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度做人,90度做事,180度為人,360度處世

有句話這麼說,做人做事必有度,失度必失誤。做人、做事、為人、處世,這是一個不斷的遞進的過程,是人生不斷積累的過程,我們要先學會做人,培養自己的品格,再去認真的做事,在此基礎上我們才能體會到為人處事的哲學,這是人生不斷積累到一定程度所迸發出來的智慧。

45度做人:

人活在世上,要俯下身子,正視前方的路,以謙虛的態度,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的往前走。既不要因為一時的成功而自大,也不要因為一時的失敗而一蹶不振。每個人都有閃光的一面,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90度做事:

90度是垂直的,要求我們做事要公正無私、光明磊落。人活一生要坦誠做事、真誠做人,做一個真正的君子。

180度為人:

180度是一條直線,要求我們要直爽坦率,不要遮遮掩掩,不要虛偽、虛榮,要真誠地對待每一個人。

360度處事:

360度是一個圓,代表完美、圓滿、成功。要求我們處理事情盡可能做到周到、細致,圓滿完成每一項任務,努力協調好各種人際關系,盡可能的用自己的真誠與自信,贏得他人的理解和信任,最終達到一種完美的理想境界。

版權說明

  • 本文摘自《國學研修中心微信平台》。
  •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

必讀40條國學經典名句

1、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增廣賢文》
譯: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舉動,小烏鴉有銜食喂母鴉的情義,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順父母。

2、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志》
譯:對任何一件事,不要因為它是很小的、不顯眼的壞事就去做;相反,對於一些微小的。卻有益於別人的好事,不要因為它意義不大就不去做它。

3、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論語》
譯:見到好的人,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見到好的事,生怕遲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惡人、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燙的水一樣,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

4、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論語》
譯:干活搶重的,有過失主動承擔主要責任是“躬自厚”,對別人多諒解多寬容,是“薄責於人”,這樣的話,就不會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
譯:君子總是從善良的或有利於他人的願望出發,全心全意促使別人實現良好的意願和正當的要求,不會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亂,不會在別人有失敗、錯誤或痛苦時推波助瀾。小人卻反,總是“成人之惡,不成人之美”。

6、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
譯:見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過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就虛心請教,認真學習,想辦法趕上他,和他達到同一水平;見有人存在某種缺點或不足,就要冷靜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樣的缺點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
譯: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災難、禍事……),就不要把它強加到別人身上去。

8、當仁,不讓於師。—《論語》
譯:遇到應該做的好事,不能猶豫不決,即使老師在一旁,也應該搶著去做。後發展為成語“當仁不讓”。

9、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論語》
譯:君子不會誇誇其談,做起事來卻敏捷靈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周易》
譯:同心協辦的人,他們的力量足以把堅硬的金屬弄斷;同心同德的人發表一致的意見,說服力強,人們就像嗅到芬芳的蘭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周易》
譯: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藝,也不會到處炫耀、賣弄。而是在必要的時刻把才能或技藝施展出來。

12、滿招損,謙受益。——《尚》
譯:自滿於已獲得的成績,將會招來損失和災害;謙遜並時時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
譯: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別人並不理解,可我決不會感到氣憤、委屈。這不也是一種君子風度的表現嗎?

14、言必信,行必果。—《論語》
譯:說了的話,一定要守信用;確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堅決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
譯:講事實,不憑空猜測;遇事不專斷,不任性,可行則行;行事要靈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為中心,不自以為是,與周圍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務。

16、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譯:三個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學習的,那他就可當我的老師。我選取他的優點來學習,對他的缺點和不足,我會引以為戒,有則改之。

17、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
譯:君子總是責備自己,從自身找缺點,找問題。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別人,找別人的缺點和不足。

18、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
譯:君子心胸開朗,思想上坦率潔淨,外貌動作也顯得十分舒暢安定。小人心裡欲念太多,心理負擔很重,就常憂慮、擔心,外貌、動作也顯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穩的樣子。

19、不怨天,不尤人。—《論語》
譯:遇到挫折與失敗,絕不從客觀上去找借口,絕不把責任推向別人,後來發展為成語“怨天尤人”。

20、不遷怒,不貳過。—《論語》
譯:犯了錯誤,不要遷怒別人,並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21、小不忍,則亂大謀。—《論語》
譯:不該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堅持不干,叫“忍”。對小事不忍,沒忍性,就會影響大局,壞了大事。

