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頂穴臨床應用的報導較少,筆者在長期使用頭部腧穴中發現後頂穴的應用範圍很廣,對某些病、症的治療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現報導如下:
1病案舉例
例1.李x,女,36歲。
病史:項部強緊、沉重2年餘。患者產後失養,發生項、肩、背沉緊,惡寒,書寫20分鐘左右即感沉困、疼痛難忍,必須暫停工作,做項、肩活動才略感緩解。平素亦有頭沉不爽,肩背沉重如重物感,受風、天寒時加劇。曾做多種治療,僅能一時緩解,未能根治。經查頸4、5椎有輕度骨質增生,餘皆正常。脈沉,舌苔薄白。
經絡診察:督脈、足太陽經為反應經脈。
辨證:證屬督脈經氣不伸、寒邪留客於經。
立法:擬溫通督脈,取督脈腧穴治之。
取穴:後頂。
刺法:令患者正坐,雙腿下垂,與肩同寬,雙目平視,全身放鬆,意念專注,呼吸均匀。取1.5寸28號(0.35x40mm)毫針,自後頂穴進針向下刺向強間穴,用搓針導氣法,令患者做深呼吸,搓90~100次。
手法後,患者自述頭目清爽,項背部有熱感,項、背、肩的沉緊感旋即消失。
二診:前次針後症狀基本消失,2年來未曾出現過如此輕鬆感覺。僅在第三天久坐讀寫1小時後略有不適感。取穴、手法同前,在施行手法時令患者做抬肩運動,加重手法使緩步熱感增加,囑停針觀察。
半年後患者帶其親屬來診,詢及前症,謂已痊愈,未再發病。
例2.何x,29歲。
病史:脊背疼痛2個月。患者2個月來脊背疼痛,日漸加重,從胸3~9椎刺痛難忍,轉側困難,臥位或咳嗽、深吸氣時疼痛加劇。舌苔薄白,脈弦細。
經絡診察:督脈、手太陰經為反應經脈。
辨證:證屬陽虛氣滯,脈絡失煦。
立法:擬溫通督脈,佐以理氣。取督脈、手厥陰經治療。
取穴:後頂、內關(左)。
刺法:操作同例1。行搓針導氣法時,令患者憋氣10秒,卒呼出,如此反復3~5次。手法後,患者自述背部略有熱感,再針左內關,得氣後性雀啄法,令患者做深呼吸3~5次,咳而出針。讓患者做轉側、臥位、咳嗽等動作皆無疼痛。
二診:針後無明顯症狀。再治療1次,取穴、手法同前。以鞏固療效。
例3.潘x,男,36歲。
病史:腰背不能轉側1個半月。患者素有腰病史20餘年,曾診為“腰椎骶化”。1個半月前因幹活過累,腰痛加劇,不能轉測、伸展,不能持重物,咳嗽、噴嚏則加重,活動受限,唯臥床靜養,行走時只能彎腰屈背,輕步移動。舌苔白,脈弦。
經絡診察:督脈、足少陰經為反應經脈。
辨證:證屬腎精不足,督脈失養,筋骨勞損,脈氣失常。
立法:擬溫陽通脈,佐以補腎。取督脈、足少陰經穴治療。
取穴:後頂、太溪(雙)
刺法:操作同例1。行搓針導氣法時令患者舒緩地舒展腰部,深吸一口氣,憋20秒以上後徐徐呼出,如此反復2~5次。手法後患者自覺腰骶部有熱感,腰部已可伸直而無痛感,唯活動幅度過大仍感滯澀不便。再取雙側太溪,行溫補手法留針30分鐘。針後,患者自述腰痛若失,活動、咳嗽均無疼痛,復如常人。
二診:經前次針治後,腰痛未再反復。依前穴、手法治療,以鞏固療效。隨訪半年,症無反復、惟勞累過度腰部有不適感。已屬宿疾之患,不影響生活、工作,對症治療即可緩解。
例4.趙x,男,44歲。
病史:左下肢疼痛8個月。患者有腰部外傷史,8個月來腰腿痛,曾診為“坐骨神經痛”“典型腰椎間盤突出症”,經骨科、理療科、中藥、針灸治療腰痛緩解,但左下肢疼痛加劇。現症:由腰骶向左下肢放射性疼痛,腰部活動加重,左下趾外側麻木、發涼,走路時跛行。左下肢肌肉鬆弛,有輕度萎縮,舌苔白,脈沉細。
經絡診察:督脈、足太陽經、足少陰經、足厥陰經為反應經脈。
辨證:證屬肝腎不足,經脈失濡。
立法:擬溫通督脈,佐以補益少陰。取督脈、足少陰經穴治療。
取穴:後頂,復溜。
