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在本欄中發了《<溫病條辨>陋書也》一文,引起了不少爭議。其實自傷寒溫病之爭以來,除易巨蓀發出如此論點外,很多經方家都有類似觀點,如《胡希恕講<溫病條辨>拾遺》就對該書續條評論,提出不少異議。曹穎甫也撰專文《論吳鞠通溫病條辨》一文中提到“今鞠通之書,重要方治,大率原本《傷寒》、《金匱》,而論斷大綱,乃變亂六經而主三焦,使近世以來醫家,不復能讀仲景書,不得謂非鞠通之罪也。”這是曹氏對《溫病條辨》一書所有論述的總的概括。他和他的學生薑佐景在《經方實驗錄》中,也進一步有理有據地展開了這個觀點。
在學習《經方實驗錄》中,摘取一二以作前拙稿之佐。
1 《傷寒論》中有治療“太陽溫病”的方劑
仲景並非只設溫病之門,而未設方,葛根湯是治仲景太陽溫病的主方。“合‘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太陽病,項背強,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二條為一,曰:葛根湯主治溫病者也。”(葛根湯證 封姓縫匠案)
2 《溫病條辨》的主要方劑源於《傷寒論》 第一:《溫病條辨》的辛涼甘潤法源於麻杏石甘湯
“辛涼甘潤是溫熱家法也”,“然則統辛涼甘潤法之妙藥,總不出麻杏石甘湯之範圍”,“辛涼甘潤藥系從麻杏石甘湯脫胎,向平淡方向變化,以治麻杏甘石湯之輕證也可,若謂辛涼甘潤法為溫病家創作,能跳出傷寒圈子者,曷其可哉?”其實,吳鞠通的“桑菊”、“銀翹”之劑,只是脫胎於麻杏石甘湯,只能治其輕劑。在《溫病條辨•上焦篇》第4條,吳鞠通自己也明確提出這一點,“今人亦間有用辛涼法者,多不見效,蓋病大藥輕之故”。若病情較重,“桑菊”、“銀翹”病重藥輕,不能中病,所以《溫病條辨•下焦篇》第48條又有“喘,咳,息促,吐稀涎,脈洪數,右大於左,喉啞,是為熱飲,麻杏甘石湯主之。”(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證 王左案)
第二:增液湯並沒有通腑行滯之功
“至吳鞠通之增液承氣湯,其功原在承氣,而不在增液。若其單獨增液湯僅可作病後調理之方,絶不可倚為病時之主要之劑。”對此,吳鞠通本人也是有同樣認識的,《溫病條辨•中焦篇》第11條,“服增液湯已,周十二時觀之,若大便不下者,合調胃承氣湯微和之。”所以說,吳氏也知道增液湯並沒有通腑行滯之功。(陽明津竭
甘右案)
3 《溫病條辨》某些方證,用經方的角度衡量,值得商榷
《溫病條辨•上焦篇》第8條“太陰溫病,脈浮大而芤,汗大出,微喘,甚至鼻孔扇者”,並非白虎加人參湯證,應如《傷寒論》第63條“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選用麻杏甘石湯。(調胃承氣湯證 沈寶寶案)
4“變亂六經而主三焦”謬也
溫病學家認為“溫熱雖久,在一經不移”,“初病手經,不當用足經方”。但是傷寒之足經以太陽為首,溫病的手經以太陰為首。溫病學家又說“三焦不得才外解,必至成裡結。”內結就是結在胃與腸,胃不就是足陽明經嗎?不就是手經傳至足經嗎?吳氏在六經辨證外另立三焦辨證,實謬也。(調胃承氣湯證 沈寶寶案)
“傷寒溫病之爭辯,至有清一代為最烈,傷寒家之斥溫病,猶嚴父之逐劣子,認為不屑教誨。溫病家之排傷寒,如蠻族之抗敵國,指為不共戴天。”(調胃承氣湯證 沈寶寶案)由於《溫病條辨》及三焦辨證的流傳,後世溫病與傷寒之爭更為激烈。幾乎到了曹氏所說“不復能讀仲景書”的程度。
不過,如陸九芝所說“溫熱之病,本隷於《傷寒論》中,而溫熱之方,並不在《傷寒論》之外”。又如曹氏師徒所說:“所謂溫熱傷寒之分,廢話而已,廢話而已!”(白虎湯證 江陰繆姓女案)“我將融溫熱於傷寒之中,而不拒溫熱於傷寒之外。”(調胃承氣湯證 沈寶寶案)
而且,吳鞠通寫《溫病條辨》的時候,並沒有另立溫病於傷寒之外的意思,正如吳氏在凡例中所說《溫病條辨》只是“實可羽翼傷寒”,補充傷寒不足之方證而已。
版權說明
- 本文摘自《經方醫學論壇》
-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
JT評《溫病條辨》最好玩,罵人完全不帶髒字,話重又犀利!
