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只說某穴主某病,而不說某穴有某病。其實,針灸的奧妙之處,就在於後者。為什麼臨床上根據針灸有關文獻或教科書去取用穴位,有時卻未必能收到應用的療效,說句實在話,這就是穴中無病。所以臨床選穴,必須在有關的經脈循行部位找到有病之穴,其效方能捷如桴鼓。因為它體現了某一組織或器宮於發生病變時,必然通過經絡反映到體表有關循行部位的特定俞穴上來。海特氏過敏帶和我國現在日益增多的醫學診斷方而的經絡壓診點,都與此類似或具有同理。二十年代山西王可賢氏對穴中有病說過一段話,已先得我心。他說:“古人以穴治病,吾今以穴尋病。有病可用針,無病即已矣,何碌碌為無益之事也。” 至於古人有“氣至病所”之說,這對客觀掌握針治療效,確是一大要訣。有病之穴,給予針治,得氣快,其針感多能迅速傳至病變部位;或者下針瞬息間,症狀即見緩解。否則,若穴中無病,縱使局部得氣,也難至病所,更談不上坐收預期療效。現舉一例以說明之。對上述問題,雖不足以概其全貌,亦可見一斑。 患者方某、女,21歲,呃逆頻作已二月。病起於腦部被擊傷,伴有頭昏、胸悶、腹脹、納呆、夜難入睡。當時住院,西醫診斷為癔病性呢逆,經中、西醫、針灸等治療以及採用語言暗示或威懾,均未見效,始來就診。審證求因,為肝鬱難舒,瘀邪阻膈,以致胃氣不得下行。乃以穴尋病,取足陽明和背部俞穴探查,發現膈俞和足三里,觸指即唷唷呼痛,尤其對膈俞稍為著力按壓則叫嚷閃避而呃逆隨之緩解。遂取此二穴用針,患者之呃逆不僅一次痊癒,而且伴隨的諸證,也迎刃而解,隨訪至今未見覆發。
從上述病例還說明了一個問題,臨證尋找藏病之穴,要做到有的放矢,這必須首先分析病機,作出正確的診斷,然後按其有關經脈體表循行的部位,陽陷陰脈,順次點壓,則唾手可得。可以說:以此察病,病無遁情;以此治病,病可速愈。針家不可不知。
版權說明
- 本文摘自《網路文章》,作者/黃其波。
-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
真是令人有不一樣的看見,感謝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