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名家田從豁教授19張常用針灸穴位處方

穴方中的手法為通過與田老交流、田老講解並演示所總結。田老常用提插捻轉補瀉法,適當配合迎隨、呼吸補瀉法。提插法重插輕提為補,輕插重提為瀉;捻轉法拇指向前用力為補,食指向前用力為瀉。提插捻轉幅度一般不大,動作要輕柔,同時注意體會手下感覺,空虛者為未得氣,過於沉緊則患者疼痛不適,應“如魚吞鉤餌”,患者感覺舒適為度。迎隨補瀉一般采用30一45°刺,順經為補,逆經為瀉;呼吸補瀉則隨患者呼吸進針、出針,即“吸內呼出”為補,“呼內吸出”為瀉。
下面將所總結的穴方報道如下。

1.利水除痹方
取穴:水分、陰交、肓俞。
主治:痹症日久、腹脹、腹水、浮腫等正氣虛或水濕盛之證。
加減:病久體弱加足三里;肝失疏泄加陽陵泉;腎陽虛衰加命門、腎俞;水飲凌心加心俞。
手法:水分用瀉法,陰交用平補平瀉法,肓俞用補法。
體會:利水除痹方最初為田老治療痹症日久的經驗用方,後逐漸用於腹水、浮腫等水濕較盛兼有正虛之證,亦取得很好療效。因穴位距離臍部較近,臨床運用時應注意嚴格消毒。

2.疏散外風方
取穴:大椎、風池、風門。
主治:外感風寒或風熱外束之證。
加減:風寒加大椎拔罐,風門、肺俞隔姜灸;風熱加大椎放血拔罐或少商、商陽放血;肺氣郁閉加尺澤、列缺。
手法:大椎向下斜刺,用平補平瀉法;風池向鼻尖方向斜刺,用瀉法;風門向下斜刺或直刺,用瀉法。
體會:本方無論外感風寒風熱,均可運用,臨床應注意根據具體情況配用不同穴位。3穴深處均有重要臟器,不宜深刺,且田老認為外感病邪在表宜淺刺,故本方針刺勿過深。

3.調和衝任、補腎益精方
取穴:關元、三陰交。
主治:遺尿、不孕不育、更年期綜合征、月經不調等腎精不足或衝任失調之證。
加減:脾虛氣弱加足三里、中脘;腎虛加腎俞、肓俞、命門、志室、太溪;衝任不調加氣海、中極。
手法:補益陰精用補法,調和衝任用平補平瀉法。
體會:本方為治療月經不調常用對穴,田老取其補益腎精的作用,用於治療各種腎精不足或虧虛之證,臨床運用常配足三里、中脘健運脾胃,有陽中引陰之意。

4.調和氣血方
取穴:血海、曲池、足三里、三陰交。
主治:蕁麻疹、神經性皮炎、慢性濕疹、皮膚瘙癢等氣血不和、營衛失調之證。
加減:氣滯血瘀加局部火針淺刺,或大椎、膈俞放血拔罐;肝氣不舒加陽陵泉、期門;中焦氣滯加中脘、胃俞;風邪外襲加疏散外風方;病久虛實夾雜加
背俞四穴(肝俞、膈俞、脾俞、腎俞)。
手法:平補平瀉法,或先瀉後補法。
體會:對於蕁麻疹、神經性皮炎等皮膚病,田老常以調暢氣血、調和營衛之法治療,取穴多取陽明經穴與血海、三陰交等調陰血之穴合用。田老認為陽明經多氣多血,凡陽明經穴均有調氣血作用,臨床均可選用。

5.補益氣血方
取穴:氣海、中脘、足三里、三陰交。
主治:各種疾病見氣血不足證者。
加減:脾虛或臟腑功能不調加章門;腎虛加肓俞、太溪、腎俞、命門;肝郁血虛加膈俞、陽陵泉;中焦氣機不暢加天樞、曲池。
手法:補法,多加用溫和灸或艾盒灸。
體會:田老重視中焦脾胃的作用及任、督二脈穴位的應用,氣海、中脘同屬任脈,三陰交、足三里分屬脾、胃表裏兩經,4穴健脾益氣而兼調氣機升降,養血而兼活血。臨床見正虛邪實者,應配伍運用祛邪穴位。