為了不想讀這本書,放棄中醫特考後半段!
JT錄音轉文字:
吳瑭的《溫病條辨》咧,雖裏面的一些方子,桑菊飲、銀翹散等等,我也常在用──但,對它也蠻不好意思的──這本書,是我目前「唯一一本」讀不下去的中醫書。每次看幾頁就想掀桌。我臺灣檢考考過了,不去考中醫特考,就是因為撐不住讀這《溫病條辨》這件事。我情願一輩子沒牌照,不當中醫師,也不要讀這本書。
我覺得,這本書,是一個「狂人」寫的啊!
裏面的論點,自相矛盾的地方非常多,硬是創一些沒什麽意義的「規條、教條」,再卯足全力來強詞奪理自圓其說,實在沒道理的,就丟煙霧彈,開始大扯一堆黑到不行的黑話來搞「因為你們沒有人看得懂我在說什麽,所以是我對」的邪教教主模式。
他的序言倒是寫得很謙卑,說他只是幫仲景的傷寒論系統再補作一點外掛程序而已。可是,內容,之瘋的!不是說他哪個方子不好,而是整本書的思路、邏輯不對勁。
我有時會想:恐怕要一個邏輯很不理性的頭腦,才讀得下《溫病條辨》吧?如果說今日的中醫學習者,有很多人,都把這本書學得很上手了,那,到底有沒有問題呀!
【虛火】=分配不均
【實火】=散熱不良
統統是「不通」所致!
後世「清火、洩火」→ 人失陽=傷,音失康
熱藥也會傷人元氣,耗散津液。
一切只有在於陰陽均衡而已。
八個月大的嬰兒也有打落乃父牙齒之例!
願君好好參詳:
《老子》第十四:
視之不見,名曰夷;
聽之不聞,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執勤行莫論,執勤推必失!
最後一行因忘了貴Blog不能用「大於」「小於」二符號。
《思野按》
執[道]勤行莫論[理],執[理]勤推必失[道]!
JT的課真的很讚。很有內容又超爆笑。感謝他們。
《漢字淵解》【理】
~~~~~~~~~~~~~~
【理】=王+里
…「王」=現、聽、玩、弄
…「里」=裏
【理音=瞭底】瞭解底細
「現」=現出裏面原來的樣子
「聽」=聽清楚裏面有啥聲音
「弄」=弄明白其中真正原由
「玩」=玩的轉完全掌握的住
《老子》
視之不見,名曰夷;(現不出)
聽之不聞,名曰希;(聽不清)
搏之不得,名曰微。(弄不到、抓不著、玩不了)
【摶】者,肉摶也,即「貼身、很靠近」
~~~~~~~~~~~~~~~~~~~~
不懂《老子》這三句,很難真正認識【理】字!
所以說:「講道莫說理」!
「醫道?」「醫德?」「醫理?」「醫術?」
語言是表達道理的一種方式,表達出來讓大家容易懂一些,畢竟人非聖賢,有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知之等不同層次的人,把道理講出來,方便大家進入門檻。
用「講」的我輕鬆你也容易明白!
用「寫」的我累死你也不易明白!
因為蠻長的,非三言兩語能收功!
且《老子》云:與善仁,言善信!
有些不得不的前提還是要具備的!
~~~~~~~~~~~~~~~
簡單講:「道不同,不相為謀」!
~~~~~~~~~~~~~~~
很多事「看不到聽不見摸不著」!
不是能夠用推理去認識或解決的!
中國話只要包含「道」這個字的,
都是這樣的東西!都是無法推理!
人人愛說理,公有公的婆有婆的!
道本一,子曰「吾道一以貫之」!
但理就會因人事時地物異而不同,
所以,後世就推衍出了千門萬派!
《內經》:智察察同,愚者察異!
活的東西只有道,死的才會有理!
「力學原理?槓桿原理?物理?」
「力學原道?槓桿原道?物道?」
為什麼中國人說:「你知道嗎?」
為什麼不這麼說:「你知理嗎?」
「醫道?生存之道?生財之道?」
「穴道?健康之道?陰陽之道?」
「男女、夫妻之道?快樂之道?」
「為官、為臣之道?經商之道?」
整本《老子》從頭到尾沒有理字!
「功成身退」有理嗎?韓信怎死?
「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為什麼項羽會敗,為什麼劉邦勝?
「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
康熙最後為什麼會傳位給雍正呢?
XX病,〇〇,〇〇,XX湯主之?
對證的話療效很好,但有道理嗎?
為什麼不是YY湯、ZZ湯主之?
