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筆者(劉毅)用董氏針灸奇穴的理念中,下針能淺絕不深,能少絕不多,因為人體的先天陽氣自出生就有了定量,每多耗散一分,人則衰去一分。用董氏針灸解部,能針細分支解部的絕不針分支解部,能針分支解部的絕不針區支解部,能針區支解部的絕不針副解部,能針副解部的絕不針解部,能針解部的絕不針總解部。一切都在于»度»的把握。董門先祖把一個個穴位細比到量的程度,若處處選總解部、解部之大穴,董門先祖設此一道道的分支解部又何益?一切唯一效速為前提,獲如現代激素喂鴨、養鱔魚一樣,過度開采和強行催熟,代價就是擾亂人體的氣血。我們治病本來以效取勝,但不能以犧牲病人的正氣為代價,而應該根據不同的病,不同的病期,來選擇不同的解部。
版權說明
- 本文摘自《董氏針灸注疏》,作者/劉毅。
-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
甚是!甚是!
現在的中西醫療皆以「妄調腎陽以治病」為能事!
詡「醫術」而闇「醫道」!
但在「不可過」之外,莫忘「不可偏」之忌!
簡言之:
該「調整生活作息」來治的,不揉按;
該「揉按」來治的,不刮痧;
該「刮痧」來治的,不拔罐;
該「拔罐」來治的,不鍼;
該「鍼」來治的,不用藥。
【醫】
(形)=ㄈ矢几又酉
矢+ㄈ(+ㄈ)=矩:規矩=①生活作息、觀成習慣②治法選用
ㄈ=ㄇ=火罐之形:拔罐
矢=<+<(向左橫看)=箭頭:針
ㄈ+矢=放血
几=長窄桌:灸、正骨、整脊…
又=揑(虎口揑合之形):揉壓按摩推拿…
酉=醪醴:湯藥
矢+酉=下午→酉時=溫覆(六小時)
酉+几=配:選用搭配(治法)
(音)=因析ー(ㄣ;ㄒ)ー=病因剖析
所以,「醫」字真正原義就是:
病因剖析之後,選用並搭配適當的治法,或調整生活作息、或拔罐、或針、或放血、或灸、正骨、整脊、…、揉壓按摩推拿、或湯藥、或溫覆…來治療
現在絕大部分的所謂中醫,幾乎都只是「吃藥」而已矣!
這就是古人之所以會稱「湯劑」為「毒藥」的真正原因!
而非千古以來被誤解的「藥本身有問題,會傷人」之意!
【毒】=青母
…【青】=十二月到底=冬天欲盡春將始【青音=亟冬】
……亟=又一〇了=又一圈了= 又回到原點、開始點!
……故曰「青春」!(人生的剛開始階段)
……所謂「青天」即「天又回到原來的樣子」
………→① 無「雲」之時=Cyan Blue
………→② 無「陽光」之時=Dark Black
………所以真正的「青色」是「暗藍」色!
……所謂「青草」即「初生之草→黃綠色」非青色!
……所謂「包青天」即「撥雲見日掃霾霧,遮除炫曜現真如」
………→ 讓真象水落石出!
…【母】=女、、=泌乳之女=剛產子之女
【毒】就是「讓女人一直不停地生完再生」!
古代的女人是很辛苦的,操持家務沒有現在這麼方便,
有自來水,有電,有洗衣機,有冰箱,有瓦斯,有吸塵器…
即使現在這麼方便,試問有誰敢生一堆孩子的?
就算錢不是問題,也沒人敢啊,因為太辛苦了!
另外,生產對女人的身子來說,也是蠻損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毒】就是「非常過份、太離譜」之意!
 ̄ ̄ ̄ ̄ ̄ ̄ ̄ ̄ ̄ ̄ ̄ ̄ ̄ ̄ ̄ ̄ ̄ ̄ ̄ ̄ ̄
【毒音=多奴】多生而奴!
「毒藥」是「太過度」之意!(不可以一開始就吃藥!)
「附子有毒」是「熱很盛」!
「太陽很毒」是「陽光炙熱易曬傷」!
「說話很毒」是「太過份、不留餘地、不講情份」!
「天下最毒婦人心」是「要求無止無盡」!
… ex:要男人戒麻將,完了還要戒酒,再戒煙,要天天洗澡……
…從好的角度看,女人比男人積極,進取,有企圖,重責任…
…所以說: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一定有一個好女人!→ Pushing
但是恰當的治療卻是很難拿捏的,這就是習醫當中很大的困難點。
其實很好拿揑,【醫】字的「音、義」就寫在那裡!
