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四花穴法
主治:男婦五勞七傷,氣虛血弱,骨蒸潮熱,咳嗽痰喘,消瘦痼疾。
取穴:膈俞、膽俞,名四花。《難經》云:血會膈俞,血病治此。膽乃肝之腑,肝主藏血,取其腑俞,二穴皆屬足太陽膀胱經,各灸七壯,累積百壯,以隔姜灸法較好,免生灸瘡。
(二)膏肓穴法
主治:陽氣虧弱,諸風痼冷,夢中失精,上氣咳逆,呃逆膈噎,精神恍惚。
取穴:令患者就床平坐,屈膝齊胸,頭俯,以兩手圍其足膝,使兩側胛骨相離兩旁,勿令動搖,穴在肩胛內緣之下,按之引胸中痛。灸七壯,累積至百壯,灸後加灸氣海或足三裡,引火下行。
(三)勞傷穴法
主治:久勞,手足心熱,盜汗,精神困頓,骨節寒痛。初發咳嗽吐血,肌瘦面黃,食減少力。
取穴:心俞,灸隨年壯,多加一壯,日灸七壯,如年齡30歲,灸三十一壯。
(四)勞瘵穴法
主治:勞瘵日久不愈,互相傳染,因有勞蟲。四花、膏肓、肺俞亦能祛蟲。
取穴:腰眼,伏面而臥,腰間兩旁,若正身直立時,有微陷處,用墨點記,以小艾炷灸七壯,或九壯,或十一壯,多寡量人而取。灸後吐瀉,有蟲夾其間,宜燒毀深掘土而埋之。
(五)痞塊穴法
主治:腹中痞塊,消痞化堅。
取穴:在第十二胸椎下,兩旁各開三寸五分。塊在左灸左,在右灸右,俱有俱灸,七壯。
按:此處相當胃倉穴,主腹虛脹,水腫,食飲不下等。《針灸大成》云:在十三椎下,去脊三寸半處,乃是肓門,主心下痛,大便堅等,則誤。用上法加灸內庭穴,主腹脹滿等。灸五至七壯,左患灸右,右患灸左,灸後覺腹中響動是驗。
(六)精宮穴法
主治:專治夜夢遺精,
取穴:在第二腰椎下,去脊兩旁各三寸,灸七壯。按:此穴即是太陽膀胱經志室穴,主夢中失精、淋瀝、腰脊痛等。
(七)腫滿穴法
主治:腹滿身腫。
取穴:上穴,將兩手拇指相並固定,相當於少商穴後與拇指關節部之同處。下穴,在兩足第二趾趾尖部向後一寸五分,各灸三至七壯。
(八)反胃穴法
主治:反胃吐酸。
取穴:上穴,在兩乳頭直下一寸處。下穴,在內踝尖下用手三指稍斜向前排之處,各灸三至七壯。
(九)疝氣穴法
主治:卒患小腸疝氣,感受冷邪,腹連臍結痛,遺溺。
取穴:大敦,另外一穴在趾關節後三毛叢中,各灸三壯。
又方:三陰交,在內踝骨上三寸,灸三壯。
又方:以患者口唇兩角為寸,放三倍長,折成等邊三角形,上角安臍中,下兩角是穴,左灸右,右灸左,炷棗核大隔姜灸,四十壯,分五次灸。
(十)諸痔穴法
主治:腸風諸痔,或年深久痔。
取穴:其穴在第二腰脊下,兩旁各去脊一寸處,灸七壯。
版權說明
本文摘自《針灸心悟》,作者/高立山。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