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美學論綱

發現針灸之美————試論針灸學中的幾個美學問題
(一)美學的本質及其如何與針灸相聯系
針灸學中亦有美乎?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先從什麼是美、美學、以及美學的本質問題談起。
在現實生活中,那靜的山、動的水、舒卷的畫、浪漫的人生—都是美的!可以說,在我們這個庄妙華嚴的世界裡,美無處不在。也就是說,美不僅僅存在於諸如:建築、雕刻、音樂、繪畫這些藝術領域。(只不過這些領域美學元素或符號最集中罷了)而且存在於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針灸學就屬於這樣的領域。
那麼,什麼是美學呢?美學是研究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美的現象及美的規律的一門學科。美學諸問題和人的本質問題密切相關。馬克思說:“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錢學森也說:“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所以,我們認為:人是人的生物性和人的社會性高度統一的精神實體。這就是人的本質。而美,是人的本質和客觀外物內在屬性的高度契合。換句話說,人的生物性的存在或身體的存在是人類審美意識形態的物質基礎。但是人又是社會性的人,所以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又強調“人類是按照美的規律來造形”的。由此可以說,經絡系統的發現及其應用是人類在科學實踐中按照“美的規律來造形“的杰出成果之一。
從純粹生物學的角度看,我們每個人都是造物主的杰作。每個人無論高矮胖瘦、貧富貴賤都是美的。因為只要是個健健康康的自然人,他或她都有其生理學或形態學上的完整性。在我們看來,都是一個完美無缺的藝術品。但是,各種外力的疾病的或人為的損傷都會使這種完美性受到破壞,都不符合自然或社會的審美法則。
“人體的特別之處在於,它具有在改造周圍物體的過程中也改造自身的能力。”(特裡·伊格爾頓:歷史中的政治、哲學、愛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所以馬克思主義美學認為,人改造自然界,同時也改造自己。歷史不是別的,而只是“人通過人的勞動的產物”在改造自然也改造自身的過程中,人的感覺不斷變化和豐富。“當感覺器官”豐富起來的時候,當感覺器官漸漸成為“文化器官”的時候,這時就產生了藝術。這就是說,人的生物性和人的社會性密不可分,而且隨著人類實踐活動的不斷深入這種密不可分的關系會越來越展現它的豐富性。
所以,按照此標准來看,評判某種醫學科學的優劣關健看它在多大程度上維持了人體生理學或形態學的完整性,在多大程度上能夠修補因為外力的疾病的或人為的損傷所帶來的缺失,在多大程度上既能維持完整性、修補缺失,又能夠在此基礎上實現固有的超躍。
在這方面,中醫學中處處閃現著人性的光輝。比如,對於腫瘤。中醫學是化敵為友的辦法。通過軟尖散結,活血化瘀之法達到治療目的。治療上不傷筋動骨,不破壞人生理上或形態學的完整性。而西醫往往用手術刀一切了之。這樣就破壞了人體生理學或形態學的完整性。這樣的例子在中西醫的對比中比比皆是,不勝枚舉。我們人體的每個部分都是有用的,“存在即合理”嘛,怎能像闌尾一樣隨便切除呢?當然,生命是宇宙中最高形式的美,在非緊急情況或不影響生命的情況下還是盡量不用手術刀為妙。實踐證明,在這方面針灸學具有顯而易見的優勢。
針灸學之所謂的經絡系統,作為人體的調控系統之一,千百年來在維持人體的生理學和形態學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靈樞·經脈第十》)“夫十二經脈者,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靈樞·海論》)這些說明經絡縱橫交錯,內聯臟腑,外絡肢節,能將人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骨聯系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另外,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路,能將營養物質輸布到全身各組織器官而濡養全身,從而完成其和調內臟,洒陳六腑的生理功能。還有經絡系統中的絡脈為衛氣所充,散布全身,密布皮部,當外邪侵犯機體時,有著抗御外邪,保衛機體的屏障作用。這是一個健康自然人的本真狀態:在經絡系統的調控下身體各部是和諧的、平衡的、自在自足的。維持著人體生理學或形態學的完整性。