22、小人之過也必文。—《論語》
譯:小人對自己的過錯必定加以掩飾。

23、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
譯:有了過錯而不改正,這就是真的過錯了。

24、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論語》
譯:君子致力於根本,確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產生。

25、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
譯: 君子認為說得多做得少是可恥的。

26、三思而後行。—《論語》
譯:每做一件事情必須要經過反復的考慮後才去做。

27、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
譯: 壞事做得太多,終將自取滅亡。

28、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
譯:人都有可能犯錯誤,犯了獵誤,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29、不以一眚(shěng)掩大德。—《左傳》
譯:評價一個人時,不能因為一點過失就抹殺他的功勞。

3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譯:人家一次就學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學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學一千次,也肯定會掌握的。

31、知恥近乎勇。—《中庸》
譯:知道什麼是可恥的行為,那就是勇敢的好表現。

32、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譯:以為自己的錯誤比別人的小,缺點比別人少而沾沾自喜。

33、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
譯:君子最大的長處就是用高尚、仁義的心去對待別人。

34、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
譯: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那樣的大聖人。

35、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韓非子》
譯:千裡大堤,因為有螻蟻在打洞,可能會因此而塌掉決堤;百尺高樓,可能因為煙囪的縫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災而焚毀。

36、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詩序》
譯:提出批評意見的人,是沒有罪過的。聽到別人的批評意見要仔細反省自己,有錯就改正,無錯就當作是別人給自己的勸告。

37、良藥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孔子家語》
譯:好的藥物味苦但對治病有利;忠言勸誡的話聽起來不順耳卻對人的行為有利。

38、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明代諺語
譯:一句良善有益的話,能讓聽者即使在三冬嚴寒中也倍感溫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惡毒語言,傷害別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會讓人覺得寒冷。

39、千經萬典,孝悌為先。—《增廣賢文》
譯:千萬種經典講的道理,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是最應該先做到的。

40、善惡隨人作,禍福自己招。—《增廣賢文》
譯:好事壞事都是自己做的,災禍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來的。

賈伯斯在病床上對人生的感悟

賈伯斯

賈伯斯在病床上對人生的感悟:

我曾經叱吒商界,無往不勝,在別人眼裡,我的人生當然是成功的典範。但是除了工作,我的樂趣並不多,到後來,財富於我己經變成一種習慣的事實。此刻,在病床上,我頻繁的回憶起我自己的一生,發現曾經讓我感到得意的所有社會名譽和財富,在即將到來的死亡面前己全部變得暗淡無光,毫無意義了。 黑暗中,我看著那些金屬檢測儀器發出幽綠的光和吱吱的聲響,似乎死神溫熱的呼吸正向我靠攏。

現在我明白了,人的一生只要有夠用的財富,就該去追求其它與財富無關的,應該是更重要的東西,也許是感情,也許是藝術,也許只是一個兒時的夢想。

無休止的追求財富,只會讓人變成一個變態的怪物,正如我一生的寫照。

上帝造人時,給我們以豐富的感官,是為了讓我們去感受他預設在所有人心底的愛,而不是財富帶來的虛幻。

我生前贏得的所有財富我無法帶走,能帶走的只有記憶中沉澱下來的純真的感動,以及和物質無關的愛和情感,它們無法否認也不會自己消失,它們才是你人生真正的財富。  會一直隨著你、陪著你、給你力量和光明。

愛行千里,命無邊際你想去哪裡就去那裡,想登多高就登多高,一切都在你的心裡,在你的手裡。

『世界上什麼床最貴』?
『病床』!

可以有人替你開車,替你賺錢,但沒人能替你生病,東西丟了都可以找回來,但是有一件東西丟了就永遠找不回來,那就是生命。

一個人走進手術室時才發現還有一本書沒有讀完,那叫『健康人生』。

以上是賈伯斯對人生的感悟。  無論我們現在正處於人生的任何階段,隨著歲月的流逝,終究要面對落幕的一天,該好好珍惜親情、愛情、與友情。

『善待自己』
『珍惜別人』!

