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哲學系樓宇烈教授
1、儒家養正氣,道家修真氣,佛家化怨氣
我曾經給他們講氣功,就講到這個問題,我說養什麼氣啊?養你感覺得到的氣,還是你感覺不到的氣?其實最根本的還是感覺不到的氣。
儒家啊,就要益正氣,益固正氣。我就推薦他們看文天祥的《正氣歌》,它前邊有個序,就講到他被元兵俘虜了以后,關在一個很破舊的房子裡面,冬冷夏熱﹔夏天一股熱氣,冬天一股寒氣,一邊是廁所臭氣熏天,一邊是廚房各種水蒸熱氣,還有房子裡面這個氣、那個氣,一共說了八個氣。但是他關了三年,沒有生病,為什麼?正氣把這些邪氣都給抵御住了。所以我說儒家就是練正氣,一身正氣,百邪不侵。
道家練什麼呢?練真氣,或者元氣,要保住我們的元氣,不要讓元氣散失掉了,浪費掉了,胡亂給用掉了,也就是我們說的先天之氣,真元之氣,是吧,這個氣又是看不見、摸不到的。
佛家是幹什麼?佛家是要祛怨氣。因為人最大的問題是怨氣沖天,一個社會出了問題也是怨氣沖天,到處都是怨氣,這個社會就糟糕了,一個人也是。
我說你幹嘛怨氣沖天啊?你老怨這個、怨那個,怨天尤人,我說人家並不一定感受到啊!人家照樣吃啊、喝啊、睡覺啊!你呢?氣得睡也睡不著、吃也吃不下,何必呢?所以佛家就要訓練貪嗔痴嘛,其中關鍵的一個“嗔”,嗔就是怨恨啊,所以要化怨氣。
我說練氣功就是要練這三個氣。
不要太過執著於有形之氣,我們養的是無形之氣、無氣之氣,就是順其自然的,通暢就行了。
宋代開始,甚至更早,很多人都在反思啊,道家的養生最初就是“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生”啊,歐陽修的話。慢慢地,就要學煉丹啊、服石啊,煉外丹、練內丹、服藥……越來越往下。所以順其自然,最好。
2、想吃什麼就吃什麼,不要過就好
有一個老先生,說你們別太執著於這個,你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就是不要過就好了。唯一的就是不要過,什麼東西都不要過。現在為什麼會出現那麼多問題呢?一個是過飽的問題,吃得太多﹔再一個問題呢,就是異地的、反季節的東西太多。
我說現在怎麼辦啊?住在北京,吃的是日本大米,喝的是澳洲的牛奶、德國的奶粉,北方的人一天到晚想吃廣東的龍蝦……
最健康的飲食就是吃當地的、當季、當時令的食物。我說我們連這個都忘記了,亂忽悠。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水土不服是人的重要發病原因啊,這是最普通的道理啊。現在人都忘了,認為專門吃這個就好,專門吃那個就好了,這個有營養,那個含什麼礦物質,好像身體就好了……
你不是那個地方的人,不是長期在那個地方住,一個人搬遷一個地方,少則兩三年,多則十來年才能適應啊。所以你長期在這,吃這個地方的食物長大,這個地方氣候、風土人情等等,都在對你的身體產生潛移默化的,這個地方產的東西,就變成你身體的一部分。
有些美味嘗嘗味,是可以的,有些東西偶爾來調整調整身體中的陰陽失調,也是可以的,但你生在這個地方,常年或大量去吃另外一個地方的東西,身體就需要適應,就會發生一些反應。
當然人還是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只是不要忘記身體需要過程。比如南方人到北方來生活,還非得全部保持南方的生活習慣,本來好的事情,也可能變成不好的事情,學著尋找北方氣候特點、生活習俗,讓身體慢慢磨合、過渡。
現在中醫界也提出來要培養全科醫生,這個我覺得很好,我還想補充一點——培養地方特色的中醫。因為病是地方病,那麼這些醫生土生土長,比較了解這整個地域的自然環境、生活習慣等等,要培養這樣一些中醫啊,是不是。
3、中醫丟失了主體意識,就變成附庸了
我經常碰到這樣的問題,我講的道理,大家聽了以後,唉,有道理,可一到他自己有病了,第一個選擇是上醫院,給我檢查……沒有病也得去檢查。
還是缺乏一個信心。
這裡面最根本的是一個理念的問題。就是我胃裡面發生問題,是不是治胃就行了?我可能應該治我的肝,肝氣不通,所以才引起胃的消化不良﹔他不那麼認為,西醫可以馬上就給我治胃的病,他是這麼思考問題的﹔另外一個,我要求醫,就是要你給我保證:病一定能夠給我治好,生命一定能夠給我保住,你出了問題,就是你的醫術不高明……不能這樣來想問題的,是不是?所以大家對中醫的認同性很差。