當今,高樹中一針療法、呂景山對穴及靳三針的興盛就是基於此。都是本著盡量在臨證時盡可能不扎針或少扎針減輕患者痛苦,降低治療成本,用患者最少的痛苦換取最大的身體健康。在當今濫用藥物治病、手術事故頻發的時代背景下,針灸這種綠色療法的興起不足為怪。針灸作為一種外治法,具有操作簡單,易於推廣,療效顯著,無毒副作用等優點。這是針灸療法的優勢所在,也是針灸在世界各地越來越受重視和歡迎的原因之一。穴位是人體的信息結聚點,而經絡則是相近或相似的信息結聚點的連接。但是當人體出現異常狀態時,通過針灸刺激穴位來激發人體正氣,扶正祛邪,恢復身體的本真狀態,甚至身體機能要超過針刺之前,這就是針灸的魅力所在。有事實為證:(1)明代《針灸大成》的作者楊繼洲在針刺人眼睛附近的穴位睛明等穴位時,為保險起見先在羊眼試扎,沒有問題了,覺得很安全了才給人針刺。這個案例閃耀著人性的光輝。說明我們的前輩醫家早就把針刺安全放在首位,把維持人體生理學和形態學的完整性放在首位,把病人的感受放在首位。(2)當代針灸大家彭靜山先生,習慣用身柱穴來調節身體免疫力低下經常感冒的病人。經他調理之後,病人免疫力大增很少感冒了,體質超過了針刺之前。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這裡不一一列舉。我們這裡要說的是,前面我們所認定的評判某種醫學手法是否優劣的三個標准,針灸學完全符合。所以,我們認為,針灸的本質是糾正和超躍。科學和美是一對孿生姐妹。科學之所以有力量,是因為她含有美的內核。針灸學作為一門實踐科學,就體現了這種美。
針灸學中蘊含著博大精深的美學內核,其中的別樣風景讓它的學習者和實踐者都流連忘返,推崇倍至。以往,我們在談及針灸美學時,有相當一些人往往把它局限在針灸美容或針灸減肥范圍之內,這是對針灸美學的誤解或曲解。針灸美容或針灸減肥只是針灸美學的極小部分。或者說,針灸美容或針灸減肥領域美學符號或美學元素相對集中罷了,這就是某些人把針灸美學等同於針灸美容或針灸減肥的原因。與整個針灸美學體系相比,這些元素或符號是粗淺的、外在的。我們要說,針灸美學還有更廣闊的內涵和外延。
(二)針灸學的外在之美和內在之美
中國古典美學講究美、妙、味、道、氣、象—這些美學元素或符號,在針灸學中俯拾皆是,隨手捃摭即可得之一二—-以此可見微知著,得窺針灸外在之美和內在之美之全豹。針灸美學的內涵和外延就一覽無遺了。
首先,通過針灸掛圖我們最直觀能夠感知到的是針灸學具有一種對稱之美。對稱之美是大自然和藝術領域最常見的美感形式之一。蝴蝶的一雙翅膀是美的﹔畫家在鋪陳一張畫的時候,時常講究疏密有致、錯落層疊:左畫一座山,右畫一泓碧波,上畫飛鳥啁啾,下畫群魚嘻戲—一副絕美的圖卷﹔蘇州園林:東面一座長廊,西面一座假山,南面竹影婆娑,北面小橋流水,更是美的!人體的十二經脈、奇經八脈直觀上也有一種對稱之美:手足三陽經、三陰經左右相對﹔手三陽經、三陰經與足三陽經、三陰經脈氣相通亦屬對稱,為上下相對﹔而胸腹部經脈和背部經脈前後兩側的經穴則遙遙相對,屬前後對稱,如:任脈和督脈相對﹔腎經腹部穴與華佗夾脊穴相對﹔胃經腹部穴和膀胱經第一行相對﹔脾經穴與膀胱經第二行相對,都是前後相對的。所以,人體的經脈是前後、左右、上下都是對稱的,給人以錯落有致、疏密相間的視覺美感。
《黃帝內經》初成時的經絡圖和我們現在看到的經絡系統圖是有差別的,是在臨床實踐中逐步完善的。這種經絡系統或經穴逐步完善充實的過程頗有些像十九世紀俄羅斯化學家門捷列夫發現元素周期表一般。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不僅是科學的理論成果,而且具有令科學家們陶醉的有序和諧之美。這種科學理論的有序和諧,可以經得起科學實驗的考驗,是真理與審美的完滿結合。所以,前面我們在第一部分講過,經絡系統的發現及其應用是“人類按照美的規律來造形”的杰出成果之一。它一定是科學實驗的產物。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勞動實踐中總結並完善的偉大成果。這對於整個人類健康的成長歷史來說是個偉大的發現。
康德說“美是自由的象征”。席勒也說“美是人類的自我解放”。對於人類發現經絡系統來說,列斐伏爾的話更為准確,他說“美是人類的自我救贖”。經穴的發現一定是源於人類的身體的美感體驗。現在幾乎所有的針灸教科書都承認,穴位或經絡系統的發現及完善源於人類的生產鬥爭、社會鬥爭和科學實驗,即人類在早期的勞動實踐中,因為身體的損傷或疼痛偶爾觸碰到身體的某個部位後,這種損傷或疼痛就減輕或消失了,身體就感到舒服了,精神就愉悅了。當無數的這種體驗經歷了之後,人們就有意識的用這個身體上的點來治病來消除痛苦。隨著時間的遷流,當無數相類似的治病的點被發現之後,人們開始把它進行分類、總結、連成線,進而逐漸的形成了經絡系統。飢饉會使人頹喪、消沉,病痛也一樣。經穴或經絡系統的發現使人擺脫或減輕了病痛,人類因此而愉悅、歡欣鼓舞,這就是一種美感體驗。但是這種美感體驗,人類是困惑的,是迷茫的—因為經絡系統或經穴是物質的,是客觀的,是造物主賦予人類的,我們的先賢們對此並不能做出一個合情合理的解釋,但為了傳承又不得不解釋,怎麼辦呢?(我們現在對經絡實質的解釋又有多少是令人信服的呢?何況古人?)所以,在對經穴命名的時候,我們的前輩醫家很聰明的用當時人類能夠熟知的耳熟能詳的文化成果來詮釋,用當時的審美標准來規范經絡系統。
