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縱觀每朝每代,真正能夠醫名盛於當時、著作傳於后世的名留青史之醫家,不過寥寥數位。然而,當代的中醫名家卻十分泛濫。這麼多的中醫名家是怎麼來的?今天我們一起來聽作者來說一說,中醫裡,那些有意,或無意的,騙子。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的或無意的騙子。這是魯迅先生發自肺腑的感慨,時至今日,我相信,許多看過中醫的人會不斷重復體驗到魯迅先生當時的心情。
有些人反對中醫是為了出名、或跟著出名、或只是湊個熱鬧,有些人反對中醫是因其對“科學”近乎宗教式的信仰,有些人反對中醫是為了標榜其他醫學,有些人反對中醫是受利益驅使。然而,還有些人反對中醫,是因為“中醫”把他們坑了。
一百多年前,曾國藩就說過,凡目所見者,皆庸醫也。
藥能活人,亦能害人。良醫活人者十之七,害人者十之三﹔庸醫則害人者十之七,活人者十之三。余在鄉在外,凡目所見者,皆庸醫也。余深恐其害人,近三年來,決計不服醫生所開之方藥,亦不令爾服鄉醫所開之方藥。見理極明,故言之極切
——節選自《曾國藩家書》
有一個不得不承認的事實:中醫,從古至今,都是庸醫多,良醫少。中醫確實不像西醫,可以批量生產高水平人才。中醫教育,其實是一種精英教育,成材率很低。從當今中醫院校畢業生的情況看,一所學校的一屆學生中,有可能發展成較高水平中醫的人才,很難達到兩位數。這還是樂觀的估計,更多的情況是,一屆學生中能有兩三個堅持傳統中醫的就很不錯了。
縱觀每朝每代,真正能夠醫名盛於當時、著作傳於后世的名留青史之醫家,不過寥寥數位。然而,當代的中醫名家卻十分泛濫。這麼多的中醫名家是怎麼來的?我們今天來說一說,中醫裡,那些有意,或無意的,騙子。
有意的騙子——神醫
對稍微有些醫學常識的人來講,有意的騙子是很容易被識破的。然而,老百姓普遍缺乏基本的醫學常識,而且國人普遍容易迷信、跟風,於是,“神醫”在神州大地總是“桃花朵朵開”。
“神醫”們的基本特點是,沒有受過正規的醫學教育,善於用粗淺的中醫理論偽裝自己,將其通過某種渠道獲得的某種療法或方藥進行各種花式的包裝、宣傳,通過洗腦式的宣講讓老百姓信服,然后大行其道。
這部分人會治病嗎?這部分人根本不會治病。但不會治病不代表他們完全治不了病,因為他們所掌握的療法或方藥有可能對一些疾病有一定效果,而且再加上人體的自愈力及老百姓對“神醫”無比信服的心理作用,確實可能會產生一定療效。這更像“瞎貓碰見死耗子”式的療效就成了他們不斷神化自己的資本。
這種療效遠遠達不到他們所宣傳的那種神奇,更不可能包治百病。更多的人接受了他們粗糙劣質的治療后,病情會被拖延或加重。隨之而來的醫療糾紛總是讓“神醫”們“曇花一現”,迅速銷聲匿跡。
這部分人總是以中醫自居,讓中醫背盡了黑鍋。
無意的騙子——繽紛絢爛
魯迅先生遇到的當然不是有意的騙子,他遇到的是民國時期的紹興名醫。然而名醫並沒有治好魯迅先生父親的病。這件事平心而論,不能算作一件中醫騙案,因為據考証,周先生當時得的是肝硬化腹水,這種病放到當代,現代醫學也治不好。但名醫做的事卻不大地道,對於自己沒把握治好的病一直不明說,診費要的貴,藥又開的偏而且不見效,當然不能怪魯迅先生罵了。
然而,前輩的不地道比起當代的中醫們,卻是小巫見大巫了。
有這麼一部分人,總是對中醫理論抱有迷信心態,偏執地認為掌握了一套理論就可以包治百病,偏執地廣泛宣傳他們的那套理論,對大量的無效、病情反復、病情加重的案例視而不見,堅定地重復炫耀著多年來積攢下來的幾個特效案例。這部分人不斷培養著自己的信徒,激烈地駁斥一切與他們理論不同的觀點,甚或通過粗劣地攻擊在中醫史上具有重要學術地位的大醫家來宣揚他們理論的正確。他們的學說盛行於各大中醫院校,讓無數初涉中醫的學子激動不已,進而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他們對中醫最大的不地道是,他們讓中醫學子們誤以為學習中醫很簡單,中醫有一套萬能的無所不包的理論,這套理論幾天就可以學會,學會後就可以包治百病了。他們給涉世未深的中醫學子們畫了一個無法吃到的大餅,將他們的思維帶偏,讓他們在狂熱中游走於中醫門外,始終無法見到中醫的本來模樣。他們對病人最大的不地道是,他們被自己的理論蒙蔽了眼睛,無法客觀、准確、實事求是地看到疾病的本質並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因而他們的療效總是沒有他們自己想象的那麼好,對許多疾病不正確的認識與治療會使病情遷延、不斷反復或加重,而他們卻視而不見、無法醒悟,最終害了病人。
