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名醫醫案是祖國醫學寶庫中的一塊光彩奪目的瑰寶,對中醫臨床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可謂後學進步之階梯。但是,醫案中的經驗並非都是可靠的,當我們按圖索驥、依葫蘆畫瓢照搬某些驗方進行實際臨證時,卻往往沒有預期的效果,其中的原因除了時代、地域、環境、體質乃至藥物質量等各方面差異外,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即醫案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偽經驗”。造成“偽經驗”的原因可能有諸如以下數種。
心理作用。
心理因素可通過神經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而影響疾病的發生、發展與變化。因此,良好的心理狀態有助於疾病痊愈。現代研究表明,心理療效少則30%,多則可達70%左右。
據報道,在冠心病的治療中,心理治療可使患者主觀症狀改善達76%以上,在名醫的診療活動中,有意無意的心理效應產生了重要的作用。其一,病人的崇名心理可產生安定感;其二,名醫大多年長,又易使病人產生信賴感;其三,名醫大多態度謙和,善於把握分寸開導患者,使患者解除思想負擔,情緒達到穩定、舒暢;其四,名醫往往自信,診病處方十分果斷,口氣也很肯定,自然幫助病人建立了戰勝病魔的信心。這些良好的心理狀態,無疑對疾病的痊愈起了很大的作用,藥物的作用倒顯得次要了。
無藥而愈。
不是每一種疾病都需要藥物治療,臨床上有不少的疾病是可以“無藥而愈”的,包括:一,自限性疾病,如感冒、大葉性肺炎、蕁麻疹等。二自發緩解性疾病,如風濕病、高血壓病、中風後遺症、紅斑狼瘡等。三季節性疾病,如支氣管哮喘、痢疾、流感等。另外還有環境因素引起的疾病,如花粉過敏等。
以上這些疾病,經過時間或季節的推移,即使不服藥,症狀也會自行緩解或消失。這時候,如果某醫師恰好遇上這樣的病人,不管他的藥物是否中的,時間將幫助他取得滿意的觀察效果,於是,並非有意的“貪天之功”便由此產生了。我們翻閱名醫醫案驗案時,常常能見到這樣的記載:“前醫屢治不效,延余診治……一劑知,二劑已。”這並不肯定說明他的處方如此神效,而很有可能完全是時間幫助他達到了“妙手回春”的目的。
安慰劑效應。
對於某些神經功能紊亂導致的疾病,如習慣性便秘、歇斯底裡症等,安慰劑往往也有效果。這個時候療效取得與使用何種藥物是毫無關系的。
報喜不報憂。
失敗乃成功之母,總結臨床失敗的教訓,對提高臨床療效大有裨益。由於歷史原因與社會偏見,歷代名醫總結失誤經驗者甚少,名醫醫案所載,處處是妙手回春,神醫聖手,誰也不會承認自己是誤人的庸醫。正如裘沛然教授所言:“在歷代盈車塞居的醫學著作中,也曾閱讀過不少醫籍,包括許多名家醫案,大多是妙手回春的記錄……我總覺得做醫生是不可能十全的,也很想閱讀一本專記失敗教訓的醫案,然而在杏林春滿的醫學文獻綜中卻還沒有找到過。”(《中醫雜志》1985年11期4頁)有效則記錄,無效則棄去,如此總結處方療效,同樣不可全信。
秘而不傳。
歷代行醫者把醫療經驗、驗方秘方視為立身之本,往往愛之如命、護之如身,秘而不傳,形成一種十分保守的風氣,唐代孫思邈說的“江南諸師秘仲景方而不傳”只不過是大家共有的“仲景方”,如果是祖傳下來的秘方,那就視為傳家寶一般,絕不會輕易傳授外人,如果這些名醫把他們的醫案整理留給後人,其可信程度可想而知。這些醫案中的方藥,常常是貓教老虎——留了一手,而且是至關重要的一手,或“秘”一味要藥,或“秘”特殊劑量,或不交代用法。這一手一留,等於一個人去了腦袋,空有麻木的軀殼。也有些自作聰明者則有意摻雜些無用的藥味,迷惑讀者,這些醫案中的“驗方”、“秘方”,還能有多大用處?
名醫經驗固然是值得珍視的,但糟粕與精華同在,我們在捧讀名醫醫案時,一定要擦亮眼睛,多思考、多分析,結合臨證,識別“偽經驗”,去粗取精,這樣才能以“案”為梯,不斷提高臨床水平,救死扶傷,造福人類。古人云:盡信書不如無書,善讀書者,常需誌此。
版權說明
- 本文摘自《中醫書友會微信平台》,作者/劉志龍。
-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