當然啦,要真識【醫】字的「音義」是前提與關鍵!
只是礙於「術窄」「麻煩」「面子」和「錢」而已!
所以,即使有德術兼備的醫者,也擺脫不了走偏峰!
◎《靈樞經》《經脈》
雷公曰:願卒聞經脈之始也。
黃帝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素問》《三部九候論》
黃帝問曰:余聞
________
【九鍼】於夫子,眾多博大,不可勝數。
 ̄ ̄ ̄ ̄
余願聞要道,以屬子孫,傳之後世,著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令合天道,必有終始,上
應天光星辰歷紀,下副四時五行,貴賤更互,冬陰夏陽,以人應之奈何,願聞其方。歧伯對曰:妙乎哉問也
!此天地之至數。
帝曰:願聞天地之至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於人形,【血氣通】,決死生,為之奈何。
 ̄ ̄ ̄ ̄ ̄ ̄ ̄ ̄ ̄ ̄ ̄ ̄ ̄ ̄ ̄ ̄ ̄ ̄ ̄ ̄
歧伯曰:天地之至數,始於一,終於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應九野。故
人有三部,部有三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決死生,以處百病,以調虛實,而除邪疾。
 ̄ ̄ ̄ ̄ ̄ ̄ ̄ ̄ ̄ ̄ ̄ ̄ ̄ ̄ ̄ ̄ ̄ ̄ ̄ ̄
後世的中醫治病有「先通經脈」嗎?
桂林本《傷寒雜病論》
◎夫人秉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
 ̄ ̄ ̄ ̄ ̄ ̄ ̄ ̄ ̄ ̄ ̄ ̄ ̄
客氣邪風中人多死,千般災難,不越三條:
一者,
___________
【經絡受邪】入於臟腑,為內所因也
 ̄ ̄ ̄ ̄ ̄ ̄
二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
 ̄ ̄ ̄ ̄ ̄ ̄ ̄ ̄ ̄ ̄ ̄ ̄ ̄ ̄ ̄ ̄
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
以此詳之,病由多盡。若人能養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令邪風干忤【經絡】,適中經絡,未流傳臟腑,即醫治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肢才覺重滯,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
 ̄ ̄ ̄ ̄ ̄ ̄ ̄ ̄ ̄ ̄ ̄ ̄ ̄ ̄ ̄ ̄
更能無犯王法,禽獸災傷,房室勿令竭乏,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遺形體有衰,
_______________
病則無由入其腠理。
 ̄ ̄ ̄ ̄ ̄ ̄ ̄ ̄
腠者,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為血氣所注;
 ̄ ̄ ̄ ̄ ̄ ̄ ̄ ̄ ̄ ̄ ̄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者,是皮膚臟腑之文理也。
 ̄ ̄ ̄ ̄ ̄ ̄ ̄ ̄ ̄ ̄ ̄ ̄
◎「凡傷寒之病,多從風寒得之,始表中風寒,入裏則不消矣,未有
_________
【溫覆當】而不消散者。
 ̄ ̄ ̄ ̄ ̄
!…
有多少中醫見識過「溫覆」的神奇力量?
→不知道的就算了,知道的也有很多原因讓他不肯幹!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
_______________
【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 ̄ ̄ ̄ ̄ ̄ ̄ ̄
①凡治溫病,可【刺】五十九穴。又身之穴,三百六十有五,其三十穴炙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為災,
並中髓也。
②傷寒,腹滿,譫語,寸口脈浮而緊,關上脈弦者,此肝乘脾也,名曰縱,【刺】期門。
③太陽與少陽並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鞕者,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慎不可發
汗,發汗則譫語,脈弦大,五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
④婦人中風,發熱惡風,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
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泄之。
⑤太陽少陽並病,心下鞕,頸項強而眩者,當【刺】大椎、肺俞、肝俞,慎不可下也,下之則痙。
⑥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然汗出則愈。
⑦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涕,嗜臥,一身及目悉黃
,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差。
⑧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可【刺】足陽明。
⑨病人睾丸,偏有大小,時有上下,此為狐疝,宜先【刺】厥陰之俞,後與後與蜘蛛散。
⑩寒疝,腹中痛,手足不仁,若逆冷,若身疼痛,灸【刺】諸藥不能治者,烏頭桂枝湯主之。
【針】
①…【針】灸數十百處乃愈。
②…若喉閉難下咽者,【針】少商令出血…
③…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
④…弦緊者,可汗之,【針】之,灸之
【刺】≠【針】
【刺】=朿刂=以似「朿棗」尖物往「前」進!
