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風:風池、風府、風門、風市、灸大椎旁開2.3寸。
治寒:關元、腎俞、三陰交。
治暑:十宣、十井放血,委中、曲澤、然谷、魚際,有赤絡者刺出血。
治濕:陰陵泉、足三里、大白、衝陽、復溜、太溪。
治燥:魚際、合谷、尺澤、曲池、肩雨、肺俞、膈俞、血海、金津、玉液。(燥邪多傷肺)
治火:陽經如大椎、曲池、內庭、外關、陽池(瀉)。陰經如照海、復溜、陰谷(補)。
怒則氣上:行間、中都、曲泉。
喜則氣緩:神門、大陵、心俞。
悲則氣消:太淵、肺俞、尺澤。
恐則氣下:太溪、腎俞、俞府。
思則氣結:大白、脾俞、陰陵泉。
驚則氣亂:內關、丘墟、通里。
氣郁:行間、膻中。
血郁:血海、大包、曲泉、期門。
濕郁:公孫、三陰交、足三里。
火郁:勞宮、少府、魚際。
食郁:中脘、建里、公孫、灸里內庭。
痰郁:大都、豐隆、列缺、中脘。
內風:太沖、俠溪、曲泉、風市、太溪、陰谷。
內寒:灸命門、中脘、神闕、關元、腎俞、足三里。
氣陷:灸百會、中脘、氣海。
精傷:照海、中極、會陰、腎俞、京門。
上部病取手陽明,中部病取足太陰,下部病取足陰,前膺病取足陽明,後背病取足太陽。一經取一二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