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養生觀與王鳳儀思想踐行體會

為什麼調養德行可以治病

我把這幾年來對鳳儀思想在臨床試驗的一點感悟跟大家彙報一下,從另一個側面理解為什麼通過調養德行、恢復仁義禮智信,可以達到治病愈病的結果。這其中的科學道理和內涵在哪裡?

現在,很多人去醫院檢查,各項指標正常,做影像學檢查、CT、核磁也沒發現長有腫瘤和贅生物,但存在頭暈、惡心、嘔吐、失眠,甚至脫發等問題。也就是說,用現代醫學眼光看,從指標學上看沒有問題,但從個人主觀感受來講問題非常嚴重。

精神的正常狀態是什麼呢?

有七個指標:

第一是智力正常;

第二是善於協調和控制情緒;

第三是具有較強的意志品質;

第四是人際關系和諧。

第五是可以更好地適應和改善現實環境;

第六是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健康;

第七是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

前四點反映到鳳儀思想裡,智力正常的代表是“智”;善於協調和控制情緒的代表是“仁”,一個有仁愛之心的人,很善於控制和協調自己的情緒,不讓自己發火、發怒;具有較強精神意志品質的代表是“信”;人際關系和諧的代表是“義”。在鳳儀思想裡“仁義禮智信”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仁義禮智信”就是良好的心理狀態

良好的心理狀態就是“仁義禮智信”的狀態。所以,“仁義禮智信”跟現代科學和現代醫學是共通的。天下大道是一個道,只是表達方式不一樣,側重點不一樣,闡述的角度不同。

世衛組織統計:從健康角度來劃分,人可為三種,疾病人群(占20%)、健康人群(10%),亞健康狀態人群(占70%)。

以脾胃病為例,一個人如果經常埋怨人就會脾胃不好,胃出問題的先兆首先是脹氣、反酸、惡心,在這個階段去醫院檢查,各項指標顯示沒毛病,做HP實驗會發現幽門螺旋杆菌是陰性,沒有潰瘍、沒有出血、也沒有炎症,做鋇餐也沒有問題。

原因在哪裡?就在於他的人際關系不好,天天埋怨人,時間長了,就造成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迷走神經、副交感神經功能紊亂,導致胃腸道蠕動減緩,甚至不蠕動,於是大量的食物停留在胃腸,就會脹氣。這種因果關系懂了之後,對應分析病情就很好分析。

王鳳儀先生用三個字解釋了這種現像,叫“怨傷脾”。恨傷心,恨會導致心慌、心悸、心率失常、睡不著覺等等。

其實,心態與身體和精神之間的關系是非常緊密的,我們之所以能夠用鳳儀思想解決患者的問題,就是王鳳儀先生在一百多年前用當時的表述方式把身體和心理之間的關系闡述得非常清楚明白,用之反省,改變自己,身體就會恢復正常,效果明顯,這就是為什麼鳳儀思想我們現在還在學,將來還要學,祖祖輩輩要傳下去的原因。王鳳儀先生抓住的這個關鍵點在現代醫學也越來越受到重視。

21世紀的主流科學是身心醫學。現在各大醫院都在建身心醫學治療中心,各中醫院也建立了未病防治中心。

那麼,這種身心疾病是如何得的,如何痊愈,如何加重,這整套的模式王鳳儀先生總結得非常到位,也很全面,而且非常系統,我們從中可以找到很多答案。最重要的是,鳳儀先生留下了大量可以借鑒的案例。

健康問題歸自己管

世衛組織公布的研究結果顯示,影響人類健康的第一條是生活方式,占60%以上。也就是說,符合自然之道生活的人就容易健康。其他的社會因素占10%,醫療服務只占8%。這說明健康問題醫院只能解決一小部分,真正的健康的問題不歸醫院管,而歸我們自己管。

自己怎麼管?非常簡單,通過生活方式的調整、心態的調整,還有社會環境、人際關系的調整,讓身體處於符合自然的狀態,讓內心平靜祥和。二者相配合人就容易健康,這兩種狀態中哪一方面出了問題人就沒法健康。

