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中藥學講義及臨床習慣認為白芍酸苦微寒,有和血斂陰之功,我通過古代文獻學習及長期臨床探索,發現此說有謬,我認為白芍是一味破藥。
《傷寒論·太陰篇》280條載:“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此芍藥與大黃並提,既然“自便利”當減大黃、芍藥,說明芍藥與大黃均有通便利作用,臨床上我以白芍與當歸並用,取其通便之功,輒效。
仲景時代芍藥,尚無赤、白之分。金醫家成無己謂白補而赤瀉,白收而赤散,實無根據。仲景桂枝加芍藥湯治太陽病,醫下之腹滿時痛者;大柴胡湯治少陽、陽明並病,腹中實痛者;麻子仁丸用芍藥與大黃、枳實為伍,治大便硬、腹中實痛的脾約證;《金匱》中枳實芍藥散治氣血郁滯所致的“腹痛、煩滿不得臥”。查《本經》載:芍藥“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治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別錄》亦載其有“通順血脈,緩中,散惡血,逐賊血,去水氣,利膀胱”等功效。河間評芍藥湯中歸芍並用,“行血則便膿自愈。”
要之,白芍有破血除痹、通利大便,利水氣通小便及止痛(通則不痛)等功用。所謂白芍“和血斂陰”及“白補赤瀉”之說,乃後人模糊影響之談,這種臆測推論,歷代醫家沿襲承誤而千百年來竟無一人敢發其覆,中醫藥學發展之所以緩慢,因循守舊,亦為導致原因之一。
版權說明
本文摘自《裘沛然醫論醫案集》。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