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飲茶是在一個極其偶然的機會里發明的。公元前二千多年的一天,國王攜眾狩獵,一陣奔跑馳騁后,國王嗓子發干,口渴難忍。隨從急忙在一株茶樹旁架鍋設灶,燒水煮湯。豈料一陣風過,樹上茶樹葉子竟飄落到滾沸的湯中。眼看湯水逐漸變成褐色,隨從慌得六神無主。他舀了一碗變色的水品嘗,覺得它甘冽清香,沒有一點怪味。他決定將錯就錯,把它奉獻給國王。國王渴不可耐,一飲而盡,連聲稱奇。隨從忙向國王請罪,國王不僅沒有怪罪他,反命他攜茶回宮。品茶的習俗便從此流傳下來。
在我國歷史上,還有一個愛茶成癖的皇帝,這便是清代的乾隆,他晚年退位后,一老臣惋惜地說:“國不可一日無君”,乾隆接過話茬幽默地說:“君不可一日無茶”,足見他對茶的喜愛。
茶葉如此受青睞,不僅在于它清香可口,還因為它具有光泛的治療作用。中醫書籍《羅氏會約醫鏡》概括道:茶葉能“除垢、滌穢、降熱、消食、去痰止渴、清利頭目、醒昏睡、解燒燙熱毒、利大小便、止赤白痢、敷湯火傷、消脂瘠體”。品茶也含有很深的學問,宜詳加研究。有詩言道:
姜茶能治痢,糖茶能和胃;
菊花茶明目,燙茶傷五內;
飯后茶消食,酒后茶解醉;
午茶長精神,晚茶難入睡;
飯后茶漱口,潔齒除垢穢;
空腹飲茶心里慌,隔夜剩茶傷脾胃;
過量飲茶人黃瘦,淡茶溫飲保年歲。
《漢字淵解》【茶】

~~~~~~~~~~~~~~~~~~~~
【茶】=艹 + 人 + 木
「艹」=芽
「人」=「象牙」之形 → 尖、圓、捲、空心
「木」=大丨=大鼻(象) =一心二牙(芽)
另:象之膚色為「淡藍紫」!
茶之「初生嫩芽」也是「淡藍紫」色,且「尖、圓、捲、空心」!
而茶葉已攤平而色綠!【綠】即
故【茶】乃取「尖、圓、捲、空心,一心二牙之初芽」而非「葉」!
【茶音①=初芽】【茶音②=沖呷】沖泡以呷
~~~~~~~~~~~~~~~
《茶經》 唐·陸羽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葉如丁香,根如胡桃。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櫟壤,下者生黃土。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採。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牙者次;葉卷上,葉舒次。陰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滯,結瘕疾。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支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采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之成疾,茶為累也。亦猶人參,上者生上黨,中者生百濟、新羅,下者生高麗。有生澤州、易州、幽州、檀州者,為藥無效,況非此者!設服薺,使六疾不瘳。知人參為累,則茶累盡矣。
【思野按】:
「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
【精】=米+青
「米」=四面八方
「青」=十二月到底=隆冬之際→宜周密閉藏少觸冒之
【精音=戒輕】戒輕舉妄動 (註) 十二月到底 → 春(始) ↔ 青
所以「精」就是:各方面都戒輕舉妄動 (在思用精?)
【儉】=亻命人、=差一點出人命之人=非維生所需一概不花錢
【儉音=極險】
所以:
喝茶要極清淡,才能得助去害!濃茶傷身!
渴了才喝!常喝、多喝傷身!
「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支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
這是茶之主治,無證不喝,有證酌量!
「采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之成疾,茶為累也。」
卉=小花、小草。
莽=大一點的花草。所以:
不要喝香草茶
也不要喝花茶
「人參,上者生上黨,中者生百濟、新羅,下者生高麗。有生澤州、易州、幽州、檀州者,為藥無效,況非此者!設服薺,使六疾不瘳。」
人參不可隨便吃,高麗參尤其鬼扯!千古大誤解,害人不淺!
茶喝多了傷身,後人為了「錢」,為了「事業」,只好變出各種各樣的【熟茶】!一來降低其「至寒之性」,二來可以教人多喝,才能多賣!
很多人都認為高麗蔘較好,尤其是北韓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