有這麼一部分人,總是對中醫的某種治療方法過於執著。他們能夠非常專業而出色地運用某種中醫治法,並能取得不錯的療效,然而問題在於,他們所掌握的中醫內容僅限於這一套或數套治法,而這些治法總是有其治療的局限性,不可能包治百病,所以注定了他們可以在一部分疾病上取得較高而穩定的療效,但在其它疾病上的治療卻不如人意。然而他們卻十分陶醉於自己特效的療法,將自己所掌握的東西宣傳得遠遠超過了其本身的實際價值。在將自己的生平所學推上神壇之后,他們不斷地通過開辦學習班、講座授課等方式獲取大量的經濟利益,將中醫技術變成了他們的搖錢樹。
他們對中醫最大的不地道是,他們沒有把古聖先賢無私傳下的珍貴技藝同樣地擇其人無私傳授,而是把這一技之長變成了他們賺錢的工具,醫技的傳播散發著濃重的金錢氣味,嚴重扭曲了中醫正常的傳承規律﹔他們賺的是無數一心向學的寒門學子一點點攢下來的生活費,而學子們所學到的,卻是對某種療法偏執的神化,這種偏執禁錮了學子們的思路,讓他們一味地迷信於現有的丁點技術,而無法用更寬的眼界看到中醫殿堂的富麗堂皇。他們給涉世未深的中醫學子們做了一個誘人的大餅,但這個大餅卻是空心的。他們對病人最大的不地道是,他們被自己的一技之長蒙蔽了眼睛,無法客觀、准確、實事求是地看到疾病的本質,選擇更好的治療方法,對許多疾病不正確的認識與治療會使病情遷延、不斷反復或加重,而他們卻始終迷信於自己的治法,最終害了病人。
有這麼一部分人,總是把中醫搞得玄之又玄,搞得不可捉摸,將傳統文化中的各種東西牽強附會於中醫。他們對中醫最大的不地道是,中醫本來是一門講究客觀准確、實事求是的治病救人的醫學,卻被他們宣傳成了玄奇古奧、虛無縹緲的另類文化與哲學。他們讓中醫學子們誤以為若想學好中醫,就必須要先通曉《周易》,通曉風水,通曉星象,通曉奇門遁甲,通曉梅花易數,通曉儒、釋、道,通曉各種傳統文化。他們讓涉世未深的中醫學子在中醫之外的東西上耗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許多學子在各種其它道路上苦研數年仍鮮有所得,而中醫學業卻荒廢已久,待到回頭時,心頭仍是一片迷惘,中醫仍不知從何學起。
他們讓涉世未深的中醫學子在中醫之外的東西上耗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許多學子在各種其它道路上苦研數年仍鮮有所得,而中醫學業卻荒廢已久,待到回頭時,心頭仍是一片迷惘,中醫仍不知從何學起。誠然,傳統文化是中醫學的誕生土壤,傳統文化中所彰顯的古聖先賢的智慧與中醫學中所蘊含的古聖先賢的思維一脈同源。
通過學習《周易》、學習風水星象、學習諸子百家經典,可以體悟到中國古人認識天地自然規律的思維方法和把握、運用天地自然規律的生活方式,對於更深切地理解中醫經典中看待天地自然與人體運行規律的思維方式、掌握中醫經典的思維方法具有很大幫助。但也僅是有幫助而已。人的精力是有的,醫、卜、星、相各有各的學科特點,各有各的精微學問,精於一門便可流芳后世,樣樣精通也隻有活了一百多歲的孫思邈老先生才能辦得到了。會算卦的佔星師未必是個好中醫。學中醫還是要靠中醫經典,中醫治病救人的智慧還是要從中醫經典中發掘。
許多人總愛拿孫思邈老先生“又須妙解陰陽祿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周易》六壬,並須精熟,如此乃得為大醫”這句話來說事,但他們卻總是忽略了這句話之前的內容,“凡欲為大醫,必須諳《素問》、《甲乙》、《黃帝針經》、明堂流注、十二經脈、三部九候、五臟六腑、表裡孔穴、本草藥對、張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東陽、張苗、靳邵等諸部經方。”這群整天嚷嚷著“不知《易》不足以為大醫”的人有多少真正掌握了《周易》呢?