經穴或經絡系統的命名包含有中國古典美學的思想。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說:“凡諸空穴,名不陡設,皆有深意。此深意何如?現在看來,就包括古典美學思想在內。(學苑出版社2008年5月出過一本書:《經穴探源》程瑋著。對各穴位名稱的深意進行了有益的探討,很值得一讀)孫思邈此言不虛也!“意象”是中國古典美學思想的精髓,極具中國特色。《周易》:“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這是觀物取象之意。又云:“子日: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日:聖人立象以盡意。”由此,則提出了“言不盡意”,“立象以盡意”的思想。要點有二:一是認為文字不能盡言,言不能盡意,而象可以盡意。二是暗示了形象思維——象式思維優於概念思維。這實際上確立了中國傳統美學審美“以象明意”,偏重“意象”的思路。眾所周知,《黃帝內經》為針灸學的奠基之作,《靈樞》建立了針灸學的理論體系,是針灸學的第一次大總結。《內經》既然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其學術思想必然要借鑒當時先進的時代文化成果,為其所用。當然,也包括借鑒了當時的美學思想。針灸經穴或經絡系統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特點,要想准確而形象的表達出來絕非易事。如關於得氣,什麼叫得氣?針灸史上只有一個人表達清楚了,他就是金元時期的針灸大家,寫了針灸學傳世名著《針經指南》的——竇漢卿。他在講到針灸得氣的時候描述道:“—氣之至也,如魚吞勾餌之浮沉﹔氣未至也,如處閑堂之幽邃—”。多形象多美麗的語言啊!可以說,竇氏把針刺得氣,妙不可言、淵微奧妙而又不可言傳之處形象且准確的表達了出來。竇漢卿真乃針家之文聖人也!所以,歷史要感謝針家竇漢卿,還要慶幸竇漢卿具有如此之高的文學素養。這裡竇漢卿用的表達方法就是——“意象”即形象思維的辦法,這樣做是很聰明的。《周易》約成書於商周時期,其“意象”說不能不深刻的影響到戰國時期編撰《內經》的醫家們,他們能夠自覺的運用“意象”說來詮釋深奧的經絡學說及穴位主治和穴位命名就不足為奇了。
經穴的命名就極具意象性,體現了中國傳統美學的意象之美。如手太陰肺經列缺就是以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雷電之神來命名,雷電來時,電閃雷明、光耀多支,用它形象的詮釋了列缺穴的氣血物質流注肺經、任脈、脾經、大腸經的特點。十二經脈、十二經水更是用人們熟知的大江大河來命名,把各條經脈的氣血流注描摹得形神兼備,令人嘆為觀止!各經穴的命名五花八門,有以天體命名的,如日月,上星﹔有以地理命名的,如承山,大陵。有以動植物命名的,如鳩尾,攢竹等,命名方法令人眼花撩亂、目不暇接—各個穴位的功能主治在人們細細品味經穴命名的深意時呼之欲出,各種各樣絕美的自然界的具體抽象的形象在你的腦際紛至沓來——觀者有如欣賞一副絕美的畫卷。
《內經》中諸如此類利用意象來說理的文字還有很多,可謂比比皆是,如這樣一段文字:“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雲,明乎若見蒼天。”還有“今夫五臟之有疾也譬猶刺也,猶污也,猶結也,猶閉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所以,意象的運用,不僅體現在經穴的命名上,也體現在針灸經典著作的行文風格上、說理上。這就使得針灸學除了對稱之美、意象之美外,又體現了一種文字之美。比如,《內經》上有一段著名的話:“小針之要,易陳而難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門。未睹其疾,惡知其原。刺之微,在速遲。粗守關,上守機,機之動,不離其空。空中之機,清靜而微,其來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機之道者,不可挂以發。不知機道,叩之不發,知其往來,要與之期,粗之暗乎,妙哉工獨有之”。多美啊!讀來有如現代散文詩一般順暢、通透,你的思維有如洗個熱水澡一樣酣暢淋漓,令人茅塞頓開、醍湖灌頂。寫到這裡,我們可以肯定的說,不管《內經》的執筆者是黃帝本人還是集體創作,其執筆者中必有一位有詩人氣質的針灸臨床大家,否則怎能有如此優美的文字?這就是針灸學的另外一個美學特點——詩意之美!