包括現在講養生也是,希望你給我講講哪些情況讓我的身體健康,哪些情況讓我的身體不好,老是停留在這個層面。
細胞這個概念,細菌這個概念,都是近代以來才有的,中國古代哪有細菌、細胞這些概念啊,是吧?理念上面就不同。
所以我說,並不是不要吸取西方的東西,但是一定要以我們為主體。
佛家就是最好的例子,佛家思維方式裡面,有很多接近於西方的思維方式,它的論證的方法、它的邏輯很發達。但是到了中國以后,中國人就能夠把它以中國文化為主體去吸收、變化,然后融入中國文化當中。所以西醫學如果能夠作為中醫學主體基礎之上的一個補充,那是非常好的。
問題是我們丟失了主體,結果就變成了別人的,變成西醫學的附庸了。
規劃再好,如果沒有中醫文化的主體意識,那是沒有用的,只是熱鬧而已。所以應該是在以中醫為主體的情況下,再來談我們的發展規劃。
4 、繼承得越好,創造的就越好
以主體性去吸納各個文化。以前我曾經講過,繼承得越好,創造的也就越好。
繼承是創造的前提,如果只有創造,那就曇花一現了,沒有生命力,沒有根的。
我們一天到晚說創新,這個創新就在繼承的基礎之上,甚至可以說只要繼承得好,他不想創新都是不可能的!因為時代在變化以后,總會有一些變動的。
就拿中國文化來講,你既要守常,又要明變、你如果掌握了這個思維方式,知常、守常,又明變了,你就知道我們一定要堅持我們的傳統,同時又要看到時代的變化,所以他必須要有變動。
變動是各種各樣的、具體可操作層面的變動,而核心的根本精神應該是一貫的,長久的核心價值觀念,核心的思維方式。“變”,就是具體的應對。
我們古代行禮是跪拜禮,后來行拱手禮,我們現在可以行鞠躬禮,在軍隊裡面可以做舉手禮,這個都沒有關系,但是這個精神,為什麼要有這些禮節?這個精神是一貫的,表示對對方的尊敬,而且是必須的。
你不能說我心裡邊尊敬你就行了,幹嘛在形式上見了你還要鞠個躬啊,是不是?所以在這個方面,我們沒有這個意識。
我常常講,改革開放以后,大學裡面招了很多留學生,特別是日本的、韓國的,一下子就有明顯的對比啊,日本和韓國的留學生,看到老師過來了,遠遠就站那了,等你走近一點,他就跟你鞠躬問好了。我們中國的學生哪有這個?沒有啊!你走過來、就走過來嘛,我照樣還走,不會停的。這就是個意識問題。
我們當然不是在求這樣一個形式,但是要思考這樣的形式裡面所包含的意義是什麼,是吧?
孟子的弟子萬章說,哎呀,老師啊,我對人總是很尊重的,老見人就行禮啊,可是我總感覺不到人家對我這樣一種表示有所反應。
孟子說:你問誰啊?你問你自己啊!你對他的尊敬是出自內心的,還是只是一個表面形式的東西?如果只是表面形式,當然人家感受不到啦,如果你出自真心的,人家就會感受得到的,就一定會跟你還禮的。
道理講得很清楚嘛,所以我們要繼承的是這個。
形式的東西可以不斷地變化的,也可以補充的。
5 、養生,為的是延長還是質量?
現在呢,當然也還有一個很基礎的問題。
最近也有人問我,說你中醫確實不錯,有很多好的東西,但是為什麼過去啊,人的壽命那麼短,現在人的壽命延長了?不是就靠的西醫嘛。有這種聲音,這個聲音還很強烈,而且也很現實。
我還沒有回答,因為這個問題很復雜的,不是三言兩語能講清楚,它跟整個歷史、社會都有關系的,社會是動蕩,人很難長壽的,對不對?另外呢,還有生活條件的因素,生活條件不是說唯一決定的因素,但它是很重要的、產生很大影響的因素,衣食住行各個方面。另外呢,就是我們現在的延長,怎麼來認識,我們地球能夠承受多少?
最近西方很多思想家都在研究,地球究竟最后能夠容納多少人口?大概是一百億左右,就到頭了。一百億不得了啊,地球的資源能夠供這一百億人耗費多長時間呢,是吧?
不要認為好像“人定可以勝天”“我可以把一切都挽救過來”。很多自然生態的淘汰,是有它的道理在裡面的,就是維持地球整體的平衡。大自然是會不斷自我調整的,很多自然災害也不要去太恐慌,那是大自然自我調整的一個過程。
人要吃喝拉撒睡,要浪費多少的資源?再加上人不自我克制,任欲望膨脹,歷史上的戰亂和災難好多都是這個原因。
不是有人說過嗎,全球各國的人,如果都過上像美國人那樣的生活,那地球維持不了幾十年。
再有一個,生命即使延長了,它的質量如何?
版權說明
- 本文摘自《田原對話原創國醫微信平台》。
-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