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臨床工作者經常會碰到這樣的情形:一些貌似簡單的病疾雖經多方治療,而病勢不減,一些久治不愈的患者,針感遲鈍,得氣困難,甚或出現氣逆,病情加重等異常反應,有如《傷寒論》中的“變證”和“壞病”。眾所周知,針灸的調虛實、和陰陽的作用,有賴于經絡運行氣血,抗御病邪,傳異感應等生理功能的正常。若久治仍不能奏效者,除去辨證、配穴、手法等一般性的原因以外,經絡系統自身的功能狀態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
《靈樞》對針刺療法與經絡的功能狀況的關係有許多精辟的論述。《靈樞.刺節真邪》云:“六經調者,謂之不病,雖病謂之自己。”言外之意,某些難治之證是由于經絡失調引起的。其《九針十二原》《始終》《經水》等篇則進一步指出:針刺失當可導致“精泄”“致氣”(氣滯之意)“傷氣”“失氣”“脫氣”“數刺而氣不至”等經絡虛衰的現象。《靈樞.逆順肥瘦》亦云:“上工平氣,中工亂經,下工絕氣危生,不可不慎也”。《靈樞.行針》篇不但記載了“或數刺之乃知,或發針而氣逆,或數刺而病亦甚”等臨床現象,而且做了深刻的分析,“其多陰而少陽者,其氣沉而氣往難,故數刺之乃知,其氣逆與其數刺病亦甚者,非陰陽之氣,浮沉之勢也。此皆粗之所敗,工之所失,其形氣無過也。”這些論述表明,故人清楚地認識到,某些內外因素可以導致經絡的功能失調,使經絡的反應能力減弱,或數刺乃知,或久治不愈,或治則病亦甚。
現代生理病理學把因能量消耗過多而需要休息,把因運動過度,刺激過強,作用時間過久,而使細胞、組識、器官的機能或反應能力減弱稱之為疲勞。參考這個定義,我們把多種因素引起的經絡氣血的過度耗作,經絡機能的減弱,稱之為經絡疼勞現象。此種狀態下的經絡必先有自身的休息與恢復,才能發揮對其他系統的調整作用。在經絡疲勞的基礎上,可以引起經絡系統功能的紊亂。為敘述方便,我們簡稱為經絡的疲勞現象。
經絡的疲勞現象只涉及個別經脈時,稱為經絡的局部疲勞現象,若涉及整個經絡的系統,則稱為經絡的整體疲勞現象。
導致經絡疲勞的原因,分為外源性和內源性兩類。外源性最為常見,多為醫者的失治、誤治,“用針不審”所致。或刺激量過大,療程過長或淺深失當,或手法不精。值得特別注意的是,不適當地應用綜合療法,如艾灸、耳壓、按摩、拔罐、穴位注射、埋線、割治、敷貼,中藥、西藥,氣功等等,也是導致經絡疲勞常見原因。內源性一般為患者自身障礙所致,不知保養是最主要的原因,此種人一旦發病,甚難調治。
經絡是否疲勞,可從以下幾點進行判斷:(1)病人大多有多方求醫,久治不愈,甚至越治病情越重的經歷。(2)針感失常或數刺乃知,或刺之而氣不至,或針刺後症狀不減,反而加重。(3)正氣虛,對疾病的易感性強,如:反復感冒。
認識經絡的疲勞現象,有益于防止“變證”和“壞病”的出現,同時有益于提高臨床療效。如果經絡系統已經顯現疲勞,則不要急于治本病,應首先調整經絡自身的狀態,再緩而圖之治其本病。如《靈樞.刺節真邪》所云“行水者,必待天溫冰釋凍解,而後水可行,地可穿也。”經絡的功能正常了,再用微針調其血氣,則其勢如高屋建瓴,療效必然提高。應用手法候氣,使氣至病所,再行補瀉手法,是先調經絡後治原發病的一個例證。針刺間隔時間的長短,應以經絡功能狀態為依據。功能狀態良好,間隔的時間可以縮短,若經絡已經處于疲勞狀態,間隔時間則應延長,使其恢復到最佳的功能狀態。
根據古代醫家的有關論述和我們的臨床實踐,提出下列5項措施,避免和糾正經絡的疲勞現象。(1)每次治療之間和每個療程之間一定要有充分的休息。我們認為,慢性病患者每週針2-3次為宜,療程間休息2週;急性病患者每週針5次,療程間休息1-2。(2)對于局部疲勞,用針灸本經或局部經脈的原穴的方法糾正之。對于整體疲勞,多采用針灸大穴的方法來調治。如:合谷、三陰交、內關、足三里、大椎、身柱、百會、太衝、中脘、氣海等。這些腧穴可調五臟六腑、十二經脈之氣。如曾治某女,27歲,患坐骨神經痛2月,被某醫針刺30余刺,病勢未減,反而加劇。起初我們用常法治療4次,病情未見改善。後發現患者有經絡疲勞現象,乃改變治法,取消局部取穴,而只針合谷、三陰交和內關、足三里,隔日交替應用。經4次治療,患者狀況大為好轉,坐骨神經痛的狀況亦開始減輕。以後再改用環跳、陽陵泉等穴位,治療6次,病告痊愈。(3)對于經絡疲勞狀態較重、體質較虛者,改用藥物調治,待機體狀況改善後再施以針法。(4)針藥并用,對于單用針難以耐受,單用藥又鞭長莫及者,采用二者結合以調之。雖調以針,但用穴少,手法輕;雖配以藥,但劑量小,作用緩。用二者之長,相輔相成,相得益彰。(5)一切有利于消除經絡疲勞的方法均可選用,如氣功、導引、按摩、療養等等,提出了經絡疲勞的概念和防治方法。希望能對廣大針灸工作者有所啟發,也希望廣大針灸同道關注這一問題,進一步豐富和發展針灸的理論與實踐。
版權說明
- 本文摘自《網路文章》,作者/柳學儉,王居易。
-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