刺法:後頂穴的第一針向下斜刺,令患者深呼吸憋氣,意念集中到腰骶部20秒左右,如此3次,患者自述有熱感出現;後頂穴的第二針自後頂進針,沿顱骨的人字紋斜向左刺入1~1.4寸,行搓針導氣法時,令患者蹬踹左下肢,使髖、膝關節得到運動,并把意念集中在足底(左湧泉穴),如此3~5次後,讓患者起立,做屈伸腰部、蹲屈下肢10~15分鐘,再行搓針導氣法增強針感。復溜穴用30號1.5寸(0.30x40mm)毫針,患者取仰臥位,得氣後使針感向下傳導至足心。留針20分鐘。針刺後患者腰部及左下肢後頂均無障礙,疼痛消失。
二診:針後當日症狀基本消失,翌日略有反復,但較前緩解許多。再施針如前。先後共治10次,症狀消失,已上班從事體力勞動,隨訪一年,療效基本鞏固。
例5.孫x,男,52歲。
病史:胸痛15天。患者兩周來胸悶、胸痛,累及後背,以左背部疼痛明顯,曾服藥未緩解。現症:胸痛徹背,呈陣發性,胸部發憋,背部發緊,畏寒,肢冷,氣短,自覺吸氣時能感到氣涼。冠心病史3年,素日服藥可控制、緩解,本次發病服藥效果不顯。舌質淡,脈沉遲,心率62~65~次/分鐘。
經絡診察:督脈、手足少陰經為反應經脈。
辨證:證屬陽虛不煦,胸陽式微。
立法:擬溫陽通脈。取督脈、手厥陰經穴治療。
取穴:後頂、大陵、郄門。
刺法:後頂穴操作同例1。行搓針導氣法時令患者做深呼吸,先多呼少吸,後多吸少呼,如此3~5次。再針大陵、郄門。令針感徐徐傳導至手,再逆向傳導至肘部,留針30分鐘。起針後患者即感胸背疼痛消失,僅有輕微胸悶感。
二診:經前次針後僅偶有胸痛。治療同前,共計3次諸症消失,恢復正常生活、工作。半年後隨訪,未明顯發作,偶感不適,服益心丸即可緩解。
2認識與體會
2.1後頂穴的文獻記載
後頂穴的文獻記載較簡單,大部分書籍僅記位於百會後1.5寸,枕骨上,督脈氣所發。主治頭痛,項強,眩暈,癲狂癇,煩心,失眠(《腧穴學》,五版教材)。《針灸聚英》對後頂穴的主治尚有,惡風寒,目、額顱上痛,歷節汗出,頭偏痛等。近人焦順發認為,該穴主治昏迷,中樞性癱瘓及運動障礙,小兒夜尿,皮層性排尿障礙,陽痿、遺精等(《中國針灸學求真》)在臨床治療中,選取後頂穴者殊少,僅《針灸資生經》載:偏頭痛取後頂;《針灸神綸》載:頭痛取後頂。焦順發《中國針灸學求真》的治療篇中亦未有選取後頂穴的記載。
2.2後頂穴的取法
後頂穴的傳統取法是,百會穴後1.5寸。臨床表明,由於人的額骨、頂骨、枕骨比例的個體差異很大,上述取法不易凖確。筆者以骨性標誌取穴,在頂枕縫中央,即後頭部人字紋的頂點(亦稱“後囟門”)。取穴時,先尋推枕骨粗隆,向上直行推按之枕骨上端(與左右頂骨相接處)凹陷處於囟會穴邊線的後1/4處。
2.3後頂穴刺法與手法
由於頭部髮蓋區的解剖特點,大部分頭部穴位的刺法都用沿皮透刺法,即從該穴2~3分處進針,向該穴斜刺,刺至穴位皮下後即沿皮下平刺。根據穴位、治療要求的不,可選取不同的針刺方向(或前、或後、或左、或右,或呈不同的角度)透刺。透刺的深淺度要掌握好,深不能傷骨膜,淺不能在表皮。
手法也不能拘於傳統的提插、捻轉、候氣補瀉等。筆者採用搓針導氣法,以一手的拇、食二指固定針柄,令手拇指按壓針穴處,推、壓、搓動頭皮,使穴下頭皮往返摩擦體針體。一般手法要做60~90次,特殊情況需搓動100~120次。重搓通經,輕搓活絡。搓動時配合在病灶局部沿經叩擊、按壓,患者自行伸屈、意念導引等導氣方法,效果更好。如果辨證較準,刺法、手法適宜,往往在病灶區可出現發熱或鬆弛等感覺。
2.4後頂穴的主治與功能
後頂穴主治頭、項、背、腰、胸、上肢、下肢陽經經脈的陽虛寒痹,氣滯血瘀諸證。凡氣機為督脈經氣不足,少陰經脈虛寒,太陽經脈氣機失暢所致諸種病症,都可以選取後頂穴為主要治療經穴。
後頂穴是督脈中15個“脈氣所發”之一,是督脈之氣“現露”於外的處所,是督脈發生變動、異常的重要反應穴位,也是激發督脈經氣的重要施治穴位。因此,其功能遠比本文所舉病例廣泛得多,值得針灸同道進一步探討。
版權說明
- 本文摘自《網路文章》,作者/王居易。
-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