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靜山獨特取穴原則大揭秘:一點二穴三線四面

一點二穴三線四面的取穴法

“一點”就是每次只選用一個穴,只用一針,扎一下而達到治療目的,又叫“一針療法”

十四經只有任脈、督脈是單行穴。其他十二經中每一個穴都是左右對稱。每穴都是兩個,但只用一側的也叫“一點”。經外奇穴的四縫、八邪、八風都是八個點,十宣穴是十個點,十二井穴是十二個點。這都不在“一點”的範疇。若是只選用四縫、八邪、十宣、十二井裡的一個部位,仍然可以叫做“一點”。

“二穴”,則是每次選用左右同名兩個穴,或不同名的兩個穴。兩穴互相配合,可以加強治療效果,提高針灸療效。

“三線”,是一次選用幾個穴位,把選出的穴用虛線連接起來,成為直線、斜線、橫線、周圍線四種形式。其中含有辨證施治的巧妙作用。

“四面”治療時取穴多少是根據病情而決定的。把選出的穴距離之間,能夠用虛線連成各種形狀的一塊面積,從而起到集中攻下主要病位的作用。下面分開介紹。

一點

(一)督脈穴

1.長強:可增加全身強壯。用“知熱灸”⑴於痔疣根部周圍灸之,功效甚佳。對痔痛、脫肛、出血,取側臥,兩膝向前彎曲,使臀部後聳,以針向脊椎方向刺入2~3寸深,深淺根據病人身體肥瘦高矮來決定,一般深刺效果較好。如便血,第一次針後血量可能增加,以後則逐漸減少。青年腎虛遺精,婦女帶下不止,小兒夜尿證及老年人常有矢氣或二便失禁等證,針長強一穴往往收到較好的效果。

注:⑴知熱灸:以極小艾炷如麥粒,放患處,病人說熱,隨即壓滅,再加一炷。炷數多少,因病而異。雖屬直接灸而不化膿,無瘢痕。

2.命門:前與臍相對,有維持人體生存的作用,故名“命門”。對男女精力減退,子宮出血、赤白帶下均有效。又治痔漏、腸風、咯血、衄血等。也是治腰疼的名穴,腰痛用繆刺法⑵以命門作為找穴的標志。

注:⑵腰痛繆刺:先找命門,畫一記號。再遍壓腰部,找最痛之點畫一記號。由命門以尺量最痛點與命門或上或下或左或右的橫直距離,讓病人仰臥,以臍作為命門,量出最痛點的相對處,針入有直達病所感覺。再讓病人俯臥,壓其痛點消失,腰痛即愈。無痛點者,不適用此法。

3.神道:對頭痛、健忘、心悸(脈結代)、臟躁、小兒抽風等證均有效。

4.身柱:對癔病、小兒疳疾、癲癇有效。為兒童保健穴⑶,可預防傳染病,尤其是預防流感效果良好⑷。

注:

⑶兒童常灸身柱,可強身防病。

⑷預防流感等傳染病,針身柱得氣,留針20分鐘,行補法3次。每天針1次,連續3天,頗效。

5.大椎:是治勞瘵發熱較快的穴,對嘔吐、鼻衄有特效。尤其是治瘧疾的名穴。有激發周身陽經經氣、振奮精神、強壯等功效。

6.百會:是周身諸陽經的總穴。陽虛可補。凡痔瘡、脫肛⑸、心悸(脈結代)灸百會有效。

注:⑸治嚴重的脫肛,可制一無底小凳,病人坐在凳上。艾條灸百會,可見脫出的肛門逐漸縮入。

(二)任脈穴

1.關元:可用該穴檢查病人的元氣盛衰。方法:病人仰臥、屈足。醫生握拳,按壓關元穴,有活動的氣體,並有彈力者為元氣盛。反之,以拳按壓,毫無反應者,為元氣已虛。

灸關元可補元氣,遇元氣虛衰冬季畏寒的病人,施灸多次,不但畏寒症狀消失,且可延續到明年冬季,自覺身強體壯。對小腹常有虛冷感覺的小便白濁、淋漓、遺精等有顯效。

2.神闕:穴在臍中,通常不能針刺,但可用間接灸,治內臟下垂、脫肛、陰挺等證。尤其是搶救中風脫證,往往能使病人脫離險境。

3.中脘:是胃的募穴,對一切胃病,中脘一針,均可取得不同程度的效果。胃中因有蛔蟲而發生劇烈的疼痛,取中脘穴深刺久留,蛔蟲即從口中爬出,也是臨床屢次遇到的。

(三)十二經穴

1.翳風:凡屬於齒根膜炎的牙疼,不論上牙下牙,針患側翳風,可以針入痛止,屢用屢效。

2.條口:肩關節疼痛,不能上舉,在患側條口針刺可以使痛減而舉臂。

二穴

同時選用二穴,即扎兩針以取效。

(一)四總穴:此四穴為針灸醫生臨床常用的腧穴,屬於“二穴”針刺之法,故不多作敘述。

(二)八會穴:八會穴的膻中、中脘二穴屬於“一點”。其它六穴,往往兩側全用,如用一側時亦屬於“一點”之法。

(三)馬丹陽十二針。

(四)原絡配穴法。

(五)俞募配穴法。

(六)靈龜八法。

(七)《標幽賦》:“肩井曲池,甄權刺臂痛而復射。”