6.調理臟腑方
取穴:肝俞、膈俞、脾俞、腎俞。
主治:哮喘、蕁麻疹、失眠、眩暈等氣血不和、臟腑不調之證。
加減:背俞穴應用不止此4穴,根據不同病情采用不同臟腑之俞加減。
手法:肝俞、膈俞用平補平瀉法,脾俞、腎俞用補法。
體會:本方的配伍體現了田老重視調理臟腑的思想,對於久病者,雖為一臟之病,多累及他臟;或雖未及他臟,但僅治一臟亦很難奏效,田老往往采用“調五臟以治一臟”的方法,多臟同治。臨床運用時,不限於此4個背俞穴,可根據具體病情選用不同背俞穴。

7.調氣血和營衛方
取穴:大椎、風池、肺俞、膈俞、脾俞、腎俞。
主治:咳嗽、哮喘、蕁麻疹等病久本虛標實、氣血失調、營衛失和之證。
加減:風邪外襲加曲池、風門;血瘀加三陰交、心俞;本虛明顯加夾脊(胸腰段)梅花針一中度叩刺。
手法:大椎、肺俞用平補平瀉法;風池、膈俞用瀉法;脾俞、腎俞用補法。
體會:田老善用大椎與背俞穴,本虛標實的肺衛表證及營衛失和證,以大椎振奮陽氣,與背俞穴合用宣肺祛風,活血行氣,兼顧培本。邪實較甚者,大椎可加刺血拔罐。

8.安神和中方
取穴:百會、印堂、神門、中脘、足三里、三陰交。
主治:失眠、神經衰弱、更年期綜合征、臟躁等心神不寧,或兼脾胃不和之證。
加減:陰陽失衡加巨闕;陽氣不振加大椎;頭目不清加風池。
手法:百會直刺7 mm,刮針向下的補法,或用溫和灸法,餘穴用平補平瀉法,或依據病性虛實采用補瀉之法。
體會:對於失眠、神經衰弱等病,田老注重從平衡陰陽入手,取穴要求陰經穴與陽經穴同取,上部穴與下部穴相配,以調和陰陽。

9.醒腦健腦方
取穴:風府、風池、百會、大椎。
主治:中風、高血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腦炎等腦髓失養,或神昏、痴呆之證。
加減:熱盛神昏加十二井、水溝;肝經氣逆加合谷、太衝;病久加膈俞、腎俞;腎精不足加肓俞、腎俞;脾胃虛弱加中脘、足三里。
手法:實證大椎用放血拔罐法,放血量5 mL以上,余穴用瀉法,虛證用補法。
體會:田老重視頭部腧穴的運用,認為頭部腧穴密集,但目前應用較少,療效不肯定,可能與針具偏細、刺激量較小有關,為加大刺激量可采用雙針刺或多針叢刺等方法。

10.調和氣血、疏肝理氣方
取穴:肩髃、曲池。
主治:中風、痹症、痿證、蕁麻疹等經絡失暢、氣血失和或各種疾病證候中兼有肝郁氣滯者。
加減:營衛不和加大椎;肝郁明顯加陽陵泉、期門。
手法:平補平瀉法。
體會:本方為田老的老師高鳳桐老中醫所授。本方作用一是疏肝理氣,二是調和氣血和營衛,三是通經活絡,用於疏通局部經氣,有“治痿獨取陽明”之意。臨床根據不同治療目的選配不同腧穴。

11.滋陰益陽方
取穴:肓俞、氣海、中脘。
主治:各種疾病見陰陽虛證者。
加減:陽虛加大椎、百會;陰虛加太溪、三陰交。
手法:補法,可加用灸法。
體會:田老補虛多從脾胃入手,選穴除脾、胃本經穴外,重視任、督脈穴位的運用,肓俞為腎經與衝脈交會穴,為田老常用腧穴。本方既可用於虛證,又可用於虛實錯雜之證,為一補益基本方。

12.和胃降逆方
取穴:梁門、中脘、足三里、內關。
主治:胃脘痛、嘔吐等胃失和降之證。
加減:脾胃不和加章門。
手法:中脘、足三里用平補平瀉法,梁門、內關用瀉法。
體會:本組與下面調和肝胃方、寬胸理氣方、和降肺胃方、通腑降濁方幾組均含調暢氣機升降之意,而各有側重。田老認為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調氣機必從脾胃入手,故幾組均取胃之募穴、腑之會穴中脘、胃經合穴足三里調暢中焦氣機。