《黃帝內經·靈樞》以典奧文言寫就,但讀來卻字字珠璣,擲地有聲,絕無一句費言,真個是有高屋建瓴,探驪得珠之感。其針灸說理的文字,當繁則繁,當簡則簡。有時,繁則玲瓏剔透,簡則簡到不可思義的地步,但又讓人覺得簡到恰到好處。其實,這又體現了針灸學令人賞心悅目的另外一種美——簡捷之美!如《靈樞》:“合治內腑”。“病時間甚者,取之輸”。“十二原出於四關。四關主治五臟”。諸如此類的文字在《內經靈樞》中如風吹花瓣般一片片飄落在你眼前,以手捧讀,有如拿著高山之珠、和氏之璧一樣令你心神激蕩、心神往之—一步一步迤邐前行,引導你進入針灸的奇妙王國去。業針者弗讀之,實有遺珠之憾也!
針灸歌賦又體現了一種美————音樂之美!難道不是嗎?如《標幽賦》《玉龍歌》《金針賦》《蘭江賦》《勝玉歌》《通玄指要賦》等等,都是以中國古典詩詞歌賦的形式寫就。最有名的如四總穴歌:肚腹三裡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針灸大成》中更是把十二經脈、奇經八脈的主病等以西江月詞的形式來表現。如其描述督脈主病時說:西江月:手足拘攣戰掉,中風不語癇癲。頭疼眼腫淚漣漣,腿膝背腰痛遍。項強傷寒不解,牙齒腮腫喉咽。手麻足麻破傷牽,盜汗後溪先砭。我們說,以文學藝術的形式來表現針灸學術的內容,是我國古代前輩醫家的一大創造。中國古典詩詞的精髓是音樂美和意境美,講究借景抒情,是情趣和意象的完美契合。古典詩詞由於極富音樂美,合仄押韻,朗朗上口,易於記誦,故而中國人幾乎都會背幾首古典詩詞。針灸歌賦借鑒了古詩詞的形式,雖則欠缺些意境美,但是倒也不乏音樂的美感。把抽象的針灸知識形象化、藝術化、簡約化,極大的方便了學習者記誦和理解。這就是《司空圖與極浦書》中所說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也”的味道。
以上我們著重探討了針灸學中的對稱之美、文字之美、詩意之美、簡捷之美和音樂之美,這些都是針灸的表象之美——外在之美。針灸還有更重要的內在之美。
針灸的內在之美,主要指針灸學的內在規律性之美。而這種“內在規律性之美”主要是通過整個針灸過程來實現的。
每個學習針灸學的人在研習針灸的經典著作時,都會讀到這樣幾段文字————
《標幽賦》:“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後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氣隨。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
《標幽賦》:“目無外視,手如握虎﹔心無內慕,如待貴人。”
《靈樞·本神第八》:“凡此之法,必先本於神。”
《靈樞·九針十二原》:“—粗守形,上守神–持針之道,堅者為寶–方刺之時,必在懸陽,及於兩衛,神在秋毫—神屬勿去,知病存亡。
《靈樞·根結第五》:“—故日用針之要,在於知調陰與陽。調陰與陽,精氣乃光,合刑與氣,使神內藏。”
《靈樞·終始第九》:“–凡此之法,必察其形氣–深居靜處,佔神往來,門戶塞牖,魂魄不散,專意一神,精氣之分,毋聞人聲,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針。–是謂得氣。
《類經·十九卷》:“粗工守形跡之見在也,上工察神氣於冥冥也。”
《靈樞·八正神明論》:“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塵,四時八正之氣。氣定乃刺之—若神仿佛–請合神,神乎神,耳不聞—昭然獨明,若風吹雲,故日神。
《靈樞·針解篇》:“如臨深淵者,不敢墮也。手如握虎者,欲其壯也。神不營於眾物者—必正其神者,必瞻病人目治其神,令氣易行也。
以上幾段文字在針灸經典著作中,反復多次的出現“調神”的字樣,而且要說明的問題一次比一次具體,一次比一次深入。《黃帝內經·靈樞》是惜墨如金的,向來以字字珠璣、絕無一句廢言而著稱於世。反復強調“神”自有它的道理,這絕不是偶然的。這足以說明我們的古代的前輩醫家對針灸前的心理准備狀態的高度重視。也就是說,《靈樞》要求針灸者與被針灸者在針灸前,務必完成從心理上或精神狀態上由一般的心理感知狀態向特殊的感知狀態的轉變。我們在這裡把這種狀態叫作進入針灸審美狀態。
