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島素:胰島素先傷氣陽,再引起血瘀。可以把用胰島素前後的舌像拍下來,就能觀察到胰島素的屬性了。
紫草:煎服的話氣味很難聞。其功效相當於大青葉加生地黃、薏米。曾治一例輕型的白癜風,主要的藥物為黃耆、紫草、熟地黃、黒豆,治療一段時間後好轉。
透析:傷陽氣,透析完之後的病人,舌質多淡紫,用溫脾湯。中藥對於腎衰透析的病人,目的在於調理透析後的病人整體狀況,而不在於減少透析次數。雖然可以做到減少透析次數,但風險是非常大的。肌酐到700時,脈肯定出現滑兼硬像,即真臟脈。
呼吸機:其作用相當於人參,迅速補充人的中氣。對於呼吸機依賴,脫機困難的,應該使用補中益氣湯補充中氣,中氣充足,自然可以脫機。一般外邪內閉者,看似脫機容易,實際上往往預後不良,對於老年虛證,整體狀況較差,看似預後不良,使用中藥之後,反而可以慢慢脫機。
抗結核藥物:性苦寒。結核病在未用抗結核藥之前,屬於中醫陰虛內熱的表現。使用抗結核藥物後,虛熱退去,表現出氣陽不足,出現耐藥,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
激素:先傷陰,再傷氣傷陽。服激素後,面如月,脈細滑數,當用金匱腎氣丸,而不當用六味地黃湯。使用激素後舌質紅,有的舌邊尖會有紅點,少苔,可用血府逐瘀湯加肉桂,肉桂可以引火歸原,防止進一步傷及陽氣。
藏紅花:性寒,生在高原寒冷地帶,是唯一一個性寒的活血藥物,有很強的解毒作用,比金銀花還強。草紅花則性溫而通經。1g西紅花裝在10枚大棗裡,麻繩包裹燒熟吃,可以治療慢性咽炎,現在放微波爐裡熱幾分鐘也可以。上等西紅花含在嘴裡會很快化掉,很少有渣,上等大黃也是如此,掰開後赤白相間,口含即化。醫生要能鑒別中藥,經常去藥房看看,我經常去藥房,每進一批藥都會去看看、嘗嘗,比如常用的附子、細辛、大黃。
附子:一進修醫師提到,北京這邊的附子掰開裡面是黃的,家裡(山東)那邊的掰開都是黒的,效力肯定不行。老師說,你看到的北京的是黃附片,家裡的是黒附片,炮制不同,功效也略有區別。黃附片溫陽之力強,黑附片炮制時用了黑豆,略有補肝腎的作用。
煙油:有很好的解毒鎮痛作用,民間治療帶狀皰疹有用煙油塗於局部的。《景岳全書》論煙葉很精彩。古代有用洋金花卷煙吸來定喘的。
黃耆:中醫外科好用黃耆,當邪戀而不能補或正陷而不能升時,用此。而黃耆健脾的功能,乃根據其結果推斷出來的。所以本草難學,要從《本經》學起,《本經》所記載的黃耆是針對癰瘡的,沒有說補脾胃。常用量60g、90g、120g、150g、200g、300g。200g以上之用量,多在於危症搶救時。
人參:補元氣最速,紅參偏溫熱,回陽固脫時適宜。生曬參偏甘涼,屢進補氣者出現虛火上炎時適宜。常用量15g、30g、100g、200g、300g不等。100g以上多用於危症搶救。
鵝管石:就是鐘乳石的一種,可以溫陽納氣平喘。
鹿角片、鹿角霜、鹿角膠:鹿角霜有散結之效,鹿角膠補腎填精之力強,而無散結之效,鹿角片則二者兼備。治療甲狀腺結節、乳腺結節等需要散結的疾病時,多用鹿角霜。慢性病填補腎精時用鹿角膠。常用量為30g。
仙靈脾:可加速癌細胞的凋亡,癌,有的耗氣傷陰,有的耗氣傷陽。常用量30g。
雄黃:不溶於水,導師水煎服最大用量6g,《金匱》升麻鱉甲湯之雄黃即水煎服。雄黃溶於酒,治療帶狀皰疹,外用雄黃酒調敷。買雄黃困難,則用六神丸一次一袋化於高度白酒中,外塗。
皂角刺:可以稀釋痰液。
生大黃:大便不通,可用生大黃3g放入雞蛋內,蒸熟食之。甘肅產的大黃屬道地藥材,一般不會引起明顯的腹部絞痛。
益母草:若取其活血利水之功效,當大劑量使用,30g以內只能調經,30g以上才有活血利水作用。
天花粉:功效同石膏,但其兼有化痰作用。
乾薑、生薑、炮薑:表寒用生薑,溫中用乾薑,走血分用炮薑。生薑溫化寒飲常用量為30g、60g、90g。乾薑溫中陽,常用量為30g~60g。薑量大時很辣,多用大棗30g佐治調味。