更多的還是為了拿傳統文化的東西包裝自己、抬高自己、掩飾自己,掩飾自己那難以撐得起門面的醫術,抬高自己那難以通過臨床療效提高的聲譽,包裝自己那粗陋淺薄的中醫功底。畢竟,懂《周易》的中醫遠不如懂張仲景的中醫多,拿別人都不懂的東西來偽裝,被拆穿的幾率便會小許多了。
有這麼一部分人,他們所做的東西乍看乍聽和中醫很相似,但仔細研究下來,卻會發現與古聖先賢傳留下的傳統中醫其實貌合神離。平心而論,這些人所掌握的東西大都有一定臨床療效,而他們中的許多人也是踏踏實實做臨床的人,並無任何不地道的想法與做法,而且許多人還非常熱心而無私地傳播自己的東西。然而,他們或許沒有意識到一點,他們所宣揚的東西,並不是中醫的本來樣子。他們的這種傳播,會讓涉世未深的中醫學子形成錯誤的認識,認為真正的中醫就是他們傳播的那樣子的。
數十年以來的中醫教育嚴重西化,無法教給中醫學子們純正的中醫,現行中醫教育的缺失讓中醫學子們普遍喪失了對傳統中醫的認知。中醫學子們對心目中真正中醫的追求在學校無法得到滿足,轉而尋找其它途徑,若在此時接觸到一些與祖國傳統醫學相似的東西,大多便會滿腔熱血地沉浸其中,真正的傳統中醫反而不受重視。從中醫的角度來說,這不是一件好事。
還有這麼一部分人。他們經受的是建國以來嚴重西化的中醫教育,他們的中醫思維中不自覺地凸顯著現代醫學的影子,他們所掌握的中醫理、法、方、藥均已變形,理論不是中醫本源的經典理論,而是被篡改、閹割過的理論﹔診法不是中醫准確診查疾病的診法,而是被質疑、被模糊化的診法﹔方、藥不是講究君臣佐使、四氣五味的嚴格配伍的方藥,而是講究功效、講究藥理作用的方藥。
因而他們無法用傳統中醫的方法客觀、准確地認識病人的狀態,無法用傳統中醫的方法快速、穩定地調整病人的狀態,無法彰顯中醫本有的療效,在成年累月的“調理”中耗光了病人對中醫的耐心,耗光了學生對中醫的信心。
他們掌握著中醫的主流教育,他們掌握著中醫的一線臨床。他們讓更多的中醫學子相信,中醫理論就是他們所講的那被篡改、閹割過的理論,中醫診法就是模糊性、主觀性太強的診法,中醫方藥就是按照功效、藥理作用使用的方藥,中醫療效就是慢慢調理、長期服藥的,自愈。他們,是官方許可的騙子,是無法撼動的騙子,是影響最廣的騙子,是危害最深的騙子,是中醫最大的騙子。
無意的騙子其實並不都是完全的無意,許多人或多或少其實是有意的,而有些人其實並不能被稱作騙子。但無論如何,他們都做了同一件事:他們讓其他人相信,中醫就是他們所講、所做的那樣的。這其實正是一種騙,因為中醫不是他們所講、所做的那樣的。
中醫的本來樣子,在經典中,在古聖先賢的著作裡。對中醫的追求,不應以時下流行的學說作為風向標,不應以名人宣講的體系作為導航儀,而應回歸經典,從中醫的源頭中踏踏實實地領悟真正的中醫思維,回歸古聖先賢的著作,從前賢的心血中認認真真地掌握中醫數千年以來傳承於無數大醫家中、歷經千錘百煉的理法方藥。隻有這樣,才能跳出這無數的騙局,清晰地看到這個世界。
徐文兵:忘恩負義,魯迅憑什麼罵中醫
魯迅為什麼說“中醫都是有意無意的騙子”,魯迅為什麼赴日本留學學習西醫,以及魯迅至死相信西醫不用中藥,其主要原因就是魯迅的父親死在中醫手裡。魯迅的父親周伯宜於1893年冬─病不起至1895年秋冬病勢日加嚴重,直至1896年10月12日(農歷9月6日)去世,終年三十七歲,中道夭亡,他到底死於什麼病?
