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方家醫案,可見許多醫家是擅用原方的。如曹穎甫先生治療傷寒中風,桂枝湯、麻黃湯,原方一味不更;治療夏日洞泄,五苓散,五味藥;範文虎先生治療失音,用小青龍湯,滑溜溜8味藥。
我用經方原方取效的案例也不少。上次治療一位白塞病患兒,多方求治無效,我開甘草瀉心湯原方,病情迅速好轉,但後來轉方我加過大黃,加過生地,加過附子等,效果也有,但比較下來,還是第一次的處方好。又治療兩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用甘草瀉心湯加柴胡防風等效果不明顯,改用原方即效,而且效果穩定。最近,治療一味失眠多汗心悸患者,用柴胡桂枝干姜湯原方,也收效明顯。至於半夏瀉心湯、黃連湯、真武湯、黃芪桂枝五物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五苓散、小建中湯、麻黃附子細辛湯等,也常常用原方。病人反映,原方的口感也很好。
用經方原方不僅是其療效好,還因為用利於總結經驗,因為使用相對固定的經方,可減少臨床觀察過程中過多的干擾因素,使得藥效相關的問題變得比較簡單明了,經驗就容易總結了。我經常看到中醫雜志發表的臨床報道,說效果不錯,但看用藥就讓人搖頭,方藥大多變化莫測,或加或減,極為隨意。這種結果的真實性是值得懷疑的,其重復性如何也可想而知。由此想到當今一些中醫院的中醫們,大多不相信中醫,他們談中醫時,眼神中流露出的有茫然,有懷疑,有鄙視,也有無奈……,其原因,就是中藥西藥混用,就是經常隨意性地開大方雜方。我認為,無法進行臨床研究的醫生,是不能稱呼為doctor的。
很長時間,我不敢用經方原方,其原因是心中沒底,用經方那幾味藥,能行嗎?其實,這倒不怕,隨著經驗的積累,底氣自然會足起來。最難突破的是思想上的禁區:原方不加減,是否違背了辨證論治的原則?中醫的靈活性如何體現?多年來,教科書給我們進行的辨證論治的教育太深刻了!不加減是機械的,加減是體現醫生臨床水平的,於是,大家習慣於加減,甚至大加大減,面目全非,甚至干脆無法無方,雜藥一堆。結果,中醫們原方不會用了,更不敢用了,猶如進了被孫悟空金箍棒畫的那個圈,誰也不敢逾越一步。
其實,用經方首先要學會用原方。經方是前人數千年經驗的結晶,其配伍千錘百煉,已經爐火純青。用原方,是走捷徑,也是對前人經驗的敬畏。用原方,是學規矩,不成規矩,何成方圓?但是,這麼重要的道理,很長時間我不明白。慶幸的是,現在總算是清楚了。
不過,話也要說回來,經方也有加減的,張仲景本來就有加減,只是加減有法度,而且藥味也不太多。如果病情復雜,也有兩三張經方同用的,這叫合方,如現代經方家胡希恕先生的合方就很多。不過,初學者,還是以盡量用經方原方為好。
版權說明
- 本文摘自《經方醫學論壇》,作者/黃煌。
-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