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針刺攢竹穴治肩背痛是作者經過臨床觀察得到的經驗,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留針期間,要讓患者做肩背部前伸后屈、側彎等活動,並逐漸增加活動范圍幅度,才有一定療效。如不配合自身運動,則效果差一些。
一、治療方法
(一)取穴:攢竹穴(雙)。
(二)操作方法:常規消毒后,以短毫針迅速刺入皮膚內,針尖稍向下斜剌(約為80°),進針0.5寸,當出現明顯酸脹感時,即施緩慢捻轉術1〜2分鐘,病人多訴酸脹感向額、眶等部放射,留針20〜30分鐘。留針期間囑患者做肩背部前伸后屈、側彎等活動,並逐漸增加活動范圍幅度。一般病人症狀逐漸緩解。如不配合自身運動,常感效果差。對於少數患者在留針期間,可行針1〜2次。
如經上述方法治療,餘痛未除者,可據症情配用他穴。若痛連腰骶部,可將針退至皮下,向印堂穴進針,再囑患者活動腰骶部,或加刺后溪穴﹔若痛連頸項者,則加刺對側懸鐘穴。
二、療效觀察
自1982年8月初至1983年元月底,門診觀察28例。以上述方法針1次症狀消失者計19例﹔針2次症狀消失者7例﹔症狀減輕1例﹔症狀無改善者1例。
三、典型病例
李國英,女,32歲。1980年8月6日初診。肩背部疼痛牽連頸項已七個月。始因天寒到河中洗衣服,即覺肩背部發涼、發緊。繼又因扛重物,感到肩背及頸部較痛沉重,背部如負重物。近日疼痛增劇,活動肩背及頸項部均感疼痛,延予診治。
檢查:背肌緊張,第四五胸椎棘突輕壓痛,右肩胛中下部及內上角處有壓痛。先擬葛根湯合蠲痺湯化裁進4劑,未效。再診改用針刺治療,始刺外關、風池等穴,頸項部疼痛得止,但肩背痛依然,后刺雙側攢竹穴,立感肩背輕鬆舒適。按前述方法行針,肩背痛陡止。次日三診,稍感肩背部不適,繼針1次,其症若失,隨訪至今未發。
四、討論與體會
攢竹穴治療肩背痛,據手頭資料尚乏記載。筆者於針治中,發現該穴可治肩背痛,此后即對攢竹穴治療肩背痛進行臨床觀察。實踐表明,此穴對肩背痛確有療效。從經絡角度來看,肩背痛乃膀胱經、督脈之為病﹔攢竹穴既為膀胱經之腧穴,也為督脈之所絡。因此針刺攢竹穴則能疏調膀胱經、督脈之經氣。加之在取穴、進針、施術時注重手法,旨在激發經氣,使氣至病所,輔以患肢活動,故能調暢氣血,舒筋活絡,緩痙止痛。
版權說明
本文摘自《江西中醫藥》1985年第3期,作者/蔣立基。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