根據分析主要死於肝硬化(肝癌?)、俗稱膨脹病,中醫稱單腹脹。期間邀請中醫治療。
事後,魯迅非但不感謝中醫延長了他父親的壽命,減輕了他的痛苦,反而盡尖酸刻薄之能事,諷刺挖苦攻擊中醫。這種類似於今天醫鬧的做法,確實詆毀了中醫,流毒至今。其實也害了魯迅他自己。這是後話。
100多年后江南才子大富豪陳逸飛因為同樣的病死在上海最現代化的醫院裡面,我沒聽見有人說過西醫一句不是,大家都認為他得了該死的病。
殖民地的思維已經深深印在奴才們的骨子裡,只要是中醫治好的病,都是個案,不具備統計學意義。只要是服用中藥出現了問題,那就不是個案,就要借此摧毀中醫學體系。何祚庥那個老混蛋,自稱是百分之百的馬列主義者,現在又在借某明星之死攻擊中醫,這又是現代魯迅的翻版。沒關系,惡人自有惡人磨。祝願反中醫人士和魯迅、梁啟超一樣,寧要科學的草,不要中醫的苗。身體力行,死得其所!
下面根據史料,分析一下魯迅父親的發病治療經過,功過得失,自在其中。
病因:郁怒成積、酒精中毒
一、郁怒成積:1893年秋,魯迅祖父周介孚科場賄賂案發,魯迅的父親周伯宜在杭州鄉試,與案情有涉,故被拘捕審訊,又革去秀才,在精神上蒙受沉重打擊,憂郁惱怒,肝失疏泄,失其條達,日久郁怒成積。
二酒精中毒:憂愁無處發泄,借酒澆愁,酒后常甩筷扔碗,大怒傷肝,酒精對肝臟損害更大,日久肝郁血液。周伯宜愛用水果作下酒物,魯迅常去上街買鴨梨、蘋果、花紅之類給父親下酒﹔根據紹興人飲洒習慣,凡用水果作廠酒物者多飲的是白酒(燒酒),白酒含酒精濃度大,因此對肝臟損害更為嚴重,而其父在生病期間照樣喝酒,從不忌口,故造成病況每下。
症狀:牙齦出血、口吐鮮血、浮腫腹水、疼痛不止
一,牙齦出血。魯迅還在一篇叫做《從胡須說到牙齒》的文中講到自己»牙齒也很壞,……終於牙齦上出血了,無法收拾,»並說»這是我的父錄賞給我的一份遺產。因為他的牙齒也很壞。»由此猜測魯迅父親也有牙齦出血症狀,此亦是肝硬化的常見臨床表現之一,興許他的肝硬化尚伴有»脾功能亢進»的病況,也說不准。中醫認為是肝火克脾,是酒毒的表現。
二,口吐鮮血。周伯宜由最初的慢性牙齦滲血逐漸發展到了突然大口吐血,當時魯迅母親用墨汁止血毫無效驗。對於創傷出血,用草木灰和墨汁都能有效的止血。而魯迅父親是在嘔血,血從胃中涌出。由於肝硬化,門脈高壓造成胃底靜脈曲張,郁怒或酒的刺激,而致胃底血管破裂所致。這時用墨汁止血,根本無濟於事,隻有請醫生急救結扎血管止血,但也隻能緩解一時。有的病人會因食道靜脈破裂,吐血而死。
三,浮腫腹水。吐血量大,造成貧血,血漿濃度低可出現水腫﹔更主要的是門脈高壓,下腔靜脈受阻,造成下肢浮腫,后逐漸加重,腹水壓迫,漫腫到了胸腔,連呼吸也感到困難,用他父親感受說,好象一匹小布緊裹身體一樣難受。有的肝硬化腹水病人會出現肚臍膨出,醫學上叫做臍疝。
四,疼痛不止。肝硬化日久不愈,可致肝癌,肝硬化本身加上嚴重腹水也可造成劇烈難以忍受的疼痛。由於疼痛不止,起初他服鴉片救急,漸漸地有些非此不能止痛了。這已經是毒品依賴。
治療:何廉臣對魯迅父親的治療,常常開有奇特的藥引子,魯迅曾不以為然
當時在魯迅居住的紹興城裡,一位頗有名望的中醫隔日一次為他父親診治水腫,維持患者生命長達兩年。隨著疾病的發展,加之患者依然酗酒,病情逐日加重,令人擔憂。魯迅在《父親的病》中寫道:“父親的水腫是逐日利害,將要不能起床”。有一天那名醫來診,問過症狀,自感江郎才盡,便極誠懇地說自己所有的學問都用盡了,再也無計可施,遂薦本領又勝一籌的何廉臣來高治。