錢本草(很有智慧的處世之道!)

dinero

唐代張說的《錢本草》:

“錢,味甘,大熱,有毒。偏能駐顏采澤流潤,善療饑,解困厄之患立驗。能利邦國、污賢達、畏清廉。貪婪者服之,以均平為良;如不均平,則冷熱相激,令人霍亂。其藥,采無時,采之非理則傷神。此既流行,能召神靈,通鬼氣。如積而不散,則有水火盜賊之災生;如散而不積,則有饑寒困厄之患至。一積一散謂之道,不以為珍謂之德,取與合宜謂之義,無求非分謂之禮,博施濟眾謂之仁,出不失期謂之信,入不妨己謂之智。以此七術精煉,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長壽。若服之非理,則弱志傷神,切須忌之。”

幸島的一百隻猴子

希望我們不要成為冥頑不靈的老猴子

15% 的老猴子

全世界科學界吵了幾十年的老故事:「幸島的一百隻猴子」。

話說,在日本宮崎縣有座迷你的島嶼:幸島(Koshima)。幸島上啥都沒有,只有一條快要乾枯、要死不活的小溪與一群猴子。

1950年代,日本京都大學靈長類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跑去幸島上觀察這群猴子的一舉一動,因為怕這群死猴子挨餓,所以研究人員留了一些蕃薯給猴子吃。

幸島的猴子發現蕃薯可以吃,但是蕃薯上頭的泥巴實在很討厭,所以在吃蕃薯前就會用手來拍落蕃薯上頭的泥巴。不過某一天,有隻芳齡一歲半 的聰明小猴子發現用清澈的溪水也可以洗淨蕃薯上的泥巴。其他猴子也很快學會這一招,於是幸島上85%的猴子從此就改用溪水來洗淨蕃薯, 但是僅佔15%的老猴子卻始終不願意學習這招

後來,幸島唯一的小溪乾枯了,又有一隻聰明的小猴子發現用海水來洗蕃薯,滋味似乎也不錯!於是在很短的時間內,幸島上85%猴子又全部學會這招!接下來 就是這個故事的重點了!

當幸島上出現第100隻「用水洗蕃薯」的猴子時,居然在幸島 200公里 之外的大分縣猴子也莫名其妙地學會這招。您要知道大分縣的猴子跟幸島的猴子根本沒機會見面、牠們也不可能寫信、發噗浪、傳真或是MSN,但是這兩群毫不 相干的猴子居然在同一時間學會了「用水洗蕃薯」!

為甚麼一隻小猴子用水洗蕃薯的「個別行為」最後會穿越時空,傳播到遙遠的地方之外、成為一種「集體行為」呢?日本經營顧問之神:船井幸雄開示說:「只要是對的信念,這種無形的力量就可以匯聚成為很大的正向能量!只要團隊中有任何一個人願意率先行動,他就可以在人群中產生示範作用, 無形中跨越時間與空間的藩籬、去影響絕大部分的人,就像幸島上那群猴子一樣!」。

當然~船井幸雄並不是宗教家,他可是日本經營顧問之神呢!他絕對不能講一些沒有數據佐證的形而上言論,為此船井幸雄也特別提出一個非常精準的「7-11數 據:任何新觀念推廣,起初只要有7%~11%的人願意接受與認同,等到臨界點來臨時,就會出現驚人進展與質變!」。

「幸島的一百隻猴子」這個故事明明白白地揭示一個重要觀念:「整體文化的變遷往往始於個體行為的變化!」,這個觀念就是希望任何人都不要小看自己,千萬不要認為自己是個屁、是坨屎、而喪氣地放棄自己可以改變世界的所有潛能!或許一個人的力量非常有限,但是請務必相信心的力量可是無遠弗屆!一顆善念的種籽就可以創造出一整片森林,任何人都不能小看自己!

大家忽略掉這故事還有另外一個超級大重點:幸島上依舊有15%的猴子自始至終、不願意學習「用水洗蕃薯」這招!

日本京都大學研究人員發現僅佔15%、「堅持抗拒改革」的猴子居然全部是公的,而且年齡全部都超過12歲。如果用人類年齡換算的話, 這群猴子就是相當於人類的45歲。更糟糕的是:這群死猴子居然清一色都是猴子裡頭有權有勢的領導階層

富貴由天

《雜寶藏經》中記載:

波斯匿王有一個公主,名叫善光。因為她長得不但端正,而且聰明伶俐。所以皇宮裏每一個人都非常敬愛她。

有一天,波斯匿王問公主:“你靠我的力量,所以有了美好的享受,博得全宮人們的敬愛?”善光公主回答波斯匿王說:“這是我自己的業力,而不是因為父王您的力量。”

波斯匿王連續問了三次,善光公主都同樣這麼回答。波斯匿王很生氣,於是就把善光公主下嫁一個窮人,並告訴她說:“你現在可以試試自己的業力了!”

