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病先治心 裘沛然

裘沛然

裘氏臨床強調治病治心。嘗云:“中醫歷來重視心理治療,一個不重視心理治療的醫生,不是一個負責的醫生。”

《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不僅主宰人的精神活動,而且對人體的物質、能量代謝活動以及抵禦疾病的能力等均有主導作用。裘氏認為,人體本身存在着一個調控系統,具有自我調整、控制、修復、防禦能力,而這些功能的發揮,必須以心境泰然,神志安定,充滿樂觀和信心為前提,否則反而導致病情的加速惡化。《素問·痹論》早有“靜則神藏,躁則消亡”之詞。

近代醫學研究也發現,不僅大多數精神系統疾患和精神情志因素有密切的聯繫,而且許多軀體病變的發生、加劇或減輕的契機,也和精神因素關係甚大。大量的臨床事實證明,凡是具有樂觀、開朗、心情舒暢、意志堅強等良好心理因素的人,可以促進機體的新陳代謝,增加機體的抗病能力;具有焦慮、失眠、憂鬱、恐懼等不良心理因素的人,將會干擾機體的正常功能,削弱體質和抗病能力。《素問·湯液醪醴論》中曾有“形弊血盡而功不立者何?歧伯曰:神不使也。”“神不使”即指“精神不進,志意不治”。《讀素問鈔》註云:“藥非正氣,不能運行,針非正氣,不能驅使,故曰針石之道,精神進,志意治則病可愈,若精神越,志意散,雖用針石,病亦不癒”。經文提示,凡治病之道,攻邪在乎針藥,行藥在乎神氣,如果病者神氣已去,則縱有良藥神針,也回天乏術。可見古人歷來強調精神治療在臨床實踐中的作用。

裘氏在臨床工作中體會到,醫生的語言、表情、態度和行為等,對病者的情緒、態度、行為以及治療的效果有着密切的關係。經裘氏診治的大多屬於疑難雜症,其中有些被判為“不治之症”。這類病者每多久治少效然後來此診療,有的懷抱一線希望有,有的近於絶望。從治療角度看,要取得很好的療效難度頗大,裘氏總是以滿腔熱忱撫慰病者,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以赤誠之心感化患者的心靈,鼓勵患者樹立起對生活和治療充滿信心,然後配以適當的方藥治療。即使面對“不治之症”,也千方百計減輕病者的痛苦。裘氏倡用的“醫患相得法”,使許多患者獲得了新生或減輕了病痛。裘氏常說:“治病先治心,即是一個醫療方法問題,也是一個職業道德問題。唐代醫家孫思邈將《大醫精誠》一篇置於《千金要方》卷首,其意義值得我們深思”。裘氏還說:“在我所治療的慢性病、疑難病中,雖能幸中一二,這固然是藥物的作用,但我更重視病人的心理效應”。

版權說明

  • 本文摘自《壺天散墨》,作者/裘沛然。
  •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

5 comentarios en “治病先治心 裘沛然

  1. 刺血和推拿都會讓人說你很無情又慘忍的,寧願慢慢的治療,也不要用稍微較快的治療來解決。
    而且下針要»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於眾物»,的確是要很長的時間來訓練。

Deja una respuesta

Introduce tus datos o haz clic en un icono para iniciar sesión:

Logo de WordPress.com

Estás comentando usando tu cuenta de WordPress.com. Salir /  Cambiar )

Foto de Facebook

Estás comentando usando tu cuenta de Facebook. Salir /  Cambiar )

Conectando a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