13.調和肝胃方
取穴:期門、中脘、足三里、三陰交。
主治:胃脘痛、脅痛、吞酸、泄瀉等肝旺脾虛、氣機失調之證。
加減:脾虛較重加章門、脾俞;肝郁較重加陽陵泉、太衝。
手法:平補平瀉法。

14.寬胸理氣方
取穴:膻中、中脘、足三里、三陰交。
主治:哮喘、咳嗽、心痛、胸悶等肺氣不降,或胸中氣滯之證。
加減:痰濕蘊肺加肺俞、豐隆;心氣不足加心俞、巨闕。
手法:中脘、足三里、三陰交用平補平瀉法,膻中用瀉法。

15.和降肺胃方
取穴:天突、中脘、足三里。
主治:咳嗽、呃逆等肺胃氣逆之證。
加減:虛寒證中脘加用灸法;實熱證加大椎放血拔罐;寒凝證加胃俞或肺俞用灸法、中脘加用灸法。
手法:中脘、足三里用平補平瀉法;天突穴根據不同症狀采用不同手法,咽癢咳嗽直刺12mm深,針尖抵氣管內膜處,患者欲咳未咳時出針,用捻轉法瀉之;咳喘痰多先刺入皮下,再斜刺至氣管向下入針37~50mm,吸氣緩慢入針捻轉向下補法30秒後,呼氣出針;神經性嘔葉、呃逆先刺入皮下,再斜刺沿
食道向下入針50~75 mm,向下捻轉30~60秒,呼氣出針;梅核氣先刺入皮下再斜刺向下,針尖沿胸內緣入針37~50 mm,捻轉向上針法,30秒後出針。

16.通腑降濁方
取穴:天樞、中脘、足三里、三陰交。
主治:便秘、泄瀉、腹脹等腸胃氣機不暢之證。
加減:熱證加大腸俞、合谷、曲池;寒證加中脘、關元;脾虛加脾俞、中脘;腎虛加關元、命門。
手法:平補平瀉法。

17.調理中焦方
取穴:天樞、中脘、氣海。
主治:久病脾胃虛弱,氣虛不運,或中焦氣滯,腹脹、便秘等證。
加減:水濕不運加水道、陰陵泉或臍周4穴(肓俞、水分、陰交);水谷不運加足三里、下巨虛;瘀血阻滯加大椎放血拔罐;痰濁內生加豐隆。
手法:氣虛者用補法,或用灸法;氣滯者用瀉法。
體會:病在脾胃,田老常用此方加減,重在行中焦氣機,益氣健脾,助運化。病在他臟,兼有中焦不運或氣滯者,也可合用本方。

18.暖宮活血方
取穴:關元、外陵、歸來。
主治:經、帶、胎、產疾病寒凝血滯、衝任失調之證。
加減:病久本虛加中脘、足三里;精虧加命門、志室、太溪。
手法:依據病性虛實采用補瀉之法,可加用灸法。
體會:本方為田老治療婦科病的基本方,臨床根據具體疾病配用不同穴位,如不孕多加三陰交、血海,帶下多加帶脈、維道、豐隆,月經不調多加氣海、中極、肝俞、腎俞、脾俞等穴。

19.獨取陽明方
取穴:百會、肩髃、曲池、合谷、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
主治:中風、痿證、痹症等經絡空虛或阻滯,或氣虛血瘀之證。
加減:瘀血阻滯加大椎放血拔罐;中風腦髓失養加大椎芒針通調督脈;言語不利、失語加舌下穴速刺;經絡阻滯加風池搜風通絡。
手法:平補平瀉法,或依據病性虛實采用補瀉之法。
體會:“治痿獨取陽明”,本方取手足陽明經穴為主,是一個治療痿證、中風後功能障礙等的基本方,但往往僅取陽明經穴收效較慢,故應適當加用大椎刺血拔罐等法祛瘀生新。為防止中風後遺症患者產生肢體痙攣,田老一般不加用電針治療。

版權說明

本文摘自《北京針灸名家叢書——仁心聖手:田從豁》,作者/楊濤。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

Deja una respuesta

Introduce tus datos o haz clic en un icono para iniciar sesión:

Logo de WordPress.com

Estás comentando usando tu cuenta de WordPress.com. Salir /  Cambiar )

Imagen de Twitter

Estás comentando usando tu cuenta de Twitter. Salir /  Cambiar )

Foto de Facebook

Estás comentando usando tu cuenta de Facebook. Salir /  Cambiar )

Conectando a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