為什麼用MM藥,而不用NN藥呢?
蘿蔔和人參成份極相似但效不同?
為什麼小柴胡湯要去渣後再煮呢?
…
整本《傷寒雜病論》有道沒有理!
不要騙自己:你我統統不知【理】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 古方能治今病、古無之病!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 不才只讀古始之書,棄漢後!
要嘛就讀最古早的,要嘛就讀最原始的,才能抓【道】
【紀】=繩+己(己=抓繩之手指形,食指稍起)
【紀音=緊力】
【紀】就是讓手能抓緊繩子好用力的那種繩結
JT 說醫術 http://jtarticle.blogspot.tw/2010/04/jt19.html
(思野按:因為JT對《老子》不熟,不然他應該會飛!)
我覺得學「醫術」這種東西,基本功就這樣子打:平常家常遇得到的那些感冒,或者是很合乎書上寫的那些小雜病,吳茱萸湯的頭痛就用吳茱萸湯把他醫好、小柴湯 證的口苦脇痛就用小柴湯醫好,這樣很標準地開,基本功就這樣子。那日子久了,醫術就會好。我也只知道這樣子的方法,不要因為我們今天的醫術不好,就隨便去 「填塞知識」、用思考力來代償這個東西。思考力沒辦法填塞感知力跟表現力的不足哦,這是非常要緊的一件事情。
你知道「知識」這個東西,是沒有辦法救到一個人的「感知力」跟「表現力」的。而醫術的「術」這個東西是感知力跟表現力範圍的事情,不是知識的事情。
如果心力不夠,只靠思考力在活,頭腦塞滿知識可是感知力跟表現力卻不強的人,他在問人家診的時候哦,就好像是強迫人家認罪的那種「誣陷人家」的樣子,他自 己主動誘導病人說他喜歡的「預設」答案,於是開錯藥;可是他覺得自己這樣叫診斷。人都會有成見的嘛。
我的課也算得上是在「賣情報」的課,這是不是有「誘導犯罪」的嫌疑?儘量準備多一點的資料來賣給同學,是不是因為這樣,所以對得上情報蒐集狂的胃口?而這 些情報,到最後對我們有沒有幫助?很難說耶。
我覺得《傷寒論》有「能教」的部分,有「不能教」的部分。
比如說,我們接下來要教的當歸四逆湯也好,或是麻黃附子細辛湯,如果你是完全照書上的標準、我們已經知道臨床上確實可用的辨證點在生病,那當然很好搞。可 是有一些人,他就是生那種不三不四的病,可以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得好的,但那個部分,你要說有什麼「標準的辨證戰略、思路」,我覺得不見得有。
那是你醫術在基本的部分熟練之後,你看到那個人,就會自然覺得要用麻黃附子細辛湯──那是不能教的部分。你經驗值累積到夠了之後,就會開始有直覺的部分。 其實,「直覺」跟「經驗」幾乎是一體兩面的事情。因為,「經驗」這個東西就是,當你做一件事情,能夠「完全不想」而做得好,就叫做「經驗老到」;揉個麵 團、做個燒餅都一樣。完全不思考「我下一步驟要如何」也能把這個東西做出來,叫做「有經驗」,是不是?學語文的話,學頭幾天都要想一句話「文法上要怎麼拼 湊」,對不對?日子久了,直接就講出來了,就不需要動到思考力了。
醫術到後來說的這個「醫者意也」的那個直覺的部分,都是在「正確的經驗值」累積到相當的量之後,會慢慢邁入的。
所以我說,像麻黃附子細辛湯、當歸四逆湯,都曾經治好過什麼腰椎病、什麼椎間盤凸出、骨質增生啦,可是問題是,你說當我遇到這種雜病的時候,我們固然是可 以很仔細地看一下這個人是不是有「手足厥寒、脈細欲絕」,開當歸四逆湯──在打基本功的部分,這個是有證可抓的,那當然沒問題。
但是有些人的病,不一定是有證可抓的,當你必須靠直覺去開對的時候,那個時候就很考驗你的基本功了。基本功的累積,我是覺得,一步一腳印地慢慢走,是比較 踏實的。
我只是看到那些學中醫很急很急的人,或是那種「拜到一位名師」的人,會覺得好像是一群失去了童年的人──你知道,一個小孩失去了童年,就直接咬著牙過大人 的人生,看起來是比較早熟,但實際上卻是精神不健全。當他沒有基本功的部分,就直接跳到那個高來高去的世界,他們就很會用頭腦想一些有的沒的的「偽醫 理」。可是我覺得不行,因為那個實力是經驗值累積出來的,沒有那個經驗值,憑著你的頭腦憑空想像,都是歪理,往往和事實不一樣。