這位何廉臣先生當時在醫界是位頗有影響的人物。他對魯迅父親的治療,常常開有奇特的藥引子,如同巢的蟋蟀一對、結了子的平地木十株以及經霜三年的甘蔗等。魯迅曾不以為然,因之小視,進行過諷刺,這是後話。但從醫學講無論如何,這前兩味均是目前治療腹水的良藥。蟋蟀利尿消腫作用明顯,尤適用於體弱氣虛者水腫,有攻補兼施之妙﹔平地木主產於華東,是»生在山中樹下的一種小樹,能結紅子如小珊瑚的,普通都稱為’佛老大»‘,有清熱利水、活血退黃功能。如今已廣泛應用於肝病臨床。陳先生即何廉臣,也確是當時名醫,雖治療偏於古怪,但用藥相信不會沒有道理。
何廉臣在用湯藥的同時,有一種特別的丸藥——即敗鼓皮丸。這藥丸»就是用打破的鼓皮做成﹔水腫一名臌脹……。»從魯迅的這些記述中,父親得病是»臌脹»無疑。臌脹病名,中醫專有,多因情志郁結,飲酒過多,或感染虫毒以及黃疸積聚而發病,現代醫學肝硬化、腹腔內腫瘤、結核性腹膜炎等形成的水鐘,均屬於»臌脹»范圍。
那種神奇的»敗鼓皮丸»服用了一百余天,“有什麼用呢?依然打不破水腫,父親終於躺在床上喘氣了。”
魯迅筆下除反復寫了父親的水腫外,氣喘也多次提及:»父親的喘氣頗長久,連我也聽得很吃力,然而誰也不能幫助他»﹔又在另一篇題叫《自言自語》的文中說:»我的父親躺在床上,喘著氣,臉上很瘦很黃,我有點怕看他了»。兒子因父親的病而恐懼,又無可奈何。這種氣喘,概為大量腹水,使膈肌抬高致呼吸困難所致,»喘氣頗長久»,是由於長期利水低鉀而致的代謝性鹼中毒的呼吸淺慢,屬於中醫的呼多吸少,腎不納氣。父親氣虛至重,連說話也覺不支,試看魯迅對父親的描述:»什麼呢?……不要嚷……不……他低低地說,又較急地喘著氣,好一會,這才復了原狀,平靜下去了。»由於二、三年的病苦纏繞,父親很想平靜一下子的,但卻總顯得煩躁易怒,合乎肝病易怒之特點。
末了,何廉臣先生治療,»仍舊泰然地開了一和方,但已經置敗鼓皮丸不用,藥引也不很神奇了,所以隻消半天藥就煎好,灌下去,卻從口角上回了出來。»這說明父親的腹水病已極其頑固深重,肝病導致的脾胃失職,已不能受納水谷,后天不養,若非緊急»實脾»無以保全。
綜上病因病史、臨床表現和治療預后情況,我們可以初步診斷魯迅的父親所患為(酒精性)肝硬化腹水——臌脹。
死因:病重不避酒,神仙也難醫
鼓脹病本是難治之症,即“風、癆、鼓、膈”為內科四大証﹔鼓脹一症,索來棘手,有諺云“神仙難醫鼓脹病”就是這個意思。二是即便在今天的醫療下,也將最後成為成為不治之症而病故。魯迅由於對父親的死“其中大半是因為他們耽誤了我的父親的病的緣故罷,但怕也怕也很抉帶些切膚之痛的自己的私怨” (《墳·從胡須說到牙齒》)。
病重不避酒,神仙也難醫。年少無知,卻怪醫生。不反省其父酗酒傷肝,反而怪怨中醫耽誤,請問即便在今天對已經肝硬化的病人,如何治療才叫不耽誤。
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中醫思維十平台無關,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版權說明
- 本文摘自《紀錄中醫、徐文兵博客》,由《中醫思維》編輯整理。
-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
魯迅晚年還在研究中醫咧!所以拿魯迅來打中醫其實是自打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