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肝法在針灸臨床上的應用

清代李冠仙在《知醫必辨.論肝氣》中說:“人之五臟,惟肝乃動而難靜,其他臟有病不過自病,亦或延及別臟,乃病久而生克失制所致,惟肝一病即延及他臟。”肝一動,即乘脾土,作痛作脹,甚則作瀉。或上犯胃土,氣逆嘔吐,兩脇痛脹。因肝之經脈布兩脇,而胃之大絡亦在兩脇。其或上而衝心,致心跳不安。或上而侮肺,肺屬金,原以制肝木,而肝氣太旺,不受金制,反來侮金,致肺之清肅不利,氣喘不已。又或化火生風,昡暈非常。或上及巔頂,疼痛難忍。或血不榮肝,筋失所養,四肢抽搐,周身抽掣。或疏泄太過致腎不閉藏,而二便不調。所以李冠仙說:“五臟之病,肝病居多,而婦人尤甚。”《醫碥》也說:“百病皆生于郁。而木郁是五郁之首,氣郁乃六郁之始,肝郁為諸郁之主。”因此,《讀醫隨筆》謂“醫者善于調肝,乃善治百病。”針灸治病亦如此,善于調肝,臟腑、經絡、肢體形身、九竅等疾病才能應針取效。

  • 調肝與針灸治病

《石室秘錄》指出:“諸痛者皆屬于肝。”又說:“論此症(痛證)滿身上、下、中央俱病矣,當先治肝為主,肝氣一舒則諸症自愈。”蔣寶素的《問醫醫案》指出:“肝病善痛。”黃云台的《黃氏紀效新書》也說:“肝氣入絡則痛。”人身諸痛如頭痛、腰痛、頸痛、脇痛、胃痛、腹痛、心痛、膝痛、肩痛等,無不與肝氣失疏、氣滯血瘀有關,故針灸調肝可治諸痛。

(一)頭痛

《證治准繩》指出:“怒氣傷肝及肝氣不順,上衝於腦,令人頭痛。”《醫徹》云:“頭風之疾,乃本肝經而作。”《臨證指南醫案.頭痛》認為,“頭為諸陽之會,與厥陰肝脈會於巔,諸陰寒邪不能上逆為陽氣窒塞,濁邪得以上據,厥陰風火,乃能逆上作痛。”因肝主升之氣,其氣由於情志影響而被遏時,往往出現頭痛和情志方面的疾病。誠如《靈樞.厥病》所云:“厥頭痛,頭脈痛,心悲善泣,視頭動脈反盛者,刺盡去血,後調足厥陰。”所以,針灸疏調肝氣,行氣活血,則頭自愈。

(二)腰痛

腰痛多責於寒濕、濕熱、腎虛、血瘀等,然肝氣不舒、氣滯所致腰痛者有之。《脈因證治》指出:“蓋失志作腎,郁怒作肝,懮思作脾,皆致腰痛。”《景岳全書.腰痛》說:“腰痛,郁怒而痛者,氣之滯也。”《醫學集成》又指出:“腰痛一證,無不歸本於肝腎。”以上均說明肝郁氣滯亦能引起腰痛。所以,《靈樞.雜痛》說:“腰痛,……痛上熱,取足厥陰。”《 靈樞.經脈》又說:“肝足厥陰之脈,是動則痛腰痛不可俯仰。”《素問.刺腰痛篇》云:“厥陰之脈令人腰痛,腰中如張弓弩弦,刺厥陰之脈。”因此,臨床上針刺肝經有關穴位,以疏調肝氣,暢通氣機,則腰痛必除。

(三)胃脘痛

《冷廬醫話》云:“百病皆生於郁。”胃脘痛亦有因懮思惱怒,情緒不暢,肝郁氣滯,不得疏泄,橫逆犯胃,氣血壅滯而不行,不通而痛。葉天士亦云:“肝氣不疏,脘痛嘔惡。”《素問.至真要大論》指出:“厥陰之勝,胃脘當心而痛。”所以,《友漁齋醫話》有“胃痛,因其治亦專責於肝。”臨床上我們常用疏肝理氣的四關穴配以和胃健脾的中脘治療肝胃不和引起的胃脘痛,效果益彰。