中華傳統文化裡講,一個人如果成功了,就具備五種福分,即“五福臨門”,第一長壽,第二富貴,第三康寧,第四好德,第五善終。古人總結的非常到位,即福是修來的,修福也就是修德。修德需要落實仁義禮智信,這是道德的根本。

《黃帝內經》認為,養生包括五個方面:

第一是養精神,這是最重要的。

《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第一篇講:

“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人要靜,這是養精神最重要的。如果總怨人,不孝順父母,對朋友不義,夫妻不和睦,他能平靜嗎?平靜的基礎是德,所以一個人有了德,在家能孝順父母,孝順公婆,對老公對妻子好,能夠更好地教育下一代,他的心態自然而然就能平靜。心平靜了,病自動就好,甚至不用吃藥,這裡並不是讓大家不吃藥也不看病,而是告訴大家,比吃藥看病更重要的是調養好自己的精神。

第二是調飲食。第三是練形體。

一個人只調養精神和飲食是不行的,還得運動。運動能讓人氣血流通,之後汗出,把病氣排出來。用劉有生老師的話講叫“放陰氣”。中醫認為,排病有三種方式,第一是汗;第二是吐,通過吐將五臟裡的臟東西排出來;第三是下,通過大便小便把身體的毒氣放出來。
身體有了寒氣風濕怎麼辦?

古人用汗法,就像劉有生老師書裡講的,一個患者手腳涼,對待別人總是冷冰冰的,說明他的心脈沒有打開,氣血不通。通過講病,心脈打開之後,陽氣恢復了,見誰都樂呵呵的,氣血一開毒氣就呆不住了,寒氣往外走,走的方式就是出汗。很多人通過講病感覺身體越來越熱,這是因為陽氣恢復了。

還有人通過講病,心態調整之後,會感到一股寒氣通過腰往下走,過腿、膝、踝,通過腳心往外冒,冒完身體就舒服了。原先腿特別疼、特別沉,關節疼痛,一到陰天下雨就難受的狀況就會消失。

通過這些案例,大家就容易理解,其實就是恢復了人體的陽氣。一個人陰沉不高興,也不跟人交流,遇上誰都冷冰冰的,這種人按照四季講是處於冬天。通過學習鳳儀思想,心脈打開,就像冬天的雪融化了,河水也就流動了。

治病的道理從中醫眼光來看就兩個字——“氣”和“血”。生氣,氣就淤住了,手腳就涼,氣血就不通。氣堵在胸口,上半部不通,血上來下不去,就會頭暈眼花。

現代醫學解釋為副交感神經張力降低,交感神經張力增強,血管張力降低,彈性變脆變硬。當精神狀態好了,副交感神經張力自然而然就增強,交感神經變弱,全身氣血通,頭上的血液就下來了,手腳就溫暖了,唾液就會增多,小腹會有充實的感覺,腳底有勁,走起路來非常輕盈,這就恢復到中醫學所說的氣沉丹田、生清降濁的狀態。

所以,學了鳳儀思想之後再看中醫的書,再看現代醫學的書,就特別容易理解人為什麼容易生病,為什麼能夠通過這種方式好病,其實這在現代科學都是有驗證的。

第四是慎房事。

男性房事太頻傷精,女性房事太頻傷月經。

第五是適寒溫。

現在是春天,這個時候需要“春捂秋凍”。

以上這些都是養生的重要內容,輕重緩急不同,現代人最重要是養精神。

志閑而少欲 心安而不懼

《黃帝內經》養生觀裡還有和諧社會的內容:“志閑而少欲”,就是心胸空曠,沒有欲望,相處後會感覺這個人特別閑淡,沒什麼事。這種狀態就是《黃帝內經》裡講的好狀態;

