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中的經絡學說,是研究人體經絡系統的組成,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臟腑關係的理論。經絡具有通行氣血,溝通表裏,貫通上下,聯繫臟腑骨節,將人體聯繫為統一整體的生理功用。因此〈內經〉主要講解如何運用針灸之術來治療疾病,而《靈樞》更稱為《針經》。至漢張仲景總結了漢代以前我國醫藥發展的經驗,成功地創立出以湯液治療疾病為主的《傷寒論》巨著。張仲景的《傷寒論》以六經為病的提綱,其提綱是將人身表裏分為六大證型,每大證型均備有主方主治,于方藥中分君臣佐使,再於相佐相使之藥視其兼證而加減之。
至於針灸也可將六經分為手足十二經,把人身病證分為十二類症候,見病知源,循經取穴,始得要領,故用針在於協調溝通臟腑經絡,以平為期。在處方配穴方面上,無論是辨證取穴,循經取穴,按時取穴,子母取穴,夫妻配穴,同經配穴,異經配穴,以及子午流注配穴,靈龜八法取穴等等,都是以經絡系統為根據。在補瀉手法中有子母補瀉,徐疾補瀉,提插補瀉,迎隨補瀉,呼吸補瀉以及燒山火和透天涼等等,也都必須從經絡系統上操作,也就是通過經絡系統的補瀉來調節內臟功能。而中藥雖也有歸經之分,但主要是直接作用於臟腑功能。所以對於重證,特別是內臟功能嚴重失調時,病情萬分危及之時,中藥的療效應該比單純針灸療效要好,因為針灸必須通過經絡系統傳導,才能調節內臟,而危重病人臟腑功能已經衰竭,經絡已經堵塞,這時只能依靠高手猛藥來起死回生,而針灸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當然對於某些急證針灸也是有很好的療效的,但總的來講對於危重病情中藥效果應該更快一些。還有一點,對於重證患者,中藥的劑量可以成倍的加重,而針灸的補瀉之量卻是有限的,患者本來以是強弩之末如果手法特別重,則根本無法承受。當然對於非危重證患者針藥則旗鼓相當,只要運用得當,都能取得滿意療效。因此不論以針灸還是中藥治療疾病,雖然它們的方法不同,但醫理是一致的,它們都以辨證論治為原則,中藥是以理,法,方,藥,劑量通貫一體,而針灸是以辨證,取穴,手法為要,也包括灸法。它們講究穴與穴的配合,手法補瀉操作的運用是否得當,以達到最佳效果。
但是中藥也有其局限性,因為中藥是有形之物只能培補後天,無法使其昇華。而針灸卻可以培補命門真火,使其昇華,化為先天之氣。詳見〈炁通任督必得康壽〉一文。中藥雖然能補腎陰和腎陽,卻無法使陰陽化為先天一炁。但通過針灸之術可以使命門之火昇華,化為先天之炁,這使中藥所無法做道的。
版權說明
- 本文摘自《網路文章》,作者/桂亮。
-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