(四)脇痛

肝脈布於兩脇,肝為將軍之官,其性動而主疏泄。若情志抑郁,或暴怒傷肝,皆能使肝失調達,疏泄不利,氣血阻痹而致脇痛。《靈樞.五邪》云:“邪在肝,則兩脇中痛。”。《金匱要略》亦云:“肝郁脇痛者,悲衰惱怒,郁傷肝氣。”《古今醫鍳》又言:“肝氣有余,兩脇作痛。”凡此皆足以說明脇痛與肝氣郁結系密切。臨床以太衝、期門疏肝郁,肝俞瀉有余之氣,行間瀉肝火,配以膽經陽陵泉治療,常應針取效。

(五)肩臂痛

肩臂痛與手六經、足少陽經有關。《中藏經》云:“肝中寒,則兩臂痛不能舉。”對肩臂痛的針刺治療,《席弦賦》寫道:“手連肩背痛難忍,合谷針時要太衝。”《雜痛穴法歌》亦言:“手指連肩相引痛,合谷、太衝能救苦。”這些都是調肝治肩臂痛的例證。

(六)下頜關節功能紊亂

下頜關節功能紊亂與胃經、手足少陽經、手太陽經、手陽明經的經氣逆亂有關。但若肝氣失疏波及以上諸經,亦可引起下頜關節功能紊亂而產生張口時下頜關節疼痛,故針灸調肝亦可治療本病。

(七)心痛

心痛病位在心,但發病與肝密切相關。由於懮思惱怒,心肝之氣郁滯,血脈運行不暢,而致心痛。《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指出:“心痛,皆臟氣不平,喜怒懮郁所致。”《靈樞.雜病》云:“心痛,引小腹滿,上下無常處,便溲難,刺足厥陰。”《靈樞.厥病》又說:“厥心痛,色蒼蒼如死狀,終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之行間、太衝。”《石室秘錄》亦提出:“人病心痛,不治心而治肝。”這是因為針灸調肝能治心痛。

(八)其他痛症

《石室秘錄》寫道:“手足痛,人以脾經之熱,不知非脾,乃肝木之郁結。散其郁氣,則手足之痛自去。”另外,胸痛、頸痛、腹痛、風濕痹痛,針灸調肝而痛隨之減。

  • 針灸調肝止喘效奇

哮喘一證,論歷代醫學多責肺臟為主,與脾、腎相關,誠如陳無擇《三因極一病證方證.喘脈證治》所言:“五臟皆有上氣喘咳,但肺為五臟華蓋,百脈取氣於肺,喘既動氣,故以肺為主。”故《針灸資生經》有“因與人治哮喘,只繆(刺)肺俞、不繆(刺)他穴”之說,然肝脈“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倘若肝失舒暢,肺氣為其所郁,氣上而不下,則發為喘逆。正如《醫學入門》所說:驚懮氣郁,惕惕悶悶,引息鼻張氣喘,呼吸急促而無痰聲。”《雞峰普濟方.方十七》又說:“氣不行則留於肝,肝氣乘肺而喘出於肝。”即是肝氣乘肺引起的哮喘,臨床上以調肝法治哮喘療效稱奇。

  • 針灸平肝定眩暈效驗

肝為風木之臟,體陰而用陽,其性剛勁,主動主升。若因懮郁、惱怒太過,肝失條達,肝氣郁結,氣郁化火作陰,肝陰耗傷,風陽易動上擾頭目,發為眩暈。《內經》云:“諸風掉眩,皆屬於肝。”《重訂嚴氏濟生方.眩暈門》又言:“肝風上攻,必致眩暈。”《臨證指南醫案》指出:“所患眩暈者,非外來之邪,乃肝膽之風陽上冒耳。”所以針灸平肝息風可定眩暈。

  • 調肝治中風效佳

《素問.生氣通天論》指出:“陽氣者,大怒則形氣,而血菀上,使人薄厥。”這是因大怒作肝等情志刺激而迫使氣血逆亂,甚者昏厥不省人事。若傷及諸筋,使筋弛縱不收,而不能隨意運動,發為半身不遂。《中風斠銓》說:“五臟之性肝為暴,肝木橫逆而風自生。”因此,《醫學衷中參西錄》指出:“腦充血諸證,西人所謂腦氣筋病者,皆與肝氣有涉。”中風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與肝風有關,故針灸足厥陰肝經俞穴為主平肝息風、通絡亦能達到糾偏作用。

