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伯仁─診家樞要
浮,不沉也。沉,不浮也。遲,不及也。數,太過也。虛,不實也。實,不虛也。滑,不濇也。濇,不滑也。長,不短也。短,不長也。大,不小也。小,不大也。緩,不逮也。弱,不盛也。伏,不見也。耎,無力也。微,不顯也。散,不聚也。洪,洪大也。細,微細也。代,更代也。牢,堅牢也。動者,滑大于關上也。弦者,狀如弓弦按之不移。緊者,如轉索無常也。芤者,浮大而按之中空。革者,中空而外堅也。結者,緩而有止。促者,數而有止。
馮世綸─經方的脈診
脈象的三個方面:脈有來自脈動方面者,如數、遲是也;脈有來自脈體方面者,如大、細是也;脈有來自血行方面者,如滑、澀是也。脈動、脈體、血行即脈象來自的三個方面,與上述之脈象兩大類別,合之則為脈象生成的根源,對於脈象的識別甚關重要,今依次釋之如下。
來自脈動方面的脈象:
浮和沉:這是來自脈動的淺深。若脈動的位置較平脈淺浮於外者,即謂為浮;若脈動的位置較平脈深沉於內者,即謂為沉。故浮屬太過,沉屬不及。
數和遲:這是來自脈動次數的多少。若脈動的次數較平脈多者即謂數;若脈動的次數較平脈少者即謂遲。故數屬太過,遲屬不及。
實和虛:這是來自脈動力量的強弱。若按之脈動較平脈強實有力者即謂為實;若按之脈動較平脈虛弱無力者即謂為虛。故實屬太過,虛屬不及。
結和代:這是來自脈動的間歇。若脈動時止,而止即復來,即謂為結。結者,如繩中間有結,前後仍相連屬,間歇極暫之意;若脈動中止,良久而始再動,則為代。代者,更代之意,脈動止後,良久始動,有似另來之脈,因以代名。平脈永續無間,故結代均屬不及。
動和促:這是來自脈動的不整。動為靜之反,若脈動跳實而搖搖,即謂為動;促為迫或逼之謂,若脈動迫逼於上、於外,即關以下沉寸脈獨浮之象,即謂為促。平脈來去安靜,三部勻調,故動促均屬太過。
按:《脈經》謂促為數中一止,後世論者雖有異議,但仍以促為數極,亦非。《傷寒論》中論促共有四條,如曰:「傷寒脈促,手足厥逆可灸之」,此為外邪裡寒,故應之促(寸脈浮以應外邪,關以下沉以應裡寒),灸之,亦先救裡後救表之意;又曰:「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葯湯主之」。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今胸滿亦氣上衝的為候,但由下傷中氣,雖氣沖胸滿,而腹氣已虛,故脈應之促,芍葯非腹虛所宜,故去之。又曰:「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於此明文提出促脈為表未解,其為寸脈浮又何疑之有!關以下沉,正是下利不止之應。又曰:「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此為欲解也」。結胸證則寸脈浮關脈沉,即促之象,今誤下太陽病,雖脈促,但未結胸,又無別證,亦足表明表邪還不了了而已,故謂為欲解也。由於以上所論,促為寸脈獨浮之像甚明。
來自脈體方面的脈象:
長和短:這是來自脈體的長度。平脈則上至寸而下至尺,若脈上出於寸,而下出於尺者,即謂為長;反之,若脈上不及於寸,而下不及於尺者,即謂為短,故長屬太過,短屬不及。
大和細:這是來自脈體的寬度。若脈管較平脈粗大者,即謂為大;反之,若脈管較平脈細小者,即謂為細。故大屬太過,細屬不及。
弦和弱:這是來自脈體直的強度。若脈管上下,較之平脈強直有力者,如琴弦新張,即謂為弦;反之,若脈管上下,較之平脈鬆弛無力者,如琴弦鬆弛未張緊,即謂為弱。故弦數太過,弱屬不及。
緊和緩:這是來自脈體橫的強度。若脈管按之,較平脈緊張有力者,即謂為緊;反之,若脈管按之,較平脈緩縱無力者即謂為緩。故緊屬太過,緩屬不及。
來自血行方面的脈象:
滑和澀:這是來自血行的利滯。尋按脈內血行,若較平脈應指滑利者,即謂為滑;反之,若較平脈應指澀滯者即謂為澀。故滑屬太過,澀屬不及。
復合脈(兼脈):
在臨床所見,脈現單純一象者甚少,而常數脈同時互見,如脈浮而數,脈沉而遲,脈浮數而大,脈沉而細等等。習慣亦有為兼象脈另立專名者,如洪,即大而實的脈;微,即細而虛的脈;浮大其外,按之虛澀其內者,則名為芤;芤而復弦者,又名為革。按芤為浮大中空之象,所謂中空,即按之則動微,且不感血行應指也,實不外浮大虛澀的兼象。世有謂浮沉候之均有脈,惟中候之則無脈,亦有謂按之脈管的兩側見,而中間不見者,均屬臆說,不可信。