善光公主嫁給那個窮人以後,並不灰心。有一天,她問丈夫說:“你的父母呢?”她丈夫回答說:“我的父親曾是衛舍城中最有錢和最有名望的人,在他死後,家運就 沒落。”善光公主就和丈夫來到他爸爸從前住過的舊宅院。沒想到在地下挖掘到大批寶藏。從此以後,變成了大富之家。一個月以後,莊嚴的宮殿樓閣都蓋好了,並 且雇用了很多奴婢。

波斯匿王聽到這件消息,感到很驚訝,他就去請教佛陀。佛陀說:“過去迦葉佛時,有一位婦女想用美味的食物來供養迦葉佛,她的丈夫加以阻止。那位婦女說:“我 已經發願了請你不要使我退心。”丈夫看到妻子意誌這麼堅定,隻好勉強答應了。那位婦女因此能順利地供養迦葉佛。那時候的夫婦就是現在善光公主這一對夫妻。 善光公主的丈夫因過去曾阻撓妻子的善念,所以許多世常受貧困之苦,然而,因為他後來還是答應妻子布施供養聖者,所以今世才會因妻子而獲得富貴。

tcmwen:捨得捨得,能捨才能得。

為人子者,不可不知醫

醫學知識不能為醫生所壟斷,我們每個人都要學習並懂得醫學知識。年老有病是自然規律,醫生知道的我們普通人也應該知道,每個人自我保健非常重要。古人云:“為人子者不可不知醫也”,學醫為自己、學醫為父母。

唐·王勃嘗謂∶人子不可不知醫。時長安曹元有秘術,勃從之遊,盡得其要,勃之所見與道幼同。唐有王燾,亦因母病學醫,因以所學,作書傳世。

北齊李元忠母老多病,元忠專心醫道,研習積年,遂善醫。族弟亦為母病,醫為治療不愈,遂自精究針藥,母病乃除,隋許道幼亦因其母病患,遍覽經方,得以究極,世號名醫。戒諸子曰∶人之嘗視膳藥,不知方術,豈為孝乎?由是轉相傳授。

宋·高若納亦因母病,遂兼通醫書。雖國醫皆屈伏,張仲景《傷寒論》訣,孫思邈《千金方》及王燾《外台秘要》,久不傳,悉考校訛謬行之,世始知有是書。名醫 多出衡州,皆本高氏學焉。此皆以醫為孝者也。宋李虛己母喪明,虛己旦夕舐睛不懈,二年母目複明。李行簡父患癰極痛,行簡吮其敗膏至盡,疾尋愈。此又以孝為 醫者也。

元朝名醫朱丹溪為了給母親治病,學習研究《黃帝內經》三年,結合母親病情,治好了母親的怪病。之前朱丹溪父母、叔、伯皆為庸醫所害。

版權說明

  • 本文摘自《網路文章》。
  •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

心誠感應大

從前有一位十七、八歲的女子,家境雖一貧如洗,但是為了供佛,省吃儉用的節省下兩文錢到到佛寺裏佈施,住持為其真誠所感,竟親自為她誦經祈福,懺悔往業。後來她被選進宮裏,一時富貴利達起來,驕氣十足地帶了數千金前來寺裏佈施,但是這次的迴向法會,住持沒有親自為她做法事,只是令其徒眾辦理而已。

女子對如此做法自然不甚滿意,便來盤問師父:「上回來只不過施捨了兩文錢,師父便親自為我在佛前懺悔迴向,現在我佈施了這麼多銀子,師父反而不親自為我迴向,這是什麼意思?」住持長老看著女子順機開導說:「您上回所施的錢雖然不多,但是佈施的誠心卻十分真切感人,非老納親自操辦是不足答謝;而今佈施雖多,心意已不大如前,因此有人代勞就可以了。」聽到這裏,女子才若有所悟的深深感嘆!

可見佈施功德的大小全在一顆真心的多少啊!