無獨有偶,現代美學大師朱光潛在幾十年前論述美感體驗時,把其總結為幾個階段:即心理的距離、凝神觀照、內模仿、線形運動階段。這幾個美感體驗階段與以上幾段經典文字所強調的過程何其相似啊!可以說,以上幾段經典文字所強調的針灸氛圍與審美體驗時要進入的狀態完全契合,已經達到了審美觀照的本質真理。我們古代的前輩醫家們絕沒有想到,他們所念茲在茲的針灸前或針灸時的情感准備狀態與現代美學審美觀照時的美感體驗狀態暗合。看來,真理都是相通的。這句話在這裡又一次得到了真實的驗證。
現代美學認為,從日常感知向審美經驗方面的過度,關鍵環節就是審美態度的出現。什麼是審美態度?叔本華認為,審美態度是一種擺脫欲求,排除意志,超然因果的專注理念。是解脫人生痛苦的怡悅為神的一種心境。
英伽登認為,審美態度是由日常生活當中的實際態度轉變而來。造成這種轉變的關鍵,是主體借助感覺被實在對象的“格式塔性質”所打動,從而引起對這種(完形)特質的完全傾注(審美注意)。正是這種基本特質才在我們身上喚起一種特殊情緒,我們姑且稱它為預備情緒。因為這樣一種情緒,才引出了審美經驗的過程本身。(見《美學引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第一版,楊恩寰著)
能否進入針灸前的這種審美狀態或預備情緒——亦即《靈樞》所說的“本於神”的狀態,是針灸取效的第一步,是歷代針灸醫家探究針效的評判標准的第一個標准。實踐證明,臨證時醫患雙方都要“本於神”。故東漢針灸名醫郭玉曾言:“神存於心手之際”。
我們說,人之所以會進入這種針灸審美狀態,源於人們對針灸科學內在規律性的認可。源於對針灸科學內在之美的審美愉悅和陶醉。事實上,針灸學的內在規律性之美,在其經典著作《靈樞》中可謂俯拾皆是,如我們今天的業針者常常用到的針灸法則“上有病,下取之。頭有病,取之足。腰有病,取之腘。”《靈樞·離合真邪論篇》還有云:“氣之盛衰,左右相傾,以上調下,以左調右。”這種上下左右互相調和的理論,都頗具有美學韻味,亦被歷代針家臨證時奉為圭皋,從中實可見微知著,得窺針灸學內在規律性美之端倪。
“科學是智力發展中的最後一步,並且可以被看成是人類文化最高最獨特的成就”(卡西爾:《人論》第263頁)
針灸科學是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運用針刺和艾灸防治疾病的臨床學科。是我國歷代勞動人民及醫學家在長期與疾病作鬥爭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一種醫學。針灸具有適應症廣、療效明顯、操作方便、經濟安全等優點。這些都賦予針灸科學以高度的秩序性、簡明性。正是這種理性活動及其成果,如針灸臨床、理論、選穴方式、用穴規律等,顯示出了一種別樣的審美形式而使人激動。它之所以成為了具有審美價值的形式,乃是熔鑄了歷代針灸醫家的辛勤探索與臨床酸甜苦辣的復雜情感。可以說,這是智慧之花凝就的審美情感和審美感受。從而使針灸美學成為了別具一格的審美形式。
現代美學認為,人自身作為科學認識主體的存在,是特定的宇宙環境演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也只有在人類出現之後,宇宙才有可能成為人化的宇宙、人化的自然。人類才能在勞動實踐中復現自身的存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和自然建立起來的相互關系,不僅是主體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關系,而且是主體與對象的審美關系。所以,就審美體驗而言,一個針灸醫家看病中所得到的愉悅,和一個藝術家生產藝術品一樣並沒有什麼本質的不同。一個針灸醫家最大的快樂,就是通過自己高超的針灸技巧使病患獲得完全的健康,使其重現以往的快樂。這時醫生巨大的成就感和病患恢復身體本真狀態的自由自會交相輝映。這樣從美學角度看,就完成了針灸學審美經驗的物態化。
彭加勒說:“普遍和諧是眾美之源”。(見《外國美學》第六輯,第307頁)針灸學的內在規律性之美現在就讓我們感受到了這種和諧。而和諧之美是針灸美學最重要的美學內容之一。
可見,針灸學中蘊涵的美,既是大而化之的,又是具體而微的。然而,我們探究針灸學中的美學問題的真正目的,並不是單純的為了欣賞針灸之美。更主要的是為了應用針灸學中的美學原理指導針灸臨床實踐,更好的為患者服務,以此提高針灸的效果和針灸服務水平。而這才是最重要的!
