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粟兄 提出一個尖鋭的問題:針法的本質是什麼?
所謂“針法”者,“針”以實物之,“法”以虛名之。這個問題本身,就是一個涉及“虛實”的問題。
更多的人,關注了從“形實”入手研究針法,講求力度、角度、方向、指感、指力、頻率、節奏、捻轉、進退、提插等等諸多因素。這也是我早年的研究方向。
但是,當年曾經親眼見過陳乃明教授操作的所謂“燒山火針法”,讓我大跌眼鏡:陳老進針後,微微運針數秒鐘,人就離開現場了,而病人慢慢出現了局部乃至全身的溫熱,甚至大熱汗出。
所以,面對一粟兄的這個問題,我根據自己的實際心得體悟,用三句話來演繹我對“針法”的理解,這三句話表達了同樣一個意思:
1、把自己放空,把手交給針,把針交給氣,而氣隨機走,機在空中。
2、身不疑乎手,手不疑乎心,心不疑乎氣,氣不疑乎機,機之動,不離其空。
3、針法不在於針,而在於手;手法不在於手,而在於心;心法不在於心,而在於空;空中之機,清靜而微,其來不可逢,其往不可追。
或者說,換一個角度,把針灸的全過程解讀為:一根針的修行。你看,這根針,有生命,有靈性,有呼吸,有微微的律動;此針借助我手、我心,達成自我的修行。所以,我對手中這根針,心存敬畏。
這個問題,說起來很玄,現場演練最能說明問題。所以,我最近幾年的講課,喜歡現場操作,應機解決問題,一粟兄稱之為“第一現場管理”,換句話說:以手表達思想,用心演繹傳奇。
關於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歡迎大家見仁見智,共同探討!
版權說明
- 本文摘自《網路文章》,作者/左常波。
-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
《難經》知為鍼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
~~~~~~~~~~~~~~~~~~~~~~~~~
【左】
選穴「性」、定穴「位」!穴位決則「補瀉」已定!
…自古穴位亂說一通,取穴用「寸」必妄枉!
合谷、內關、條口、血海、梁丘在那?Are you sure ?
瞭解【穴名】真義,鍼道過半矣!(《易經》簡易之要)
何謂「井」?何謂「滎」?何謂「俞」?何謂「經」?
何謂「合」?何謂「原」?何謂「募」?何謂「絡」?
ex:①【合谷】
【合】=人+一+口=鼻翼+人中+嘴巴
【谷】=入人口=嘴巴裡面
「面口合谷收」
【面】=一+自+[+]=眉毛+鼻梁+雙頰
…不在此範圍之中,就不必亂下一通,沒採洨啦!
ex:②【手三里】
【三】=手臂「前舉+側舉+後舉」之形(氵)
【里】=不外也 → 不能往外
…只要手臂無法前舉+側舉+後舉,不管何證都能主治!
ex:③【陷谷】
⑴只要仔細看一下「骷髏頭陷下如谷處」就知道治啥!
⑵「陷谷」者,(使高凸)下陷為谷 (消腫除脹平凸)!
【右】
力度、角度、方向、指感、指力、頻率、節奏、捻轉、進退、提插…
~~~~~~~~~~~~~~~~~~~~~~~~~
【關】者「要塞」也,「位態」也 →【穴】「性」!
【鍵】者「樞鈕」也,「交通」也 →【氣】「動」!
「鍵」「鈕」兩字都有左「金」???
「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金」字,誤解幾千年!
【金】不是「金屬」之意,而是【氣】!
「肺」之所以屬金,都在一個【氣】字!
「金」之所以生水,都在一個【氣】字!冰↔水↔濕↔氣
【金①】=干 + 人 + 䒑=土 + 水(打橫看)!
→ 土中(下內)之水上而為金 → 氤氳之氣!
【金音=聚氤】聚氤為氣以生水 (氤=氣之因)
【金②】=
…「水」=人 + 䒑 (橫看)
…「木」=十 + 人
…「火」=人 + ⺌
…「土」=干 (顛倒看)
⑴「水木火土」之所合!
…故肺屬金而主全身之氣!
⑵ 以「木」生「火」煮成漿(「土水」) → 冶煉金屬!
…「水木火土」融熔而成,故稱「金」屬(範圍之類)!
【鍼】之所以用「金製細棍」以入體,乃取其【通氣】!
行鍼之人,以左手取穴定位,意氣指端順鍼而下以治病!
若行鍼之人不知「針氣合一」或「氣弱、氣病」必不驗!
故《難經》知為鍼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
~~~~~~~~~~~~~~~~~~~~~~~
正宗簡易「氣功」之「意氣之法」乃鍼術不傳之秘!
(註) 現今能接觸到的「氣功」都是「人心惟危」之物
不是走偏鋒就是走火入魔,真乃「道可道非常道」!
~~~~~~~~~~~~~~~~~~~~~~~
(附解)
【實】=貫宀=貫穿 (銅錢一大串)
【實音=繩持】
【虛】=虍癶=「處」(ㄔㄨˇ) +「發」而「無弓難投」→ 不能出
【虛音=行拘】俗語:無錢莫出門;閩南語:莫錢行莫路
…【處】=虎又/=虎抓著獸骨(吃飽了) → 再肥的獵物過眼也不動
…【處音=吃骨】吃到剩骨 → 吃飽了 → 不想動了
…Lion=Lie on=一直躺著 → 不動 →【處】→ 養精畜銳
徐靈胎:…… 其大端之失已如引,而其成尤要者,更在神志專一,手法精嚴。經云∶神在秋毫,屬意病者,審視血脈,刺之無殆。又云∶經氣已至,慎守勿失,深淺在志,遠近若一,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于眾物。又云∶伏如橫弩,起如發機。其專精敏妙如此。今之醫者,隨手下針,漫不經意,即使針法如古,志不凝而機不達,猶恐無效,況乎全與古法相背乎?…
我也還在學習當中,要達到»心誠則靈»的境界。
①「深淺在【志】」
②「【志】不凝而機不達」
《思野按》:
所謂【志】者,「意氣」也!(意專氣一志始達)
所謂【意】者,「專心」也!
故曰「意志」「專心致志」!
前一回文,不才有言「意氣之法」,淵雖不敏,請事斯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