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針法概述

臨床治某病,常有幾十甚至上百穴位具有相應的主治功能,似乎這些穴位都能治療該病,有遠取之穴,或如高巔之疾射而取之,或如刺巔之穴以愈下部之疾,或如瀉絡遠針以起頑疾沉疴,或病在陽而取陰穴,或病在陰而取陽穴。《標幽賦》所言詳靈:“交經繆刺,左有病而右畔取;瀉絡遠針,頭有病有腳上針。”《扁鵲神應玉龍歌》、《百症賦》等元、明針灸遠取穴的例證比比皆是。

再如子午流注、五輸穴、原絡會郄穴、山陵海丘穴、俞募門海穴、八脈交會穴、表裏經穴及臟腑別通取穴、經筋對應取穴等,似乎只有通過遠取穴治好病才是真正的針灸高手。這些取穴法依據經絡理論、反應點、全息論,即在對應的原則下取穴的確能治大病、治久病。如常見的八字治療法則、關節對應取穴法、腕踝針等,都是遠程對應取穴的典範,這些對應不僅僅包括四肢,還包括腹背上下等的對應,都在“繆巨刺”的範圍之內。

比類取象取穴法宗“人身處處皆太極,一動一靜俱渾然”的理論,認為全身處處都有太極。常見有臍針取穴、腹針取穴、眼針取穴等,在後天八卦的指引下,按照卦象的生剋來決針刺的補瀉,這些針刺所述的穴位,皆在一個小範圍內,而能治療全身疾患,算是遠治取穴的一種方式。

全息論認為人體處處皆為人身縮影,按照穴位所對應的部位進針也常有效。例如頭針取穴、第二掌骨取穴、鼻針、面針等,甚至每個肢節都能找到全息的影子,都能作為針刺的選穴標準,也算遠取穴的一種針刺方式。

反應點取穴,根據“有諸內,必形諸外”的原則,常在人體的體表找到反應點,或刺絡瀉血,找色澤變化映點、暗影針刺、刮痧以消除體表的反映。日本的枝川療法也是能反映該治療原則的刺法之一,不過是用注射法,取微量激素加生理鹽水的混合物消除反應點。

小針刀、銀質針、小寬針、鈎針、火針、鉢針等大針的局部取穴法也各有優勢,以近治為主。現在針界有種流弊,認為越遠取穴越好,認為近部取穴為下工,甚至有人認為董氏針灸從來不在局部扎針。但從董公幾百個醫案來看,對一些關節疾患,董公從未捨棄局部取穴,例如膝關節病變,針通天、通山、通關三穴,或針通腎、通胃、通背三穴等。殊不知遠治的目的也是通經以通病灶,而如果近治取穴能直通病灶,為何又要捨近求遠呢?總之,臨床一般見邪實矛盾突出的疾患,能近取就近取;如果見正氣虛經絡滯的疾患,多在遠處取穴通經以治病。猶如發生堵車的高速公路,不去現場解決問題,反而去交通部要求政策調整就慢了;又如狹窄的街道堵車,一方面疏通局部,一方面從遠程各街口分流所來車輛,這樣就能很快地做好疏通工作。不同的處理方法,是一個有全局觀的交通警察必須思考和處理的。醫者治病也同理,在局部的整體觀中,柯尚志的遠絡療法做的不錯;相反,在整體的局部觀中,張釗漢的按摩療法,優勢明顯。其實,《難經.五十難》中的五邪及其來路(虛邪、實邪、賊邪、微邪、正邪),就是指導取穴治療的基本原則。

針對同樣的一個病,在眾多的取穴法中,甲用甲法,乙用乙法,均能取效;看起來五花八門的取穴法,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的穴位,都能取效,這個中間的聯系在哪裡?他們之間的共通之處在哪裡?

董氏針灸奇穴的解部,法天象、星相,既着眼于大局,又能突出局部,能給針者一個滿意的答案。其按照五臟、五行理論將人體分為五個不同的協管系統,以任督二脈為“本初子午線”,將十二經脈、十五絡脈分為二十七條立體的經脈,各個系統獨立且互相依存,互相配合又互相約制,各條經脈之間互相連接且通暢。弄清楚五個系統之間的生剋制化關係,弄清楚各道路之間的交滙與交叉,根據天氣的變化和車流量的不同,制訂相對獨立而統一的協管政策,這樣的交通就不會出問題。善言天者,必驗于人,把經脈比作高架橋,把穴位比作每一個路口,有了整體思維的治療,何愁不效呢?董氏針灸解部,就是為此而設。董公也說過:病非人身故有之物,可得亦可除。

遠針的好處在于調氣,近針的優勢在于通滯,我董氏針法宗《河圖》為本設穴,而以《洛書》為用注重各種變化,無論《洛書》圖怎樣變化,《洛書》軌迹是不會變的。董氏針灸解部結合《素問.繆刺論》,從形、象、理、數上,總以後天八卦圖(《洛書》圖)之變化而變化,以生數為體、以成數為用,根據不同的〝數〞,而選擇遠針、近針。或在近,一切以生成之數的能量的異常流動為調整對象。而能量的不平衡,則表現為經絡的不平衡。只有熟玩經絡,諳識解部,那忘路之遠近的一針,看起來妙名一刺的背後,才能包含著深厚的形、象、理、數。要想刺好這一針,第一,要內修感知提高自己的念力;第二,要以術數的能量流動原則來作為下針的依據;第三,要學習前輩的經驗,以經驗取穴來試針;最差者,是抄襲和東拼西湊自創針法。

版權說明

  • 本文摘自《董氏針灸注疏》,作者/劉毅。
  •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

Deja una respuesta

Introduce tus datos o haz clic en un icono para iniciar sesión:

Logo de WordPress.com

Estás comentando usando tu cuenta de WordPress.com. Salir /  Cambiar )

Imagen de Twitter

Estás comentando usando tu cuenta de Twitter. Salir /  Cambiar )

Foto de Facebook

Estás comentando usando tu cuenta de Facebook. Salir /  Cambiar )

Conectando a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