(三)針灸美學思想在實踐中的應用
I.關於針灸史及針灸經典著作中的美學思想在實踐中的具體應用
“任何一種理論,如果不是為了指導實踐,就不能算是可靠的理論,也不能提供可靠的解釋。”(托馬斯·門羅:《走向科學的美學》,第23頁)所以,美學的最高任務,應該是指導美學實踐。
美學應用於實踐,我們古代的針灸醫家早就有意識的這樣做了,如:唐‧孫思邈歷史上首次繪制了彩色經脈圖《明堂三人圖》。馬克思說:“色彩的感覺是一般美感中最大眾化的形式。”可以說,色彩在經脈圖上的運用,不僅使《明堂三人圖》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而且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美學認為,色彩會激起人強烈的情緒反應。紅色使人熱烈、藍色讓人靜謐—色彩使得經脈圖更有層次感更容易辯認更容易記憶,這樣使後學者對經穴或經脈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認識,對後世針灸教育影響深遠。再如:北宋王惟一於1026年制定了經穴的國家標准《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1027年在其主導下又鑄就兩尊傳世的針灸銅人:天聖針灸銅人。針灸教育自此從平面而立體且直觀,在學術價值和美學價值上,針灸銅人的作用自不待言。更具有傳奇色彩的是,宋金元時期,天下大亂、兵戈相爭、戰火頻仍,針灸銅人也命運多舛、不知所終—波詭雲譎、跌宕起伏的時代風雲使其結局令人唏噓不已、扼腕而嘆。可以說,銅人一唱三嘆的命運插曲讓針灸史陡然添加了些許滄桑之美!
美學思想在針灸臨床上的應用,在針灸經典著作的記載中隨處可見、舉手堪摘。如:《針經標幽賦》:“–且夫先令針耀而慮針損,次藏口內而欲針溫–”。如果說,伏曦制九針讓我們體驗到了針具——九針:長短不一、粗細不等、功能各異的造形之美,那麼,《標幽賦》所強調的針具在視覺上的賞心悅目(針耀)及不彎、不折、不鏽(針損)又體現了古代醫家對患者或被針灸者的無微不至的人文關懷。
費爾巴哈曾說:“理論的直觀實際上就是美學的直觀。因為只有理論才能揭示世界的壯麗﹔理論的快樂,是生活中至美的精神快樂”。(見《費爾巴哈著作選集》下卷,第235頁)《標幽賦》和《靈樞》中的幾句著名的話就體現了針灸學這種“美學的直觀”。《標幽賦》:“推於十干十變,知孔穴之開闔﹔論其五行五臟,察四時之旺衰。伏如橫弩,應若發機。”子午流注針法體現了針灸醫學的嚴謹之美,其按時開穴的理論使我們進一步認識到,簡單性是自然規律的特征,也是其美妙之所在。針灸臨床應用之,許多疑難雜症應手而解,令許多針灸醫生既感“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從而在其中獲得了一種特殊的審美愉悅。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因其簡潔正確被人們稱為“漂亮的理論”,“現有物理理論中最美的一個”。德國物理學家玻恩稱:“廣義相對論在我們面前像一個被人遠遠觀賞的偉大藝術品。”人們還稱贊愛因斯坦的方法在“本質上是美學的、直覺的”方法。實踐多次證明而且還會繼續證明,子午流注針法就是這樣的方法。它因為深刻揭示了十二經脈在十二時辰內流注人體的氣血運行的內在規律性,所以必定會成為針灸美學應用於實踐的經典范例。
還有,《靈樞·官針第七》:“—凡此有九,以應九變。—八日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
《靈樞·終始第九》:“–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頭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之腘。—”
在本文的第二部分,我們論及了針灸的對稱之美。在人體的本真狀態,上下、左右、前後是對稱的。這就如同天平的兩端,要竭盡所能的維持平衡一樣,人體也要維持一種內在的平衡和和諧統一。這是人體的內在調節機制所決定的。針灸的巨刺法,其實就是應用了人體經絡的對稱之美來治病。如左側痛(如同重量壓在天平的左側)針右側(等於在天平的右側加琺碼,天平才能左右平衡)。右側痛針左。上下、前後痛亦然。當代的針灸醫家郭效宗,結合臨床經驗及神經解剖學的知識,發現了針灸有效點的基本規律:左右對稱、上下對稱、前後對稱、上下肢交叉對稱等。從而使幾千年前古人發現的繆刺法得到了新的應用。這難道不是針灸美學在實踐中應用的最新佐證嗎?