另有微甚脈:病脈既為平脈的差象,故不論太過與不及,均當有微或甚程度上的不同。例如:微浮、甚浮;微沉、甚沉;微數、甚數;微遲、甚遲等等。習慣亦有為微甚脈另立專名者,如甚數的脈,常稱之為急;甚沉的脈,常稱之為伏。
續陳修園─持脈秘旨、唐容川─醫學見能、孫思邈 ─指下形狀
浮為主表,屬腑屬陽,輕手一診,形象彰彰。輕按即見,主表實,亦主里氣內虛。 |
浮而有力,洪脈火煬(主火)。主實熱,亦主內虛不足。極力在指下,一曰浮而大。 |
浮而無力,虛脈氣傷(主氣虛)。三部無力,主諸虛,亦主素稟不足。 |
浮而虛甚,散脈靡常(主氣血散)。亦主產婦之吉。大而散,散者氣實血虛,有表無裏。 |
浮如蔥管,芤脈血殃(主失血)。浮大中空,主亡血,亦主遺精小產。浮大而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一曰指下無,兩旁有。 |
浮如按鼓,革脈外強(外強中空,較芤更甚,主陰陽不交)。浮極有力,主陰亡,亦主陽不入陰。 |
浮而柔細,濡脈濕妨(主濕)。浮細無力,主氣虛,亦主外受濕氣。極軟而浮細,一曰按之無有,舉之有余。 |
沉為主裏,屬臟屬陰,重手尋按,始了於心。重按乃見,主里實,亦主里氣內虛。 |
沉而著骨,伏脈邪深(主閉邪)。主邪閉,亦主陰寒在內。 |
沉而底硬(與革脈同,但革浮而牢沉)牢脈寒淫(主寒實)。亦主內有積聚。 |
弱脈虛尋(主血虛)。沉細無力,主血虛,亦主胃氣不盛。極軟沉細,按之欲絕指下。 |
遲為主寒,臟病亦是(仲景云∶遲為在臟。《脈經》云∶遲為寒)三至二至,數目可揣 |
遲而不愆(稍遲而不愆四至之期)緩脈最美(無病)。應指柔和,主病退,亦主胃氣有餘。來去亦遲,小快于遲,一曰浮大軟,陰與陽同等。 |
遲而不流(往來不流利)濇脈血痞(主血少)。主血虛,亦主瘀血。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如散。 |
遲而偶停(無定數)結脈鬱實(主氣鬱痰滯)。主寒結,亦主氣血漸衰。 |
遲止定期(促者,數中一止也,結者,遲中一止也,皆無定數。若有定數,則為代矣,大抵代脈在三、四至中,其止有定數)代脈多死(主氣絕,惟孕婦見之不妨)。主氣絕,亦主經隧有阻。 |
數為主熱,腑病亦同(仲景云:數為在腑。《脈經》云:數為熱)五至以上,七(至)八(至)人終。主實熱,亦主真寒假熱。 |
數而流利,滑脈痰濛(主痰主食,若指下清則主氣和)。主血走,亦主痰飲。往來前却,流利展轉,替替然與數相似,一曰浮中如有力。 |
數而牽轉,緊脈寒攻(主寒主痛)。主寒實。 |
數而有止,促脈熱烘(主陽邪內陷)。主實熱,亦主內虛不足。 |
數見於關(關中如豆搖動)動脈崩中(崩中脫血也,主陰陽相搏)。搖曳在關,主驚氣,亦主陰陽相搏。 |
細主諸虛,蛛絲其象,脈道屬陰,病情可想。細大于微,常有但細耳。 |
細不顯明,微脈氣殃(主陰陽氣絕)。模糊不顯,主陽虛,亦主元氣敗絕。極細而軟,或欲絕,若有若無。 |
細而小浮(細者,脈形之細如絲也,小者,脈勢之往來不大也,且兼之以浮,即昔人所謂如絮浮水面是也)濡脈濕長(主濕亦主氣虛,浮脈亦兼之) |
細而小沉,弱脈失養(血虛,沉脈亦兼之)。沉細無力,主血虛,亦主胃氣不盛。 |
大主諸實,形闊易知,陽脈為病,邪實可思。大指洪闊,主病進,亦主正氣內虛。 |
大而湧沸,洪脈熱司(主熱盛,亦主內虛,浮脈亦兼之)。主實熱,亦主內虛不足。 |
大而兼硬,實脈邪持(主實邪)大兼二脈,病審相宜。三部有力,主諸實,亦主素稟有余。大而長,微強,按之隱指愊愊然,一曰沉浮皆得。 |
短主素弱,不由病傷,上下相准,縮而不長。諸脈兼此,宜補陰陽。動脈屬短,治法另商。不滿三指,主氣損,亦主中有窒塞。動脈搖曳在關,主驚氣,亦主陰陽相搏。 |
長主素強,得之最罕,上魚入尺(上魚際,下尺澤,)迢迢不短。正氣之治,長中帶緩。若是陽邪,指下湧沸。中見實脈,另有條款。過于三指,主氣盛,亦主陽盛陰虛。 |
弦脈,端直中勁,主木旺,亦主痰飲內痛。舉之無有,按之如張弓弦狀,一曰如張弓弦,按之不移,又曰浮緊乃為弦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