  • 調肝治顫證

顫證乃由肝陽偏亢、陽盛化風、筋脈失養所致。《醫學綱門》說:“內經云,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掉即顫振之謂也。”所以,清代楊西山在《弄丸心法》中論及治療本病時指出:“治法必須舒肝和氣,安魂定魄,納氣歸元海,而病自愈。”臨床上以四關穴、肝俞為主治療。

  • 針灸調肝醫婦科病

蔣寶素在《問齋醫案》中說:“女子肝無不郁。”《馥塘醫話補編》指出:“因女子以肝為先天,陰性凝結,易於怫郁,郁而氣滯,血亦滯也。”肝主藏血,主疏泄,喜條達,若肝郁氣滯則血為氣并,或月經不調,氣滯血滯不通則經來腹痛,滯久則閉經,月事不行;若肝郁化火,熱傷衝任,則出現月經先期、月經過多、崩漏等;若肝氣犯胃,胃失和降,則致妊娠惡阻。所以,針灸調肝則氣暢月經調,氣行則腹痛隨利而減,氣通則經行。“《聖濟總錄》說:“月事不利,或下赤白陰寒,行間主之。”《針灸甲乙經》也說:“血閉無子,不嗜食,曲泉主之。”《醫學鋼目》指出:“產後噫呃服藥無效,灸期門必愈。”《醫學准繩》:“產後咳逆,灸期門極效。”這是針灸調肝治婦科病的例子。

  • 從肝論治男科疾病

足厥陰肝經“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其經別者“循脛上睪,結於莖。”其經筋“上循陰股,結於陰器。”所以,肝經與前陰部直接聯系,從肝調治可醫男科疾病。《靈樞.經脈》指出:“足厥陰之別,名日蠡溝。氣逆則睪腫卒疝,實則挺長,虛則暴痒,取之所別也。”

  • 四關穴的臨床應用

四關穴因以合谷、太衝兩對穴在臨床上相互配伍使用而得名。“四關”一詞首見於《靈樞.九針十二原》,其言云:“十二原出於四關,四關主治五臟。”張介賓在《類經》注解時說:“四關者,即兩肘、兩膝,乃周身骨節之大關也。故凡井、滎、輸、原、經、合穴,皆手不過肘,足不過膝,而此十二原者,故可以治五臟疾也。”又張志聰注:“四關者,兩肘、兩腋、兩髀、兩膕”均指明四關為部位名。而竇氏《標幽賦》載有“寒熱痛痹,開四關而已之”的臨床實例。楊繼洲在《針灸大成》中說:“四關者,五臟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出於四關太衝、合谷是也。”進一步明確了四關為合谷、太衝相配而得名。四關穴配伍治病之理為:合谷為手陽明太腸經原穴,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本穴具有調和氣血、通經活絡、行氣開窮、疏風解表、清熱、通調腸胃、鎮靜安神之功。《經穴性賦.氣門》說:“合谷泄肺氣之郁結。”《醫學入門》稱:“合谷主中風,痹風,筋急疼痛,諸般頭痛、水腫。”《循經考穴編》云:“合谷主狂邪癲厥。”《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亦云:“合谷主寒熱症,鼻衄不止,耳聾,目視不明,唇吻不收,不能言,口噤不開。”太衝為足厥陰肝經輸穴、原穴,肝經為多血少氣之經。肝為臟為陰,肝藏血,主疏泄。太衝穴有調和氣血、疏肝理氣、平肝息風之效。《經穴性賦.血門》謂太衝有“通經行瘀,尤有清血、涼血、固血”之功。

版權說明

  • 本文摘自《針灸臨床特色療法》,作者/符文彬,許能貴。
  •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

Deja una respuesta

Introduce tus datos o haz clic en un icono para iniciar sesión:

Logo de WordPress.com

Estás comentando usando tu cuenta de WordPress.com. Salir /  Cambiar )

Imagen de Twitter

Estás comentando usando tu cuenta de Twitter. Salir /  Cambiar )

Foto de Facebook

Estás comentando usando tu cuenta de Facebook. Salir /  Cambiar )

Conectando a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