(八)《席弘賦》:“但患傷寒兩耳聾,金門聽會疾如風。”

三線

所取穴位在三個以上,縱橫斜圍,都可以連成一條線。

(一)直線:直線多屬同經:1.肺經疾患:中府、俠白、經渠。2.心經疾患:少府、神門、通裡。

(二)橫線(縱線):橫線由多數經穴配合而組成:1.心經疾患:神道、心俞、神堂。2.腎經疾患:命門、腎俞、志室。

(三)斜線:1.前頭部:上星、頭臨泣、目窗。2.胸部:膻中、雲門。3.腹部:①左期門、滑肉門。②右大巨、居髎。

(四)周圍線:1.腕關節:手六原穴。2.肘關節,手六合穴。3.踝關節:足六原穴。4.膝關節,足六合穴。當然這幾個周圍線是要有曲折的可以叫“周圍曲線”。5.腰腹周圍:①帶脈繞身一周。②神闕、肓俞、天樞、章門、志室、腎俞、命門。

四面

(一)四神聰,成方形。

(二)前頂、通天,成三角形。

(三)大椎、大杼,成小三角形。

(四)身柱、神道、心俞,成長三角形。

(五)兩脾俞,兩腎俞,成扁方形。

(六)兩肝俞、兩腎俞,成長方形。

(七)長強、會陽,成小倒三角形。

(八)陽關、志室,成大倒三角形。

.
再談“三線四面取穴法”

筆者在《中國針灸》發表“一點二穴三線四面取穴法”(見1984年2期)以後,接到不少讀者來信。認為“一點、二穴”敘述較詳細,而“三線、四面”過於簡略。因此本文擬側重談談“三線、四面取穴法”。

三線取穴法:所謂“三線”,是一次選用兩個以上的穴位,都在一條線上。可分為直線、橫線、斜線三種方法。

(一)直線:十四經都可以運用這種直線取穴法。以肺經為例:中府、雲門、天府,治胸痛,是一條直線;尺澤、孔最治衄血,是一條直線;經渠、太淵治高血壓和無脈症,也是一條直線。又如任脈:上脘、中脘、下脘,治胃病,是一條直線;氣海、關元、中極,治元氣虛、遺精或婦女月經不調,也是一條直線。

(二)橫線:例如,督脈的神道、膀胱經的心俞、神堂,治神志病,這是一條橫線;督脈的命門、膀胱經的腎俞、志室,5穴並用,或命門、腎俞3穴並用,或腎俞、志室4穴並用,或命門加一側腎俞、志室3穴並用,都叫做橫線取穴。又如,肘關節6個合穴同時並用,治頑固的網球肘;膝關節6個合穴同時並用,治膝關節炎;這也是橫線的另一種形式。任脈的中極加經外奇穴子宮,治痛經,是一種橫線。再加維胞治子宮脫垂,又是一條橫線。右脅肝區痛,肝經的期門,加胃經的不容,也是一種橫線。

(三)斜線:胃經的伏兔和脾經的血海,是一條斜線;足三裡和豐隆,也是一條斜線。三焦經的消濼和大腸經的肘髎,是一條斜線,治上臂痛有效。大腸經的偏歷、三焦經的外關、小腸經的養老,也是一條斜線,治腕痛,等等。

四面取穴法:有的病需要較近取穴多些,如果用虛線連接起來可以形成各種形狀的面積。例如:

(一)小正方形:膀胱經第一行風門、肺俞,第二行附分、魄戶成為小正方形,治肩胛內疼痛。

(二)大正方形:雙魄戶加雙神堂,呈大正方形,治肺心病,或易悲而睡眠不安。

(三)長方形:雙肝俞加雙腎俞,呈長方形,治腰背痛。

(四)小三角形:大椎加雙側大抒,呈小三角形,可增加強壯。

(五)大三角形:陶道加雙膏肓,則呈大三角形,治肺結核,氣管炎亦效。

(六)倒三角形:雙志室加督脈陽關,呈倒三角形,治腰痛遺精。

(七)等腰三角形:三焦經的清冷淵,大腸經的曲池,小腸經的小海,呈等腰三角形,治網球肘。

總之,只要熟悉周身經穴和通用的經外奇穴,並掌握其主治功能,就可把一次所用的穴聯系起來,形成各種連線,或從虛線構成各不同的面積。既可收到治療的顯效,又組成穴位相連的合理性配伍,似可作為針灸臨床醫生的參考。

版權說明

  • 本文摘自《中國針灸》1984年第2期,第二篇摘自《中國針灸》1985年第1期,由中醫書友會微信平台整理編校發表。
  •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

 

Deja una respuesta

Introduce tus datos o haz clic en un icono para iniciar sesión:

Logo de WordPress.com

Estás comentando usando tu cuenta de WordPress.com. Salir /  Cambiar )

Imagen de Twitter

Estás comentando usando tu cuenta de Twitter. Salir /  Cambiar )

Foto de Facebook

Estás comentando usando tu cuenta de Facebook. Salir /  Cambiar )

Conectando a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