…「朿」=ㄇ木=抱木,此物必大)
【刺音=粗斥】(斥=斧扑。初彫以斧鑿出粗形,後再細作)
所謂「刺探(粗看)」;「名刺(名片=大概簡介)」;
「刺客=一擊斃命(物大)」
所以,【刺】是「用粗的東西去…」
…→①大針
…→②指頭、肘尖…類似【指針】、【原始點】
其實【原始點】就是半調子的【華陀夾脊】
……為什麼到最後剛好「七」處?【華】=7個+(有空再聊)
所以,一般感冒,揉壓「後頸」就很容易治好!
【針】=以金屬穿透皮層
…「一」是皮層(布);「丨」是小細短枝)
【針音=直深】筆直深入
◎《桂枝湯方》
…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
_______
【溫覆】令一時許,
 ̄ ̄ ̄ ̄
遍身漐 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
半日許,令三服盡;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
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
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劑。
 ̄ ̄ ̄ ̄ ̄ ̄ ̄ ̄ ̄ ̄ ̄ ̄ ̄ ̄ ̄ ̄ ̄ ̄ ̄ ̄ ̄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開《桂枝湯方》的中醫有人完全照著做嗎?
「溫覆」和「啜熱稀粥」不是龍套擺設,若無則枉!
所謂「以助藥力」者,無人可助則需耗費患者元氣!
《桂枝湯》要效如桴鼓,常常要一二個小時喝一次!
不識字看不明白的就算了,知道的也嫌麻煩或不屑!
⑴
台灣人的「粥」其實只能叫做「米湯」而已!
【粥】=「米弱」而無、、、、(點、顆粒狀)
……弱=柔軟而不強→一碰就倒,一摸就化
……還「看得到、摸得著、吃得出」米的不叫粥!
【粥音=濁溜】混濁滑溜 (混=看不出原樣,搞不清楚)
⑵
真正的「粥」(太極粥)是最好的聖品!
但感冒時要喝「稀粥」千萬不能喝「濁粥」(牽延愈期)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
微【惡寒】,腳【攣急】,
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
得之便【厥】,咽中乾,煩燥,吐逆者,
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
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
若胃氣不和,讝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
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問曰:太陽病,其證備,按桂枝法治之而增劇,
【厥逆】,咽中乾,煩躁,吐逆,讝語,其故何也?
師曰:此陽旦證,不可攻也。
寸口脈浮,浮為風,亦為虛,風則生熱,[虛]則【攣急】,
誤攻其表則汗出亡陽,汗多則液枯,液枯則【筋攣】,
陽明內結則煩躁讝語,用甘草乾薑以復其陽,
甘草芍藥以救液,調胃承氣以止其讝語此壞病之治,必隨脈證也。
上兩條乃「不傷正」之準則大法!
【厥】字:千古誤解!
【厥】=欠厂屰=因有所「欠[虛]」而「反」「不出」
→即【蕨】之「陰涼捲曲」↔【攣急、不伸、惡寒、不溫】
【厥音=捲蹩】
「厥」≠「逆」≠「回」≠「寒」≠「冷」
【屰】=「出」字「中不露頭而回縮」(朔=月不出也)
【屰音=內閉】ㄋーˋ
【欠】=「ㄇ」(張口)而欲有所「入」(想吃、想喝)
【欠音=取咽】取食入咽
【陽旦證】(千古瞎掰!)
【旦】=【是】而不「走」!
【旦音=耽慢】耽擱緩慢
所以【陽旦證】就是「陽氣不能正常運行」!
【但】=嘴巴說是「人」不走!【但音=等看】
閩南語的「ㄉㄢˋ」就是這個【但】字!(不是「等」)
重點在於「術窄」「麻煩」「面子」和「錢」而已!可能是這樣子沒有錯…就如溫敷而言,有時叫病人要溫敷,卻認為這是很低級的治療,寧願吃吃藥求速效,省省時間,省省麻煩。
桂枝湯多半是固脾胃的藥,服桂枝湯時要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不就意味著這些食物有傷脾胃運化,如果不去節制的話,可能連服用其它方藥都會影響藥效。
如果我說「《桂枝湯》裡根本沒有固脾胃的藥」會太勁爆嗎?
~~~~~~~~~~~~~~~~~~~~~~~~~~~
為什麼叫「經方」?
我在《黃帝內經》真義》的PDF中有提過:
【經】=從「頸」到「脛」這條「線」
→就是「膀胱【經】」→就是【脊】!
