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啟蒙老師,湖北興山縣老中醫王慈臣先生,學富五車,會通三家,行醫從不取值,病家務有所酬,亦不拒收,除大革命時期曾一度被推為縣人民委員會“首事”,生活一直靠親朋供養。嘗誨余曰:“學醫首當克守清素,餓死是自己的事,不能亟於治生,而在病人頭上打算盤。須知:衙門的錢不是錢;買賣錢,只是隔夜錢;下苦力的錢,才能萬萬年。”從其學醫,必須拜天銘誓,否則不教,享年八十余歲,無疾而終。
但也有個別醫家,其行持本質與此一致,而具體見解稍有不同。如:
我見一位中醫,學識與技術相當高明,為人治病,也基本做到不計跋涉,不避風雨,施治也極認真,取費也不太高,不論病情如何,不搞敲詐勒索。但求他治病,每次必須如數付足診金,富者少一文也不行,貧者可以酌減,哪怕一兩個銅板也行,但若不付錢,絕不施診,這是他的“規矩”。因此,在舊社會一些赤貧無告的人,難免對他有些意見,鄉裡父老也認為他太固執,論說紛紜。
親朋問他何苦如此,他笑答曰:我何嘗不懂醫德是怎麼回事呢?我是故意把我與患者之間的關系搞成商品關系的。病若好了,我從心理上不想患者額外的報酬,患者也不必額外領我的情,見面可以仰頭而過去,省去客套;另外,也可免得一些“信醫不信藥,信藥不信醫”的患者或那些根本無病的權貴們伸手要你去侯脈說說消遣解悶,無端地麻煩醫生;更重要的是怕患者敷衍醫生——明明是我醫治無效,但病家不便直說,甚至編造一些說辭來敷衍我,那樣怎麼總結心得?如果錯把無效當做“驗案”,以後豈不再害人嗎?如果有診金,無效時他自然改就高明,不致延誤病機“好心辦壞事”。此其獨見,順便錄出,以供參考。這位醫生就是湖北興山縣琚坪鄉的彭忠德先生。享年八十余歲,無疾而終。
版權說明
本文摘自《廖厚澤經方臨證傳心錄》,作者/廖厚澤。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