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是防治兒科疾病的一種重要手段,但由於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歷來醫家對小兒針灸慎之又慎。早在先秦時期,《靈樞•順逆肥瘦篇》就明確指出:“嬰兒者,其肉脆血少氣弱,刺此者,以毫針淺刺而疾發針,日再可也。”也有醫家認為小兒“藏氣清靈,隨撥隨應”(《景岳全書•小兒則》),無論針灸用藥,均毋需重劑。但靳老強調,在小兒腦癱的針灸治療中必須要有足夠的刺激量。
靳老認為,前人的某些經驗是有歷史局限性的。首先,其器不利。古代針具粗笨,自然易傷筋挫骨,故較多的穴位被列為禁忌穴,而小兒皮薄肉脆,故針刺時更宜慎重。但隨著針具的改進,許多禁穴現在都可針刺,只要操作細心,技術嫺熟,並無危險,小兒針刺的範圍同樣可以擴大。事實上,自建國後,小兒針灸治療的病種、針刺的方法都有極大範圍的擴展。目前,我們在臨床廣泛採用針刺治療腦癱、弱智、自閉、多動症等腦功能障礙患兒,未發現明顯副作用。第二、其理不明。由於針具及其他原因的限制,古人對腦癱這類小兒沉屙的針灸治療缺乏足夠的經驗積累,對它缺乏深刻的認識。靳老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研究針灸治療小兒弱智、腦癱、自閉、多動等疑難之症,逐漸發現這類沉屙頑疾,患兒生理上已嚴重失衡,不可能隨撥隨應,輕淺刺激如微風拂過水面,難以調動其正氣,激發起其機體內部自我修復的因素,故療效差。所以必須在患兒能接受的情況下,以較強較重的刺激,使達到一定的刺激量,方有望撥亂反正,使邪去正安,即大病當用重劑之意,靳三針療法之所以在治療疑難雜症上優於其他療法,其強大而集中的刺激是一個決不可以忽略的重要因素。
版權說明
- 本文摘自《網路文章》。
-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