財富就在於你的角度

一天,一個富翁帶兒子去農村,想讓他看看農民的生活是多麼艱難。
他們在一個貧苦的農民家住了一天一夜。回到家中,父親問兒子:“一路有什麼感想?”兒子回答:“很好,爸爸。”
父親隨後問兒子:“你注意到貧窮了吧?”
兒子說:“是的。”
父親繼續問:“你瞭解些什麼?”
兒子答道:“我瞭解到,我們有一隻狗,他們有四隻;我們在花園中有噴泉,但他們的河流沒有盡頭;我們在花園中的燈是進口的,可他們有滿天的星星;我們的花園到領地的邊緣結束,他們的後院卻一直到地平線!”
兒子說完後父親沉默不語。
兒子隨後說道:“感謝爸爸讓我看到了我們是多麼窮困。”
難道生活不是決定於你看它的角度嗎?
每個人都可以自問,如果我們都知足常樂而非貪得無厭,世界會怎麼樣

緣(一則佛教故事)

從前有個書生, 和未婚妻約好在某年某月某日結婚. 到那一天,
未婚妻卻嫁給了別人. 書生受此打擊, 一病不起.
家人用盡各種辦法都無能為力, 眼看奄奄一息.
這時, 路過一游方僧人, 得知情況, 決定點化一下他.
僧人到他床前, 從懷裡摸出一面鏡子叫書生看.

書生看到茫茫大海, 一名遇害的女子一絲不掛地躺在海灘上.

路過一人, 看一眼, 搖搖頭, 走了….

又路過一人, 將衣服脫下, 給女屍蓋上, 走了….

再路過一人, 過去, 挖個坑, 小心翼翼把屍體掩埋了…………

疑惑間, 畫面切換. 書生看到自己的未婚妻. 洞房花燭,
被她丈夫掀起蓋頭的瞬間…

書生不明所以.
僧人解釋道, 那具海灘上的女屍, 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
你是第2個路過的人, 曾給過他一件衣服. 她今生和你相戀, 只為還你一個情.
但是她最終要報答一生一世的人, 是最後那個把她掩埋的人,
那人就是他現在的丈夫.

書生大悟, 唰地從床上做起, 病癒 !

無著菩薩的修行故事

當時遍學小乘空觀的無著菩薩,為了能繼續往上提昇,於是著手學習大乘教法。在當時,要修學大乘教法有彌勒菩薩敎授,但要親得彌勒菩薩的教導需在定中方能成就。求法心切的無著菩薩希冀能親見彌勒菩薩為其親授教法,於是無著菩薩選擇在一個人煙稀少的洞窟裏,精進的修學止觀。

時間的長河不斷往前流逝,歷經六年的漫長歲月,洞窟裏的無著菩薩卻未在定中見到彌勒菩薩,於是決定暫時中止在洞窟的修持,整衣束帶走出洞窟。洞窟外一位銀白髮絲的老婦人,手握者鐵杵在磨石上來回吃力的磨動,這一幕吸引了剛步出洞窟的無著菩薩。

『老婦人,請問您在做什麼呢?』無著菩薩問老婦人。

『我啊!要把這鐵杵磨成一根細針。』

『磨成細針?』無著菩薩非常驚訝。

無著菩薩遍學一切小乘空觀,對眼前所見所聞的愚婦愚行本來充滿不屑。內心卻徒然浮現一個念頭,老婦人這看似愚昧的動作,竟仍日復一日的去勘磨。而我身為修行 人,卻無法堅持修學智慧正法?這彌足珍貴的一念,讓無著菩薩檢視了自己的認識,化卻了驕傲不屑的心,轉而生起慚愧心,策勵自己繼續返回洞窟修行。

隨者時間巨輪的轉動,又經過了三年,無著菩薩沒有因為時間的延長而親睹彌勒菩薩。無著菩薩再次的步出洞窟,經過九年時間的修持,讓原本充滿傲氣的氣勢減少了 許多。這回無著菩薩卻在洞窟外發現一位長者,用手握的羽毛在刷著一巨大石頭。長者向無著菩薩訴說:這石頭擋住了陽光照射入內,所以要用羽毛磨石讓光線照射 進來。聞言後的無著菩薩大嘆不可思議,更減少了第一次見到老婦人的那股傲氣。

