之胃脘痛,肝郁腿痛等,即基於此意。

④化痰。

怪病多痰,魏氏擅長用風池治痰所引起的各種疑難雜證。他認為風池之所以化痰,一是因風池能調理氣機,故氣順則痰消。二是因其瀉火,使津液不被煎灼成痰。

⑤活血。

氣滯則血瘀,氣行則血行。風池通達少陽經氣而行氣活血,故能治許多與瘀血有關之頑疾。魏氏治腦炎及腦梗死之偏癱,就是借風池的活血通絡作用。

⑥安神。

風池有較好的鎮靜作用,故常用於魂不守舍的各種失眠。

⑦解痙。

作用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有解除血管痙攣的功能,故高血壓頭痛、神經血管性頭痛及中風患者常用之;其二可解除支氣管痙攣,所以治喘有效;其三可解除胃腸痙攣,善止腹痛。

版權說明

本文摘自《魏稼針灸經驗集》,主編/邵水金 謝強,本文作者/張橋保。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

Deja una respuesta

Introduce tus datos o haz clic en un icono para iniciar sesión:

Logo de WordPress.com

Estás comentando usando tu cuenta de WordPress.com. Salir /  Cambiar )

Imagen de Twitter

Estás comentando usando tu cuenta de Twitter. Salir /  Cambiar )

Foto de Facebook

Estás comentando usando tu cuenta de Facebook. Salir /  Cambiar )

Conectando a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