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衛氣》曰:“氣在頭者,止之於腦。”後頂、百會、前頂都位於頭蓋骨上,針刺相對安全。前頂與百會皆能升清,但前頂亦能補氣清熱,後頂能溫經散寒、舒筋通絡、行氣止痛、活血化瘀。
後頂穴主要治療肌腱和韌帶的病變,包括肌腱的位置變化(筋出槽、位移、痙攣,急性、慢性皆有療效。治療部位主要是督脈和項、背、腰及下肢的肌肉、肌腱、韌帶的病變(即經筋病)。後頂穴是頸項的肌肉附著在頭部的末端。後背的肌肉大部分集中在這個高點。針刺後頂能夠使相關的異常肌肉、肌腱、韌帶鬆弛。因此,後頂穴治療的病變部位較多,針刺後頂時一定要配合病變部位肌肉、肌腱、韌帶的活動。
百會為諸陽之會,與前面和後面的肌腱、韌帶相聯系。從上面往下看,百會正好在人體的正中,所有的經脈都匯集在百會,有益氣升陽的作用。後頂治療身體脈肉筋骨的問題(肌腱、韌帶),而百會對內臟有益氣升陽的功能,能治療內臟下垂,陽氣下陷(氣短、氣不足、腹瀉、久泄、脫肛、尿頻等)。
前頂有升清降濁的作用。升清指提升陽氣;降濁指排除代謝物(廢物),即清氣上不來和濁氣下不去,包括前胸部的代謝障礙,故有時能發揮清熱解毒作用(虛型帶狀疱疹)。升清以降濁就像開窗戶讓清氣進來,清氣進來後濁氣自然排出。臨床中,濁氣包括代謝緩慢導致的毒素在體內停留,如長期用腦、室內空氣流通不暢易疲勞,甚至頭腦昏沉,記憶力下降,這是因為大腦代謝物排不出去,營養物循環緩慢。針刺前頂可明顯改善腦部血液循環,使大腦感覺清醒。同樣,因腦部血液供應本身不好,導致頭昏昏沉沉,針刺前頂也有升清降濁的作用。筆者治療很多例中風後遺症引起的頭部血液供應不足,頭昏昏沉沉,記憶力差,甚至識別能力很低,治療時常用前頂來升清降濁,改善頭部血液循環,不僅可使患者頭腦清晰,而且對肢體活動也有好處。
版權說明
- 本文摘自《王居易針灸醫案講習錄》,作者/王居易。
-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