又經過三年,時間如炊煙般裊裊逝去,仍無法在定中親見彌勒菩薩的無著菩薩,心中不免油然升起一股失意。再朝洞窟外走去。走著走著映入無著菩薩眼簾的是一隻 狗,仔細一瞧,狗身上爬滿難以計數的蛆蟲,呈現非常痛苦的狀態,因為蛆蟲在狗身上不停的吸允著,無著菩薩不太忍心,決定割下自己身上的肉去餵飼,讓蛆蟲不 因離開狗的身上而死。主意打定後,無著菩薩伸出手來準備將狗身上的蛆捉到自己所割下的肉上。這時他又靈光一現,我用這麼粗糙的手去捉蛆蟲,雖救活了狗但蛆 卻因而致死,無著菩薩此時升起慈悲心,決定用最柔軟的舌頭來舔狗身上的蛆,如此一來不僅救活了狗也幫助了蛆蟲。無著菩薩就將臉貼進狗的身上,伸出舌頭準備 舔蛆蟲,一剎那間,出現了一道光芒,狗不見了,光中化現出無著菩薩歷經十二年時光,日以繼夜引頸期盼一見的彌勒菩薩。

無著菩薩內心充滿著歡喜,也忿忿不平,他不平的向彌勒菩薩申訴:『為何在定中修持十二年,卻都不見彌勒菩薩,而今方才顯現?』彌勒菩薩告訴無著菩薩說:『我從未離開過你,一直在你身邊。只是您一直被障礙住了無法親見到我,今天你因為升起慈悲心來救這條狗,因有慈悲心而與我相應,所以你才能見到我。』 這扣人心弦的修道公案,如洪鐘般的叩響,法音震醒了終日處在動狀態的自己。唯有懂得檢討自己的認識,多了反省的材料與空間,日日增長智慧,突破自己所設下的框架與侷限,方能與法相見。我相信:給予生命不同的機會,將會找到更廣闊的視野。

人要讀書、常讀書、讀好書

讀萬卷書、行千里路。古人說:三日不讀書、便覺言語無味。人要讀書、常讀書、讀好書、讀經典的書。  古人頭懸樑、錐刺股,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人要讀書。要讀經典的書。只有讀書,讀經典的書你才會發現你是多麼的微不足道,人類是多麼的無知,現 在的世界是多麼的骯髒,我們人類現在在做什麼。只有在這些書中你能感受到古人的偉大,在這裏能找到真正的智慧與真理。讀經典的書你會發現書中的宇宙,世界,人生和你所想像的,你所看到的,經歷過的不一樣。古人讀書 首重四書五經,孔孟之道,老子道經 ,以及諸子百家,先秦史記等 。  古人認為立世為人要想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官從政,處世做人或成為大聖大賢,大德大才之人就必須要懂得忠孝禮義廉恥,宇宙陰陽天地萬物變化運轉之規律,治國安民平天下之方針。所以古人認為讀書,四書五經是必讀之經書,讀四書五經是天經地義的。今人卻棄而不讀,不聞不問。這些經典的書是上古,遠古時期 人類文明與智慧的結晶,是我們一生取之不盡,用之不完的寶貴財富,有時間一定要讀上一讀。

道與科學 。 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古人歷盡風雨滄桑所積累下來的寶貴經驗竟不如短短幾年的科學。科學固然重要,但不能越道,不能逆道。凡事都要有度。宇宙冥冥之中有個道, 這個道是與生俱來的道。為什麼有這個道,這個道為什麼存在?因為任何事任何物他都要有一個規律,並且要按照這個規律去運轉。這個道的存在是為了讓宇宙大自 然有個運轉的規律,並且按照這個規律去運轉。宇宙大自然世間萬物都有道,且都在按照這個道有序的運轉。只有按照這個道去運轉,宇宙大自然才能常存不朽,人類才能得以繁衍生息。這個道是任何人,任何事,任何物,任何理論都不能超越不能逆反的道。要順從,不能逆反。順者生,逆者亡,順道者生,逆道者亡。物法於地,地法於天,天法于道,道法于自然。這個道就是《自然》。只有順其自然才能常存有生。看看現在所謂的科學,與道不相不符、不順不從,與大自然背道而行,竟違背逆反宇宙大自然之道。如:過度挖掘開採地下能源、研發核武器、轉基因、各種疫苗、色素化學食品添加劑等等。長此以往我們的地球,我們的世界家園還能 常存嗎?我們還能繁衍生息嗎?而今貪婪的人們被金錢利益迷住了心竅、沖昏了頭腦,只認科學,利用科學手段達到一切自己想要達到的目的,棄道於不顧,甚至根 本不知道什麼是道,為什麼有道。無知的人們利用科學在自掘墳墓,在自取滅亡。遲早有一天人類會毀在自己的無知與科學手裏。