第二是“心安而不懼”,就是和這個人在一起有安全感。每個人從小到大心態不一樣,年輕的時候不怕事兒,60歲之後心裡經不了事兒,這叫氣血不足。因為隨著年齡的增大氣血衰弱,心態就變了。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孔子所說的“血氣已衰,戒之在得”,意思是說體衰了之後容易貪,什麼都想抓取,老了之後必然得病,因為心脈打不開,氣血永遠不夠,心胸越狹窄越喜歡存東西。

所以,鳳儀先生對老人之道解釋得非常到位,老人“性如灰”,灰就是什麼都不要了,什麼都不要你就什麼都不怕,什麼都要你就什麼都怕,什麼都不怕之後心就安定,這就叫做“心安而不懼”;

再往下是“形勞而不怨”,是說一個人一天到晚奔波,卻不疲倦,氣色好,說話有底氣,這就是王鳳儀先生所講的,性化了之後就不累。現在大多數人都是心累,還有一部分人是真的體力累。

經常熬夜的人一定心煩,因為腎氣不足。你沒說兩句話,他就打斷你,這就是煩的表現,因為他的心裡不安定,沒有耐心。腎水是怎麼消耗的?是熬夜消耗的。

所以我總結出一個規律,叫做“造病方法”。現代人的病是自己造的,造病有方法如果掌握好了,快的一年就造出來了,慢的五年十年,每個人用功程度不一樣。

自己造病有“秘訣”

第一個造病方法,是想盡一切辦法讓自己心情不好。

抓住怨恨惱怒煩,在一切場合做到這五個字,病保證造得快。以前講課,我都讓大家不要怨恨惱怒煩,後來發現這樣講大家聽不進去,所以只好正話反說,這樣大家印像深刻。

喜歡埋怨人的多埋怨,喜歡恨的就多恨,同時還得夾雜煩怒。比如遇到某人背後說你壞話,你一定追究到底,具體時間、地點、原話怎麼講的,一定要掏出本和筆記下來,然後一字不拉地復述。

要想造病,還得看他人的缺點,所有人的不是全都記在小本上,小本不離身,得空一定要復習,一定要保持自己在一切狀態下保持心情不好。每天晚上睡前把小本掏出來念一遍,放在枕邊;早上起床前,把小本掏出來再念一遍,念一遍不行念三遍七遍。

一定要記住三個原則:不間斷、不夾雜、不懷疑,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才能造病成功。
有人說,得肝硬化肝癌挺好,怎麼造?怒,抑郁,抗上,不服人,性格倔,這就造出肝病來了。這些密碼在王鳳儀先生的《化性談》裡都有,想造什麼病書上寫的清清楚楚,陽性性格直接撕掉別看了,專看陰性性格,照著去落實,肯定能造病出來。

第二個造病方法是一定要吃肉喝酒。

如果想讓小孩盡快造出病來,女孩讓她早點來月經,早點發育,一定要給她多吃豬肉雞肉,一定要買養殖場一個月就成的肉食雞。

還要多喝酒。你想盡早中風,就要喝高度數白酒,想得痛風,以後別喝水,喝啤酒就行,一邊喝啤酒一邊吃海鮮,天天吃,早餐也加上,估計一年半的時間就能造成痛風。

你還得配合心態,痛風是怨恨惱怒煩,腳腫骨頭疼,經絡還不通,走路一瘸一拐的,腎也得出問題,所以喝啤酒吃海鮮的時間一定要選擇在吃宵夜的時候,千萬別睡覺。

第三個秘訣就是一定要熬夜。

造病不熬夜不行,最好在兩點之後睡覺,一定要錯過子時,子時不睡覺怎麼補都補不回來。

第四點就是一定不能運動。

游泳、走路、打球,尤其是太極拳千萬別練,只要是中國傳統的武術,練一小時等於睡四個小時,要練也得練劇烈運動。凡是讓你精神內養、讓你靜下來的運動,如太極,爬山、散步、走路等這些運動千萬不能練,因為這些運動練了之後心態就調整好了,負能量就保持不住了。

凡是讓你練完之後出一身透汗,感覺身體特別輕鬆,把很多毒素排出去的運動,也千萬別練。最好是一天到晚坐著,出門上車,千萬別走路;回家坐電梯,不要爬樓梯;進辦公室一坐一上午。