代赭石:治療多種氣逆之症,包括呃逆、嘔吐、喘促、胃食道反流、顱壓升高等,兼有養血之效。用於治療胃腸病如呃逆、嘔吐、食道反流時,用量多為15g,用於治療喘促、顱壓升高時,用量多為30~60g。
清半夏:用於止咳,止嘔,常用量為30g。且常與附子同用於一方。病情較重時,常用至60g。
杏仁:常用量30g,治療咳嗽。杏仁含有氫氰酸,但煎煮後氫氰酸會分解。
仙鶴草:補虛抗癌止血。常用量為60~120g。
熟地黃:養血填精,常用量為30~120g不等,病重舌裂紋多而深時用量大,病輕舌裂紋少而淺者用量小。
金銀花:清熱解毒透邪。常用量為15~120g。熱毒熾盛時大量使用,比如帶狀皰疹時。而用於一些肺部的感染,往往是在補中氣的基礎上,少量使用,因現在之肺部感染多存在過用抗生素現像。
當歸:養血活血通脈,用量15~120g不等,大劑量使用時取其活血通脈之功效。
玄參:30~90g不等,大量使用時,多在於四妙勇安湯方中,用以治療熱毒閉阻血脈之證。
毛冬青:為治療血脈病變特效藥,常用量60~120g不等。內服的同時,可以水煎外洗或足浴。
忍冬藤:常用量30~60g,用於治療肢體的紅腫疼痛。對於經濟能力有限的患者,常用此物替代金銀花。外洗可治療皮疹瘙癢色偏紅者。
夜交藤:常用量30~60g,用於治療肢體疼痛偏虛證者。對於經濟能力有限的患者,常用此替代酸棗仁以養血安神。水煎外洗治療老年人皮膚乾燥瘙癢。
淡豆豉:清宣郁熱解虛煩,常用量為30g。
棗仁:常用量為30~120g不等。對於失眠較重者常大量使用。對於抑鬱焦慮狀態等興奮與抑制兼有的疾病,常生棗仁與炒棗仁合用。
升麻:用於李東垣補中氣升陽諸方中,無論補氣藥量多大,此藥常用6~9g。若用至15~30g,多取其解毒之效。
全瓜蔞:常用量30~100g不等,對於心衰喘促舌苔黃膩大便乾燥者,常大劑量使用。
細辛:常用量為10g。多用於溫化痰飲止咳,或者辛溫走竄止痛。
茯苓:常用量為30~100g,用於舌體胖大滿口,齒痕明顯時,多大劑量使用。對於脫髮而見此類舌者,多使用至100g。
蒼朮:常用量為30~60g,使用指徵為舌體胖嫩而齒痕不明顯。
川芎:常用量15~90g不等。治療偏頭痛、三叉神經痛時,用於散偏湯中的劑量往往為45~90g。
丹參:用於內分泌失調引起的頑固閉經時,常用至120~150g。
老鸛草:常用於面癱一月以上者,用量多為90~120g。
香附:用於理氣治療嚴重疼痛時,用量為45~60g。一般理氣調經時,常用量為10~12g。
制馬錢子粉:用於重症肌無力、運動神經元病等疾病,常從0.3g分衝用起,最大量可至1.6g分衝。
生麻黃:最小用量為1~3g,1g時多用於提壺揭蓋,3g時多用於陽和湯中以宣散氣血。
靈磁石:常用量為30~60g。病勢較重,比如心衰喘劇時多用60g,此時常和制附片、棗仁配伍使用,此為上海祝味菊先生之經驗。
生地黃:常用量30~90g,對於血小板減少、過敏性紫癜等血熱之證明顯時常大量使用。
水牛角:常用量30~120g,對於血小板減少等症屬熱入營血時常大劑量使用。
黃芩:用於治療發熱黃痰咳血者,常用至30~60g,尤其適宜肺部腫瘤見咳血者。
百合:常用量30~120g不等,病情重時常大劑量使用。比如肝昏迷患者。
葛根:常用60~90g不等,用於升陽止瀉常用30g,用於治療肌肉僵痛常用60~90g。
桔梗:用於止咳常用量為30g,如患者出現惡心等胃部不適症狀,常令其改為飯後服藥。
炒檳榔:最大用量為60g,用於心衰腹脹者。
葶藶子:常用量30~60g,心衰急性發作者,常用至60g。
生牡蠣:無論用於何種疾病,常用量為60~90g。
土茯苓:常用量為60g,用於降尿酸復方中,與威靈仙、川萆薢、白僵蠶配伍使用。
赤芍:用於活血解毒保肝時常用量為30~60g。
地骨皮:用於糖尿病患者之常用量為45~60g。
天麻:相當於白朮、半夏、鉤藤、茯苓功效的綜合。
版權說明
本文摘自《中醫急診臨床三十年》,作者/劉清泉。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