我覺得名師的後光,真的對學生沒有半點屁用啦!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實際操作、累積經驗跟功力的部分,是沒有辦法靠名師加持的啦!相反地,像這種「名師」 造成的「學生的自我期許」,讓學生誤以為「自己『必須會』才不丟人」,而去做一些他們其實沒有能力做到的醫療活動……當你練成了輕功從四樓跳下去,那叫做 很帥;沒有練輕功從四樓跳下去,那叫做自殺。看到這些人沒有練成輕功就從四樓跳下去哦,讓人覺得真的是太急了、太急了。
我待會兒上課可能會講到一些方子在臨床可以治到什麼什麼什麼……而你可能會覺得「我哪裡會知道這個什麼什麼什麼,是不是要用這個方?」我覺得這部分,大家 都不要掙扎囉。現在不會就現在不會,你不會,我也不會。但是就好好活在這個「不會」之中,日子久了,就會越來越會。現在有一個淡淡的印象就好,有一天功力 夠了,就開得出來了。現在功力不夠,都不要勉強哦。我說「不要勉強」,就是不要拼命去思考,因為功力不夠的時候,思考並不能夠幫到什麼事情的哦。天底下神 醫很多嘛!遇到醫不好的人,那你覺得自己功力不夠,你就把他推給彭奕峻什麼的嘛,然後去觀摩人家開什麼藥就好了。這樣學就可以了,不要去逞強。
~~~~~~~~~~~~~~~~~~~~~
習慣用說的,比較連貫仔細,也比較精彩(XD)。
拉拉雜雜寫,頭都昏了,也不知會不會太跳了點!
望君莫怪!
也不知道是不是你要的,有問題的話,咱再聊!
【術】= 行+朮
…「行」=行動
…「朮」=尤川=特別地快速順暢
【術音=善速】善於快速 (不經思考推理)
【魔術】之要首重「行動非常快速順暢」
【尤】=𠂇+儿+、
…「𠂇」=有
…「兀」=突出
…「、」=點=優點、特點
【尤音=一流】
【尤】就是「有突出的特點與一流與優點」
這樣好了,把醫道分為「醫功」、「醫德」、「醫術」。
其實現在的中醫學校都是偏重於傳授醫術(知識),醫德嘛,較少了,而醫功的方面,就如JT講的,我們的「感知力」和「表現力」,這就不是書上能寫出來了。所以醫道也不是那麼膚淺的,「醫術」容易學,因為聽的到,看的到,但是醫功和醫德就不容易了,就如醫德不是用講就能通,而是老師要能身教,以身示範。
「老師要能身教,以身示範。」
Michael jordan 的教練怎麼教他的?
何謂「指導」?「導師」?「導正」?
【導】=道寸=道之分寸(規矩、點滴)
【導音=點腦】點醒頭腦 (引≠導)
這些詞為何不用【理】字呢?
故《韓愈》大嘆:嗟乎,師道之不存亦久矣!
他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為何不寫「所以傳理?講理?析理?解理?」
試問:老師是怎麼學會道的?從那裡學會的?
老師有他的老師…一直追下去,那裡是個頭?
~~~~~~~~~~~~~~~~~~~~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
這句話就講完了!
況且,《黃帝內經》也說:
~~~~~~~~~~~~~~~~~~~~
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
~~~~~~~~~~~~~~~~~~~~
何謂「感知力」和「表現力」?
「感知力」=看懂聽清不誤解
「表現力」=說明講白沒錯意
【聖】=耳口(勝)任【聖音=事正:勝】
……為君不聖,政事不正!
……學醫不聖,醫事不正!
……為人不聖,人事不正!
【聖】=良好的「感知力」與「表現力」
【正】=「一」下即「止」 (超厲害的)
【正音=周定】周全安定
老祖宗留給我們的,說到底,只有【字】
字不識則句不解;
句不解則義不明;
義不明則道不通;
道不通則讀書無用!
字識、句解、義明、道通,則藝高術精!
想學老祖宗的東西,要看古始的原書原文
而且千萬不要看註釋,尤其是「XX集注」
不要聽後人胡扯瞎掰,幾乎沒人真識漢字
(我知道,這句話會讓人很不爽,不服氣)
所謂「集注」就是「誰說的都對,都收」
那要信那一個呢?老祖宗有這麼多意思?
不識字,何來「感知力」和「表現力」?
讀了半天都是「自己」【想】出來的東西
好好把【漢字】形音搞懂,一切壑然開朗
(但是:說文解字嘩唬濫,康熙字典鬼扯誕)
JT有Sense又很努力,從蛛絲馬跡中抓道
著實不易,若使能夠「識漢字,懂老子」
他一定會是發揚光大中醫和道家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