凡是感動人的、孝順父母的、尊敬師長的、和睦家庭的,一概不看,影響你造病。多看色情暴力、社會負能量、陰暗面,這樣才容易把病造出來。

頂級造病神器是手機

還有很多病是現代的一些造病神器給造的。

第一造病神器是空調。

夏天本來應該天氣熱,排排毒,出出汗,可許多人把空氣整的齁冷,寒氣一下打到身體裡,很多女性的病就是這麼得的。

第二造病神器是冰箱。

要想造病一定吃冰箱裡直接拿出來的食物,熱過的千萬別吃,一定要吃涼涼的。為什麼?因為把這些涼東西吃到胃裡,才能把身體的陽氣吸走。

第三造病神器是電視機。

回到家天天看電視,啥事兒都別干,打開電視機,開始掃頻道。注意,電視機會吸走你的元神,本來一天挺累的,應該靜坐一會兒,什麼都不干,很快身體就像電池一樣又蓄滿了,你不去蓄電,打開電視機,電視機裡演的一些情節、畫面,把你的精神一下又抓過去了,把你的能量全都吸走了。

第四造病神器是電腦。

看電視不過癮,看電腦也行,看電腦一小時相當於看書四個小時產生的視疲勞,也把你的神吸走了。

第五大造病神器是平板電腦。

放進書包裡隨時隨地拿出來看視頻、玩游戲,隨時隨地吸你的能量,把你的神吸走。

頂級造病神器是手機。

手機隨時隨地吸走你的能量。一上車,先把手機開開,看看朋友圈有什麼新聞,一看見更新了,眼睛就瞪過去了,眼睛一瞪,神就出去了,精神就不好了,大腦皮層興奮了,還能靜下來嗎?靜不下來,身體就恢復不了。

心清淨,精神好,陽氣固,不得病

《黃帝內經》裡講:

“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

人一旦沒有了欲望,而且安定了,同時經常勞動,氣就順了,氣順了身體就健康。身體一健康,心態就好;心態好,事業就好,家庭就和睦,就幸福了。這個是自己選的。其實,《黃帝內經》的養生觀和王鳳儀的思想是合一的。

《黃帝內經》裡很多原文都提到養精神,其中《生氣通天論》裡講

“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

意思是說,一個人心裡清淨後,精神自動就調整好了,氣自動就順了,陽氣就堅固,這樣就不得病,得了病也容易好。

現代社會很難讓人清淨,電影、報紙、微信、微博,心裡填了大量的信息。填得多了心就堵了,心堵了之後的反應就是怨恨惱怒煩,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裝得越多就越煩,看得越多就越恨。

像王鳳儀先生所講的,要掐死一頭。心掐死了,沒事兒了,什麼都不裝你就好了。“志意治”,治就是好了,氣順了,陽氣就足,這樣就長壽。

《黃帝內經》說

“專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

人清淨了之後,精神專一,跟天道相通。就像劉有生老師的《讓陽光自然播撒》中的許多案例,都是劉老師一看,還沒聊兩句,就知道來者是怎麼回事。為什麼?因為一個人清淨了,這種狀態自動出現。常言道,真人面前不說假話,說假話人家一眼就看穿了。

靜——恢復健康的秘訣

一個人要想身體好,自我恢復,前提條件就一個字——“靜”。心靜之後所有的病都能好。是什麼干擾了我們?就是那個小本本:張三背後說我了,李四衛生沒打掃干淨,王五欠我的錢還沒還呢。

小朋友為什麼病好得快,因為他心清淨,睡眠質量高。

為什麼大人的病好得慢,原因是靜不下來,還有就是睡著之後夢多,夢越多越乏,心像垃圾箱,用王鳳儀先生的話叫“收臟”,把臟東西全收進來能睡著覺嗎?覺睡不好身體就恢復不了,吃再好的藥也不行。

