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心理治療六法

醫學心理學是心理學運用於醫學,兩者有機結合的一門心理治療的臨床學科。從祖國醫學《黃帝內經》以及後世醫家和現代中醫學者的臨床經驗證明,心理治療的效果和意義是不容置疑的。有人將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外科治療並稱為當代的四大治療方法。

茲通過學習《內經》以及後世醫家有關心理治療的理論,結合個人的臨床經驗,舉隅六法如下:

一、綜合治療首治“神”

《素問·寶命全形論》:“一曰治神,二曰知養身,三曰知毒藥為真,四曰制砭石大小,五曰知髒腑血氣之診,五法俱立,各有所先。”這裡具體的指出了預防與治療的五大綜合措施,把精神治療,即心理治療放在首位。臨床醫生在這方面是不容忽略的。

二、舒心靜志安神法

《素問·上古天真論》:“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所以能皆年度百歲,而動作不衰。”這裡告訴人們,攝生保健抗衰老的心理療法:“精神內守”則真氣從之,而邪不可干。若精神不舒暢,心懷慕戀,氣結憂惶,雖不中邪,病亦可從內生。所以舒心靜志,精神內守,不但於攝生保健預防疾病是要道,對慢性病的治療,也有直接作用。

因此,精神內守,實是祖國醫學攝生保健、防治疾病的一種心理療法,它也可以結合氣功、太極拳等練功方式做到“精神內守”。

三、鼓勵安慰開導法

《靈樞·師傳》曰:“人之情莫不惡死而樂生,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雖有無道之人,惡有不聽者乎?”這就是祖國醫學最具體的保護性醫療制的心理療法。心理學認為,醫務人員的語言對病人的刺激影響之大是不言而喻。這對每個醫務人員來說都是熟知的。

四、因人制宜服藥法

筆者在臨床中,曾遇到某些患者在接受治療過程中,存在畏攻伐藥喜補益藥;輕價廉藥,重昂貴藥等用藥偏見。盡管辨證正確,理法對頭,用藥精當,但由於患者心理上對醫生用藥有偏見,這樣不但難於見效,甚至延誤治療,導致病情加重。

因此,就有必要對某些用藥有偏見的患者,采用因人制宜,變易服藥的心理治療。這方面,祖國醫學早有論述,如《醫宗必讀》“參朮沾唇填補,必先痞塞;硝黃入口畏攻,神即飄揚。”這點後世醫者也非常重視,如清·陸以恬《冷廬醫話》就非常注意,他說:“吳人畏服重藥,有畏服麻黃如虎者,當用辛溫解表,又不能不用。”故馬允儀想辦法避開人們這種恐懼心理而預用麻黃浸豆、發蘗。又如徐靈胎治張某,病當用大黃峻下法,因病人不服,詭言以雪蛤蟆配藥制丸,與服得瘥,可見良工心苦。

30年代,上海一名醫,面對富豪之人,要求服補藥以保健康長壽,他針對豪華之資本家每日美酒佳肴身體肥胖,如再用參茸填補,必心先痞塞。以大黃一味研末煉蜜為丸,以精美之包裝,名“大補丸”,高價售給肥胖之富翁,確實取到減肥健身降脂之神效,因而他的大補丸成為當時暢銷的熱門補藥。

當今公費醫療某些患者,對醫生價廉之藥品棄而不服,筆者之安神補心膠囊,即針對陽亢火盛之失眠患者,以大黃為主藥研末裝膠囊,名曰安神補心丸,而取得患者信任。由此可見,服藥上的心理療法也是不可忽視的。

五、五行情志相勝法

《素問·陰陽應像大論》:“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思、恐……”“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這就是祖國醫學心理治療法中最有特點而又為後世醫家廣為運用的五行情志相勝法。筆者於1984年診治一鄒某某,25歲,早期憂鬱型精神分裂症。針對患者新婚蜜月不久,丈夫即考入大專,就讀於長沙,約一個月後,因同志之間口角等刺激誘因,以憂慮過度,不食困臥如痴。邀余診治,未見器質性病變,脈弦,乃憂慮傷脾而氣結。藥雖能治,但得喜可解,用五行情志相勝法,會其丈夫返家談心,得喜病大減,繼以安神補心膠囊服一月余而愈。

六、針刺治療暗示法

《素問·調經論》:“刺微奈何?歧伯曰:按摩勿釋,出針視之,曰我將深之,適人必革,精氣自伏,邪氣散亂無所休息,氣泄腠理,真氣乃相得。”這裡告訴醫生,在針刺治療時,當遇到病人有對抗情緒而不合作時,要采用語言暗示或手勢表情“曰我將深之”,使病人消除針刺對抗情緒而集中注意力,從而提高針刺療效。

體會

1.以上中醫心理治療六法舉隅可以看出,祖國醫學從《黃帝內經》到後世醫家,都把心理治療放在首位,說明中醫對心理治療早就有所認識,不論在攝生保健還是醫療預防等方面都貫穿著心理療法。

2.心理治療必須貫穿在辨證論治的全過程。這點從我國歷代名醫,如張仲景、張子和、薛生白、葉天士、徐靈胎等等,以及現代名醫蒲輔周、岳美中等都注意在辨證論治中,將精神因素作為影響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診治後,注意醫後有囑,體現了中醫整體治療特點和完整的治療過程,這是祖國醫學的優勢。

3.中醫心理學雖然尚未形成獨立體系,但從上述六法,可以看出祖國醫學在兩千年以前的《黃帝內經》以及後世醫學的典著中,對心理觀察現像的認識,以及心理治療的經驗,就有著獨特的理論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其唯物辯證的形神合一觀,五髒五行情志整體觀和辨證論治整體方法,都是中醫心理學的理論和特色,它為創立中醫心理學奠定了理論基礎。 THE END —

版權說明

本文摘自《江西中醫藥》,1987年第3期,作者/林鶴和。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

Deja una respuesta

Introduce tus datos o haz clic en un icono para iniciar sesión:

Logo de WordPress.com

Estás comentando usando tu cuenta de WordPress.com. Salir /  Cambiar )

Foto de Facebook

Estás comentando usando tu cuenta de Facebook. Salir /  Cambiar )

Conectando a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