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陽非彼陽與此心非彼心

“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是朱丹溪提出的重要論點。他認為陰精難成易虧,故陰常不足;相火之易於妄動,故陽常有餘。

張介賓批評“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說,在其《大寶論》中,提出了“陽非有餘”的觀點,重點論述了真陽的重要:“天之大寶只此一丸紅日;人之大寶只此一息真陽。”“難得而易失者唯此陽氣,既失而難復者亦唯此陽氣”,所以陽非有餘,只能“日慮其虧”。

這就是後世認為的“滋陰派”與“溫補派”之爭。其實,這裡最大的誤會就是一個“陽”字,丹溪所言之陽,是指相點於不足之陰的虛陽,是指人體的功能處於亢奮的一種病理狀態,它能耗損陰精、損傷元氣,故宜滋陰降火;景岳所言之陽是人體之元陽、真陽,是生理之陽,故凡人之所以通體能溫,所以有活力及五官、五臟之所有正常的功能活動,都是陽氣的作用。相反,當人一死,便身冷如水,知覺盡失,形存而氣去,這種“陽脫在前面陰留在後的情況,正常是陽非有餘的緣故。”故說“生化之權,皆由陽氣”,重申陽氣之重要。

從邏輯學上來講,這就是偷換概念,同一個陽字,丹溪講的是生理之陽,景岳說的是病理之陽,此陽非彼陽,還有何可爭。

其實,緣於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中醫古籍的字詞可有諸多含義,同一個字用在不同的地方就可能有不同的解釋,弄清其本意及延伸將有益於對人體的認識和療效的提高。譬如心臟神之神字,含義意有三:①指人體生命活動的總稱;②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③五臟之神:神、魂、魄、意、志。可見,一個神字,意代表了大中小三個不同的概念與無數可見或不可見的生命現象。

這就是聯想到了上學時同學們關於佛教是唯心論還是唯物論之爭。《華嚴經》偈曰:“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於是就是有人說,佛教是唯心的。

哲學上區別唯物與唯心是以物質與精神誰是第一性的來判別,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即是唯物主義,認為精神是第一性的即是唯心主義。佛教唯識學認為人有八識:眼、耳、鼻、舌、身六識和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意為第六識,就是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這裡可以看做和中醫心臟神之神的第二層含義相同。

哲學上學講的唯心之心是指佛教上的第六識,離第八識之心相去甚遠,此心非彼心,可見又是一個偷換概念的無謂爭論。所以孫中山先生說:“佛學是哲學之母,研究佛學可補科學之偏。”

版權說明

  • 本文摘自《針灸摸象》,作者/王文德。
  •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

1 comentario en “此陽非彼陽與此心非彼心

Deja una respuesta

Introduce tus datos o haz clic en un icono para iniciar sesión:

Logo de WordPress.com

Estás comentando usando tu cuenta de WordPress.com. Salir /  Cambiar )

Imagen de Twitter

Estás comentando usando tu cuenta de Twitter. Salir /  Cambiar )

Foto de Facebook

Estás comentando usando tu cuenta de Facebook. Salir /  Cambiar )

Conectando a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