其實,無論是“寒則熱之,熱則寒之”,和“虛則實之,滿則泄之,宛陳則除之,邪勝則虛之”的針灸理論原則,還是針刺補瀉手法“燒山火”、“透天涼”,幾乎所有的針灸法則(包括臨證時的針灸方法)都是一個尋求人體的內在平衡、復現人體本真狀態的過程,這就是針灸美學給我們的最大啟示!
無獨有偶。(《古法針刺靈方治驗》張士杰著,中國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第59頁)記載了張士杰老師只選用腕骨穴治療橈骨莖突部狹窄性腱鞘炎的經驗,臨證用之,每見奇效。這是否有應用美學陰陽平衡,以陰治陽、以陽治陰之意乎?此實例強有力的說明了,只要深刻的理解了針灸美學思想並積極的用之於實踐,在針灸臨床上一定會產生巨大的創造力。
其實,針灸美學在實踐中的應用遠不止於此。比如說,技術美是現代美學理論關於社會美的審美形式之一。所謂技術美是指勞動活動中工具操作活動的合規律性的形式。技術美往往表現為勞動生產過程中人與機器或工具的協調、統一關系。而針灸對於醫者和病患而言是一種特殊的人類勞動。它在實踐或針刺過程中要求針刺者與被針刺者或針具的協調統一。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針灸美學思想在實踐中的應用還有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下一節就讓我們著重談一談技術美學在針灸實踐中的應用問題。
II.技術美學思想在針灸實踐中的應用。
技術美學是技術手段的審美化,是人類按照“藝術的實踐精神的掌握世界”(朱光潛語)的方式。是著重研究生產勞動中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問題。“—人作為全面的人,因而用全面的方式,來對象化人的本質,—”(見《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針灸過程,毫無疑問,是一種特殊的人類勞動。針灸通過特殊的工具——銀針來對象化人的本質:恢復人體的內在平衡和實現本真狀態的固有超躍。按技術美學的尺度來看,針灸技術也是一種特殊的勞動技術手段。所以,技術美學的原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適合於針灸學的美學實踐。
技術美學在實踐中調整的是人和機器的關系、人和自然界的關系、人和社會的關系。技術美學在針灸學上的應用時,它調整的是人(針灸師)——人(患者)之間的關系。調整的對象不同,但是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都要求調整對象間的和諧統一。
針灸時醫生和患者之間的關系,就如同一個指揮家和樂隊的關系。針灸師的針灸工具——銀針像指揮家手裡的指揮棒,而針灸學的內在規律性就如同音樂的旋律。樂隊能否演奏出優美的旋律,完全取決於指揮家的正確指揮——指揮棒揮舞的是否得當。而同樣道理,患者的疾病經針灸後能否取得顯效、達到治療目的,則完全取決於針灸師銀針運用的是否合情合理:是否辯證正確、是否選對了穴位、補瀉手法是否正確、留針或不留針時間掌控的是否合理、整個針灸流程是否規范等等。可見,針灸過程或針灸時的審美實踐是一種極其復雜的人類精神活動。
技術美學的基本框架有五,即人體工程學,藝術設計,質量,標准,鑒定等,其中“迪扎因”藝術設計是技術美學的核心內容。如果把技術美學的原則應用到針灸美學實踐中,就會產生巨大的創造力或現實生產力。不是嗎?人體工程學使我們觀照針具的美觀實用、觀照調節人(針灸師)——人(患者)系統,藝術設計讓我們復現整個針灸過程、觀照整個針灸過程的技術美學化:“格式塔(完形)控制”——最優控制:最佳針灸工具、最佳選穴、最佳針刺角度深度、最佳補瀉手法、最佳留針時間、最佳針灸時間的選擇、最佳針灸環境等等,質量和標准問題讓我們觀照針灸細節、鑒定讓我們重視針灸的效果。
現在就讓我們以技術美學的核心問題——藝術設計的角度來探討一下針灸美學的實踐應用。藝術設計需要會欣賞或應用技術美。為什麼?