其實在古代,在很早以前我們的祖先就發現了這個道,並且一直遵循著這個道。在古代很多大聖賢才一直致力於研究勸解那些不遵循規律逆道而行的人。並且把這些規律經驗寫成了經典書籍,以傳後世。為的是讓後世人知道:道的存在,道的神聖,道的作用。不可逆反,不可違背,要順從。可是今人財迷心竅,不知古人用心之良 苦。盲目崇洋,對老祖宗幾百,幾千年所保留下來的寶貴經驗書籍不屑一顧,棄之不讀。每每讀書不讀經典,棄經典經書於不顧,對道不聞不問。竟讀西方現代化科學書籍,盲目崇尚西方文化,盲目跟隨西方人的腳步,盲目聽信西方學者教授的話語。看怎樣能利用前衛的科學賺錢成就大事,達到想要達到的個人目的。老祖宗給我們鋪好路我們不走,我們卻要被無知的科學和邪惡的金錢牽著鼻子走。

http://www.ngotcm.com/forum/article-16935-1.html

康熙教子庭訓格言

康熙一生兢兢業業,修身、齊家、平天下都十分認真,可謂耗盡心血和精力。康熙治國六十年建樹甚多,其創業、守成之功績舉世公認。他十分珍惜自己的事業,渴望能傳之千秋萬代,自信生命中的每一體會對後人都有益處。

康熙曾對諸官說:「朕經常想到祖先托付的重任。對皇子的教育及早抓起,不敢忽視怠慢。天未亮即起來,親自檢查督促課業,東宮太子及諸皇子,排列次序上殿,一一背誦經書,至於日偏西時,還令其習字、習射,復講至於深夜。自春開始,直到歲末,沒有曠日。」

康熙教子的種種做法,法國傳教士白晉以親身見聞,向法國皇帝路易十四作了如實報告。白晉在報告中說:中國皇上以父愛的模範施以皇子教育,令 人敬佩。中國的皇上特別注意對皇子們施以道德教育,努力進行與他們身份相稱的各種訓練,教之以經史、詩文、書畫、音樂、幾何、天文、騎射、游泳、火器等 等。

教誨督促,嚴格訓飭。康熙身後的兒孫們,多數能文能武,尤其在他之後的兩個傑出帝王:雍正皇帝,功業顯赫,見識超人;乾隆皇帝,儒雅倜儻,自號「十全皇 帝」。正是「康熙盛世」的基礎,奠定了滿清王朝二百多年的業績。所有這些,都是受到了康熙皇帝的道德遺澤和他的《庭訓格言》 —— 一本珍藏的皇家遺囑讀本的影響。

下載(doc):康熙教子庭訓格言

窮的定義

一位父親很有錢,有一天,他和家人帶著小兒子到鄉下去參觀。他們立意要讓小兒子知道什麼叫做「窮」,所以帶他去農村,要他實地體會一下窮人的生活。

他們在一個很窮的農家裡住了兩天。農家的孩子要負責餵養家畜,要負責訓練幫忙農事的狗。傍晚時分,為了節省自來水費,農家的孩子們都到附近的小溪裡去洗澡;晚上沒錢沒燈、沒錢付電費,只能全家聚在黑漆漆的院子裡聊天。

當他們從農家回來以後,爸爸問孩子說:「你覺得這趟行程如何?」

孩子說:「很好啊!爸爸!」

「你見識到窮人家到底有多窮了吧?」爸爸問。

「是啊!」孩子點頭稱是。

「那你看到了什麼嗎?」爸爸又問。

孩子回答說:「我終於見識到我們家到底有多窮了。」孩子繼續說:「我們只有一隻狗,但是他們卻有四隻狗;那四隻大狗在他們小孩的指揮之下,又聽話,又懂事。當他們家的小孩好神氣!」「而且,我們只有一個游泳池,還是在花園中間;但是他們卻有一整條溪流,沒有盡頭;他們每天都可以盡情地玩水仗,我們家卻只有我一個人游泳。」「還有,我們家的花園只有一排進口的路燈,可是他們卻有滿天的星星;他們每天晚上都可以聊天聊得好高興,可是我們家卻沒有人跟我聊天。」我們家的空間只到前面庭院,但他們卻有整個天地的空間。」

孩子作了個結論。 孩子說完,父親無言以對。是的,只要有愛、有朋友、有家庭、有健康、有幽默感、對人生懷抱積極的態度,那你就是最富有的人!

