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井穴放血是常用的治療方法。井穴位於陰陽交會處,有引陽通絡,瀉實袪滯與宣痹開結的作用。
- 取穴位置
取井穴的位置從指甲角的側線往下至甲根部,大學在指甲角下0.1分。比如關衝穴在指甲外測角下0.1分。
- 放血量
放血與治療作用的關係(臨床常用的血滴數量,僅供參考):
出少量血(1~8滴)引陽通絡(止虛性痛)
出中量血(8~15滴),袪滯(止實性痛)
出較多血(16~20滴),瀉熱。
血色能顯示虛實:
血色深,實證(應該多放)
血色淡、淺,氣虛(勿放太多)。
- 臨床應用思考
- 如何決定放幾滴血
放血時必需觀察血色。第1滴血如色深為實證,應該繼續放血,至血色變淺則止,有袪邪、清熱的作用。第1滴血如色淺為虛證,血不應該放太多(最多6滴左右),達到引陽通絡的作用。
- 大量放血為什麼能袪邪清熱
因為血為氣之母,血為氣的載體之一,如有實證,大量出血,陽氣隨著血出而順便把邪氣瘀滯帶走,故見血色深(瘀滯的血);瘀血已去後血色自然變淺(正常的非瘀滯的血)。虛證時則不宜大量放血,因為較大量陽氣隨著血走則虛證更嚴重。懸灸井穴的功能與井穴放血量少的功效很相似,唯有灸井穴有溫陽通絡的作用而少量放血只有引陽通絡的作用。
有時不僅在井穴能發揮疏通的療效;在十宣穴放血的疏通作用比井穴更廣和更強一些。
版權說明
- 本文摘自《王居易針灸醫案講習錄》,作者/王居易。
-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