只要心清淨了,晚上睡覺時充分放鬆了,第二天病就好一大半。化性很重要,因為它直接影響睡眠質量,影響心態和安靜程度,這是先決條件。

不怨人相當於吃中藥

怨氣有毒,存在心裡不但難受還會生病;不怨人等於心裡沒有毒了,心就清淨了。不怨人的前提是找好處、認不是。“找好處”是找別人的好處,“認不是”是認自己的不是。

鳳儀先生治療疾病的手段就是講病,不打針不吃藥,也沒有食療,也沒有鍛煉,也沒有按摩、拔罐、刮痧、針灸,只是給他講了一番道理,講完之後,有的人哭了、後悔了;有的人笑了,心結打開了;有的人出汗;有的人腹瀉;有的人嘔吐;有的人皮膚起疹子;有的人發燒,這都叫排病反應。

《傷寒論》裡講六經辯證,陰病跑到陽經上,代表內臟好了,會出現表症,比如皮膚出疹子、感冒流鼻涕、打噴嚏,全身怕冷,這叫做“臟氣還腑,陰病出陽”,五臟的病跑到六腑上來。陰代表內臟,內臟的病跑到陽經,也就是往經絡上跑,這是好事。

現在,很多小孩兒一感冒發高燒,就送醫院打點滴,燒立刻退了,但疾病被壓到肺裡去了。“肺主皮毛”,肺裡放不住就到皮膚,成為濕疹。

所以,經常感冒打點滴的小孩臉色發青,皮膚容易癢。皮膚病通過抹藥膏治好的小孩,在冬春季容易犯哮喘,這是因為,一方面性格沒調整好,火氣大;另一方面吃肉多,吃辣椒多,小孩子胃裡有熱,就不安定。

曾經有個小孩兒來看病,他的小腳不停地踢。一看這狀態就知道他是火病,內臟熱,自己安靜不下來了。經常喝酒吃肉的人不容易靜下來,腸胃裡的內熱太多就躁動,大人還能沉住氣,小孩子就直接表現出來了。

我跟他父母說,孩子這段時間先不要吃肉奶蛋,換成綠豆粥,放點烏梅和冰糖。烏梅和冰糖調和脾胃,綠豆粥化濕,排熱氣,天天喝。一日三餐素食,多吃蔬菜水果,然後又開了連翹赤小豆湯,吃了不到一個月,第二次再來,腳不踢了,舌苔也不厚了,舌質也不紅了,其實體內的濕氣排出來了,熱沒了,就好了。

化性就是“大變活人”

講病的過程就是把一個心裡充滿怨恨惱怒煩的人變成了心裡面充滿仁義禮智信的人,這就是王鳳儀先生在書裡經常說的“大變活人”。一個抱怨的人變成一個感恩的人;一個糾結的人變成一個開心的人;一個悲傷的人變成一個快樂的人;一個浮躁的人變成一個安靜的人,這種方法叫“化性”。

我在門診上每位患者送一本《化性談》,這是治病的藥方。一年送將近一萬本。患者回家看了之後病就能好很多,配合上吃藥,藥的作用只占30%左右,這叫三分治,七分養。這些都調整好了,病自然就好了。

人什麼時候好病?

睡覺之後,第二天感覺特別輕鬆,病就好了一半。病是在安靜的時候好的。小麥水稻什麼時候成長?半夜子時長得最快;小朋友什麼時候長個?睡眠的時候,也是在半夜子時。姚明身高兩米二多,原來隊醫給他測骨齡,說這個孩子將來能長得特別高,其他隊員打球的時候教練就讓他睡覺。所以,許多事物都在安靜的狀態下強大,越安靜越強大,越躁動越弱小,這是自然界的規律。

版權說明

本文摘自《王鳳儀思想網》,作老/彭鑫。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

Deja una respuesta

Introduce tus datos o haz clic en un icono para iniciar sesión:

Logo de WordPress.com

Estás comentando usando tu cuenta de WordPress.com. Salir /  Cambiar )

Foto de Facebook

Estás comentando usando tu cuenta de Facebook. Salir /  Cambiar )

Conectando a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