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沉
- 人的常脈是,心肺脈俱浮,腎肝脈俱沉。
- 仲景脈法是»浮為在表,沉為在裏»,但不見得都是如此,如果寸脈浮過於九分則是溢脈,屬於陰乘之脈,如果尺脈沉過於一寸則是覆脈,屬於陽乘之脈。
- 浮之損小,沉之實大,是陽虛於表而實於裏;沉之損小,浮之實大,是陽虛於裏而實於表也。
遲數
- 常人一呼一吸為五動,過則為數,減則為遲。數則陽盛而為腑,遲則陰盛而為臟,陽盛則熱,陰盛則寒。
- 脈法:趺陽脈遲而緩,胃氣如經也。寸口脈緩而遲,緩則陽氣長,遲則陰氣盛,陰陽相抱,營陽俱行,剛柔相得,名曰強也。是遲寒者,趺陽寸口之常脈,未可以為寒也。
- 傷寒論: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吐也,以發其汗,令陽氣微,膈氣虛,脈乃數也。斂為客熱,不能消穀,胃中虛冷故也。是數者,陽明之陽虛,未可以為熱也。
- 人之將死,脈遲者少,脈數者多。
滑濇
- 滑濇二脈屬於病脈,非常脈。
- 尺應濇而變滑,則精遺而不藏,寸應滑而變濇,則氣痞而不通。寸過於滑,則肺金不斂而痰嗽生,尺過於濇,則肝木不升而淋病作。
大小
- 陽盛則脈大,陰盛則脈小。寸大而尺小者,寸過於大則上熱,尺過於小則下寒。
- 然而,脈大未必是陽盛,金匱: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博,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
- 脈小也未必都是陰盛,傷寒論:傷寒三日,脈浮數而微,病人身涼和者,此為欲解也。蓋邪過而正復則脈微。
- 勞傷虛損之脈,最忌浮大,陽根下斷,浮大無歸,則人死矣。
- 小脈未可以扶陽,大脈未可以助陰,當窮其大小所由來。
長短
- 常人的脈是肝脈沉滑而長,心脈浮滑而長,肺脈浮濇而短,腎脈沉濇而短也。
- 人經常是木旺而金衰,木氣容易鬱滯,因此脈會愈長。
緩緊
- 緩者生熱,緊者生寒。
- 脈法:趺陽脈遲而緩,胃氣如經也。寸口脈緩而遲,緩則陽氣長,遲則陰氣盛,陰陽相抱,營陽俱行,剛柔相得,名曰強也。…緩者胃氣實,實者穀消而水化也。
- 緊脈,主內寒、外寒,主外寒之痛、內寒之痛。
石芤
- 石則外虛而內實,芤則外實而內虛。
- 石者,氣虛而不蟄,陽體虛而陰體實,水中無氣,凝塞而沉結。
- 芤者,血虛而不守,陰體實而陽體虛,火中無血,消滅而浮空。
促結
- 促結者,陰陽之盛也。脈法:脈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脈來數,時一止復來者,名曰促。陽盛則促,陰盛則結,此皆病脈。
弦牢(弦者,如弦之直,弦而有力曰牢)
- 弦牢之中有濡弱之象,是肝家的正常脈象,弦牢之中無濡弱之象,是肝病的脈象。
- 弦為裏濕,木盛而土虛;亦主寒,主痛。
- 牢為外寒,寒邪之束營陰。
- 但見弦牢者為真臟脈,死不治。
濡弱(濡者,如棉之軟者,軟而無力曰弱)
- 濡弱與弦牢是對應之脈,肝病者得弦牢,若有濡弱之脈則愈。
- 過多的濡弱也是肝病,屬於土木之氣不能上達,大論云:傷寒脈濡而弱,不可汗下,以其血虛而寒敗也。
散伏
- 陽降於尺而化濁陰,則脈沉緊,陰升於寸而化清陽,則脈浮散,而聚散之權,則在於關。
- 散脈,氣血之亡脫在近,精神之飛走不遠。散見於寸,猶可挽救,散見於尺,無可藥救。
- 凡積聚癥瘕,停痰宿水之疾,脈必伏結(附骨脈)。
動代
- 脈法:陰陽相搏,名曰動。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若數脈見於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名曰動也。 …動見於關,木氣橫逆,土氣敗矣。
- 脈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五臟皆受氣。不滿十動一代者,死不治。
- 代脈一見,死期在近。
版權說明
- 本文摘自《四聖心源》,作者/清.黃元御。整理/李瑞文。
-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
Loved reading this thank yo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