拋開虛榮心,培養真實力

愛慕虛榮的人們往往為了自我滿足,而導致自我羞愧又自我安慰的心,太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可,以致願意為此失去自我。

很多人喜歡追求流行時髦,其實是為了滿足虛榮。他們往往擔心自己趕不上時代而被人恥笑。為了這個緣故,只要有人能給他們新事物或新資訊,他們就會對這個人信任和依賴。

年輕人最容易為虛榮心所控制,尤其是教育程度不高的人。在貧富差距越來越明顯的今天,出身貧窮或一般家庭的青少年,往往會在富有家庭的同儕前覺得抬不起頭來。當他們發現自己不如別人,虛榮心就會像隱藏於心中的老虎咆哮開來。在他們失落的時候,那些生意人便輕易以高價商品朝他們進攻,於是他們寧可借貸度日,也不願捨棄名牌及奢華的享受。

不但年輕人會被虛榮心「帶走」,中老年人也是如此,只是帶走他們的工具不同罷了。照理來說,已經在社會上歷練多年的人,應該不太會被虛榮心所控制。不幸的是,偏偏他們也如初涉人世的少男少女一樣無法自拔。

有的推銷員很會利用中老年人的虛榮心,在向他們推銷產品的時候,會故意露出一語:「這種產品你都不知道?大家都在使用了呀!」彷彿消費者不懂行情似的。這一來,就激起了對方的虛榮心。他會說:「誰說我不知道?我只是覺得……」這時推銷員說:「覺得不放心?像你這樣有眼光的人,肯定不會看走眼,你挑一個,肯定管用。」

這種誇獎真是恰到好處,消費者剛剛差點受損的虛榮心立刻得到滿足,於是毫不猶豫地買下了產品。事後,萬一消費者發覺自己因為虛榮的緣故而上當受騙,但也是出於虛榮心,他不願意讓別人知道真相,當別人問起使用狀況時,他甚至還會誇獎產品一番,順便吹噓自己的眼光準確,判斷有力。

愛慕虛榮的人們,就這樣懷著一顆為了自我滿足而導致自我羞愧、趕緊又自我安慰的心走下去,也不管會出現什麼結果。

虛榮還有一個不好的表現,就是太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可,以致願意為此失去自我。當一個人得到別人的認可和讚美時,即使知道有拍馬奉承的嫌疑,他仍願意聽一聽。無論如何,這是一種精神享受。可是,並非每個人永遠都能得到讚美和肯定。

對一個虛榮心極強的人來說,在得不到肯定和讚美的時候,該怎麼辦呢?他們往往會用這樣一個「絕招」:自我吹噓。

有一個人是建築工程師,在單位裡混了二十多年,還是處於被人忽視的地位,他的設計幾乎從來沒有得到認可。他是個虛榮心極強的人,每天拿著一杯茶從一個辦公室遊走到另一個辦公室,嘴裡說個不停。

他在說什麼呢?
他在自我吹噓。

他不斷地、一遍又一遍地說自己的建築設計是如何如何地高明,自己年輕時候曾獲得什麼什麼獎、得到過什麼什麼人的接見。其實,別人根本沒把他放在眼裡,但他就是要不停地吹牛。也許他不知道別人沒把他放在眼裡,但他只在乎把自己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他這樣不斷地吹噓,也許滿足了虛榮心,卻早被別人暗暗地恥笑了。

吹噓出來的成績或虛名,是禁不起考驗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經實踐,假真理就露出馬腳來了。

自我吹噓營造出來的虛榮,不但一觸即破,它的範圍也不大,一般只侷限於一些偶然的場合。比如,在一個陌生人聚集的酒吧,因為那裡的人不知你的底細,你可以大吹特吹一番;如果是在自己的朋友、同事、親人之間,那麼,想吹起來就難了,因為他們知道你的斤兩。

tcmwen:結論是,愛慕虛榮者常是跟著流行、要得到別人認可(稱讚)、自我吹噓。這樣子生活真的會活得很痛苦,用自己的»我»去生活,這樣子才能快樂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