【經音=緊繃】織布時經線要緊繃不能鬆
【方】=【方音=緊繃】
⑴「放」字無「攵(散)」→ 解放而不耗散(去邪而不傷正)
⑵「方」者,不歪、不斜(邪)、不曲、不扭→不傷正
⑶「方法」
所以【經方】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放緊繃的經脈,去邪而不傷正的治病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黃帝內經‧經脈》
「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其實,中醫不管那一種治法,重點都是在「通經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桂枝湯方》就是「肌腠按摩」(臟腑按摩的是《四逆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早已明言「本為解肌」,奈何後世…
[藥名淵解]
~~~~~~~~~~~~~~~~~~~~~~~~~~
【桂枝】
①木字旁古時候是寫成「上屮下巾」也就是「兩手」之意(EX相)
②桂有二土,枝有一土,古文直書,三土相疊++++即「椎」之形
③剩下「又」就是「右手虎口揑合」之形→揑、抓、提、按…
④「圭」乃正午之時「太陽」在子午線上的往返軌跡→陽氣循環
所以【桂枝】就是「用雙手上上下下抓揑脊椎,使陽氣循環順暢」
【桂音=固衛】固護衛氣【枝音=直撕】直上分撕(開而不結)
~~~~~~~~~~~~~~~~~~~~~~~~~~
【芍藥】
①「卄」是《華陀夾脊》的「華」
…「華」=7個+=人體7個經脈運行的主要「交叉」關鍵點(原始點)
②「勹」是「曲肘腕」之形;「、」=「指、掌、腕、肘」的凸骨點
③「勺」=杓,曲腕時,手掌即呈「杓」形!【杓芍音=水瓢】
③「樂」就是「波浪鼓」→「左搓右揉」【樂音=良色】【藥音=有效】
所以【芍藥】 就是用「指、掌、腕、肘」的凸骨點左搓右揉(按摩)
~~~~~~~~~~~~~~~~~~~~~~~~~~
【炙甘草】
①「炙」=燒肉→會滴油【炙音=直熾】大火直燒
…(註)「烤」=遠火長時翻來覆去(考試)【烤音=曠燎】
②「甘」=寬肉(卄+月)=大肥肉【甘音=膏寬】(甘油)
③「草」=萎早=生命周期短【草音=殘早】(衰老)
…在此是取「雜草塞(澀)徑氣不通」之意!
所以【炙甘草】 就是「潤滑油使…順暢不澀」!
~~~~~~~~~~~~~~~~~~~~~~~~~~
【生薑】《本經》無生薑!「乾ㄑーㄢˊ薑…【生】者尤良」
①「乾」=
…「十」= 從下直(丨)上地平線(一)
…「日」= 太陽
…「十」= 從上直(丨)下地平線(一)
…「乞」= 矢、乙
……「矢」= 直射(箭)
……「乙」= ~ sin, cosin 之形=永續週期循環
【乾音=期連】週期連綿(《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引伸為「被太陽長時照射」→ 水氣被蒸騰一空 → 【不濕】
…【乾音=固邊】巜ㄢ 固挺四邊 (物濕則垂邊)
…(註)有人說,因為曬乾了所以叫「乾巜ㄢ」薑?
……請問有多少「中藥材」是曬乾的?
……為什麼不叫「乾枝」「乾朮」「乾苓」「乾草」?
②【薑】=「艹」+「畺」
…「艹」=直立之「扌」=抽提…
…「畺」=臍上、臍下都有四塊肌形如「田」字;
…………「一」是上中下焦隔線→使各守其分而不亂
…「田」=當
……當=川句田=對外交涉、下田工作(當家的)【當音=擔康】
……「出外交涉、下田工作」都會曬「太陽」(太陽經)
【薑音=襟當】襟部正當(和「當歸」相反作用)
所以【乾薑】 就是「讓肚腹各守其分以抽提襟部能量到外(太陽經)」!
~~~~~~~~~~~~~~~~~~~~~~~~~~
【大棗】
①「大」=人體張手開腿之形→開展、活動【大音=動跨】
②「棗」=上刺下刺=人體手經、足經之形【棗音=縱跑】
…《本經》「…助十二經…」
…《傷寒論》【桂枝湯方】「大棗十二枚」(絕非隨便)
所以【大棗】 就是「助十二經脈跑動」!
-=-=-=-=-=-=-=-=-=-=-=-=-=-=-=-=-=-=-=-=-=-=-=-=-=-=-=-=-
看到這,【桂枝湯方】》的真正作用就不必我再寫了吧?