技術美往往表現為勞動生產過程中人與機器或工具的協調統一關系。它包括兩個相互聯系的環節:一是產品的技術設計。二是產品的技術操作。在這個技術工藝、工具操作系統中,當工具適應主體的需要與操作活動達到了得心應手、和諧一致、熟練自如的境界,呈現為一種合規律性的活動時,便構成了一種美。這樣看來,針灸中九針的造形設計達到了“圓者中規,方者中矩,立者中懸,衡者中水”(見《考工記》)的美感。但是在設計上還要符合人體工程學的要求,即醫者用之順手(針灸時用之得心應手之意),病者不痛(針灸時患者感覺不痛或微痛)。進針時做到不痛,出針時做到不覺是其最高要求。也就是說要體現針灸工具的功能之美。
一切都是為了針灸時的實際效果服務的。技術美學應用於針灸實踐更是如此。針灸的現代化既要繼承傳統,又要有所創新。“問渠哪能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靈樞?本神第八》:“凡刺之法,必先本於神。”在本文的第二部分,我們著重談了“進入針灸美學狀態”的問題,即進入針灸前或針灸時的心理准備狀態的問題。我們研究技術美學應用於針灸實踐,目的是為了讓被針灸者在針灸前接受針灸、針灸時配合針灸、針灸後回味針灸。為著這一目的,更為了提高針灸療效、提高針灸服務水平,按照技術美學的原則,我們在針灸時要為患者主動創造進入針灸審美狀態的環境。主要是:
(1)針灸環境要整潔、舒適、安靜、溫度適中。
(2)適當的應用聲、光、電、網絡。一是針灸咨詢時需要。二是針灸過程時需要。三是針灸教育的需要。《中國針灸》2005(第八期)上刊載了張縉的音樂電針的研究一文。如介紹:《春風得意》可以舒心﹔《春江花月夜》可以鎮靜﹔海頓《水上音樂》可以消疲﹔《金蛇圓舞曲》可使人精神振奮﹔《花好月圓》可促進食欲﹔《梅花三弄》《高山流水》可用於健腦益智、養神益壽等等。不啻是這方面的有益探索。
(3)醫生的白大衣的顏色改成藍色,消除“白大褂”緊張。從事針灸臨床的醫生都碰到過暈針的患者,暈針的機理或原因雖則復雜,但患者的緊張當為首要原因,不得不察。高血壓病學中有一種假性高血壓:“白大褂高血壓”。就是患者沒量血壓前是正常的,到了醫院看到醫生血壓就高了,離開醫院這個環境血壓又正常了。針灸時有些患者也是一樣。由於精神高度緊張而極易暈針,所以,對這類病人針灸前做好各種細致入微的服務工作很重要:如:喝杯熱水,放點輕音樂,坐著針灸改為仰針等等。針灸前的工作做的越細,暈針出現的可能性就越小。這就是技術美學應用於針灸的實際價值所在。
(4)地板和牆壁要淺顏色的。減輕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病人的情緒波動而對針灸造成不良影響。因為,美學認為,顏色會引起人強烈的情緒上的反應,顏色越艷麗情緒的波動越大。
(5)針具消毒必須及時,針具必須賞心悅目:要不彎、不折、不鏽,病人看了放心。
(6)對整個針灸過程可能會出現的針刺反應醫生要盡可能的交代清楚,使患者對醫生充滿必勝的信心,使其身心穩定。
技術美學思想還深刻的影響了我們的針灸思維。如:無痛進針法的各種探索,高樹中的一針療法、呂景山的對穴、靳瑞?靳三針療法的興起等。他們都是在實踐中自覺應用技術美學思想治病防病的大師,值得後學校法。
《素問·示從容論》:“夫聖人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類,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經。《素問·移精變氣論》:“治之極於一”,《靈樞·官能》:“先得其道,稀而疏之”這些針灸經典著作所強調的理論原則與針灸美學特別是技術美學思想暗合,“先得其道”之“道”,難道是指技術美學乎?
針灸科學走到了今天,是不斷吸收各時代先進文化的必然結果。在這一點上,我們豈能稍遜古人?技術美學是一門新興學科,在當今世界的發展方興未艾。針灸學吸收技術美學的優秀成果為其所用是歷史的必然。針灸的技術美學化是其國際化、現代化的一部分,是其走向世界的關健一步。我們拭目以待!
思想的陽光一旦射入實踐的園地,就會產生巨大的物質力量。毛澤東在論述自由的時候曾說過,“自由是必然的認識和世界的改造”。而發現規律性的東西,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改造世界,進而更好的改造我們自己。
科學的力量就是美的力量。針灸美學就體現了這種美。
版權說明
本文摘自《針灸臨床筆記》,作者/司言詞。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