這也就是為什麼[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
《桂枝湯方》及其變化方會什麼這麼多的原因!
而《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為何會稱之為【小陽旦湯】?
【小】=人體「立正站好雙手放下」之形→沒在動!
…[註]在開封府公堂上
…①張手開腿的只有「包拯」故稱「大人」
…②兩排持棍肅立的「捕快」稱為「小人」
配合我之前說的「陽旦證」,一切都壑然開朗了吧!
~~~~~~~~~~~~~~~~~~~~~
《黃帝內經》
「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
「有者求之,無者求之」
《孔子》「吾道一以貫之」
【治病】就是一句話【通經脈】而已矣!
~~~~~~~~~~~~~~~~~~~~~
因為等一下有課
①台大博士的《吉他編曲》課!
②交大博士的《老子》課!
《四逆湯》下回吧!
看完你就曉得該不該有「人參」!
為什麼幾乎能治百病!(人有萬病)
請教四逆湯和人參…請賜教,感恩…
四逆湯是大辛大熱之品,一般病情應該用不著四逆湯。
看完後
①知道【桂枝甘草湯】【芍藥甘草湯】到底在幹嘛?
②跟「張釗漢」先生用「薑湯」連起來?
先聊一下茶吧!知茶然後以知參!
~~~~~~~~~~~~~~~~~~~~~~~~
唐‧陸羽《茶經》一之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葉如丁香,根如胡桃。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其名
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其地:
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櫟壤,下者生黃土。
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採。
野者上,園者次;
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
*筍者上,*牙者次;
葉*捲上,葉舒次。
陰山坡谷者不堪採掇,性凝滯,結瘕疾。
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
(【儉】=差一點出人命之人=維生之外絕不花【儉音=極險】)
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支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採不時,造不精,
雜以【卉莽】,飲之成疾。(卉莽=花、香草→無謂耗散)
 ̄ ̄ ̄ ̄ ̄ ̄ ̄ ̄ ̄ ̄ ̄ ̄
亦猶人參,
上者生【上黨】,
中者生百濟、新羅,
下者生「高麗」。(後世不肖啊!)
有生澤州、易州、幽州、檀州者,為藥無效,況非此者!
設服薺,使六疾不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人參】為累,則【茶】累盡矣。
 ̄ ̄ ̄ ̄ ̄ ̄ ̄ ̄ ̄ ̄ ̄ ̄ ̄ ̄ ̄
~~~~~~~~~~~~~~~~~~~~~~~~
【茶】=卄人木
【卄人(令)】=苓(冷)
【卄(世)木】=葉
【人】=象牙(象牙如*荀、彎*捲;象皮*紫)
【茶】=供人沖泡飲用的冷性芽葉
【茶音=①沖芽 ②沖呷】ㄔㄚˊ
連牙帶鼻=一心二芽
https://mail.google.com/mail/u/0/?ui=2&ik=4a40984997&view=att&th=1346fc200fff972a&attid=0.5&disp=emb&realattid=ii_1346f470fc240422&zw&atsh=1
https://mail.google.com/mail/u/0/?ui=2&ik=4a40984997&view=att&th=1346fc200fff972a&attid=0.4&disp=emb&realattid=ii_1346fb2f8a29185b&zw&atsh=1
https://mail.google.com/mail/u/0/?ui=2&ik=4a40984997&view=att&th=1346fc200fff972a&attid=0.1&disp=emb&realattid=ii_1346e27a8f8cbc54&zw&atsh=1
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
(思野按)
這樣一來,不能多喝,怎麼賣多呢?又得不能出事?
→有錢能使鬼推磨!→「盡去其寒性」則皆大歡喜!
所以才有後世的一大堆「過度火制之茶」!(熟、紅、潽…)
有沒有壞處?我不得而知!
有沒有好處?吾知其不然!
(註)《茶經》三之造:
「晴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
「蒸之」=隔火又隔水
「焙之」=陪火=在旁=不直接接觸火
簡單講就是要打通膀胱經的經脈,五臟六腑皆能安。
非也!
Sorry,最近比較忙,我的MacBook又一直出問題
加上要完整解「人參」較麻煩(適合的圖不好找),
請稍等一下,【四逆湯】可能要下禮拜再PO給你吧!
沒關係,謝謝指教。
【四逆湯】方解
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BdLzE_k-sJfiQXzik5scTQe27jMXstcxEIbabRN4Tx4/edit
I really like your blog.. very nice colors & theme. Did you create this website yourself or did you hire someone to
do it for you? Plz respond as I’m looking to construct my own blog and would
like to know where u got this from.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