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美中說經方與時方

岳美中學醫之始,是因肺病略血,求治無效,遂購閱醫書,欲謀自救。中道習醫,既無家傳,又乏師承,主要靠刻苦自學,經歷較多坎坷。其學醫過程可概括為3個階段:

初學之時,從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入手,多以時方應病家。臨證稍久,覺其局限,轉而學習清代吳鞠通、王孟英之溫病學說,用之臨床,效失參半,亦覺其方瑣細冗弱。其後研讀《傷寒論》、《金匱要略》,見其察證候不言病理,出方劑不言藥性,從客觀以立論,投藥石以祛痰。其質樸之學術,實逼近科學之堂奧,真是祛病之利器。後又鑽研唐代《千金要方》、《外台秘要》諸書,其中質樸之學,實用之方,直上接仲景,果能用之得當,亦有如鼓應桴之效。從1934年到1949年間,即專用古方治病,時起大症。益堅信中醫之奧妙,原不在宋元以後。因此,在多年中,對唐代以前醫學愚衷款款,矻矻研求,不無收穫。這是第一階段。

以後,岳美中在不斷學習體會中逐漸認識到專執古方亦有不足。一方面,臨證時遇到的疾病多,所持的方法少,有時窮於應付,不能泛應曲當;另一方面,經方有側重溫補處,倘有認證不清,則必病隨藥變,持平以論,溫、熱、寒、涼,一有偏重,其得失是相等的。治病若先抱成見,則難期完整的療效。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他經過讀書臨證和與同道商討,認識進了一步,體會到了專學「傷寒」,容易涉於粗疏,專學「溫病」容易流於輕淡;粗疏常致於僨事,輕淡每流於敷衍。必須學古方而能入細,學時方能務實。入細則能理複雜紛紜之繁,務實則能舉沉疴痼疾之重。當時,岳美中曾對這一段學習與臨證體會加以總結,認為治重病大證,要用張仲景的經方;治脾胃病,用李東垣的方較好;治溫熱及小病輕病,葉派時方細密可取。總之,只有因人、因證、因時、因地制宜,選方用藥,才能不偏不倚,恰中病機。這是第二階段的認識。

1954年以後,岳美中對唯物辯證法進行了學習和研究,用於總結以前的醫療經驗和學術思想,又有了新的認識。例如,他認識到執死方以治活人,即使綜合古今,參酌中外,也難免有削足適履之弊;需要有足夠的書本知識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在正確方法的指導下,研究用藥製方的規律性。這是第三個階段的認識。這種治學方法,不僅可以為臨床一些病的治療開拓新的思路,而且可以使辨證論治的理論得到豐富和深化。

版權說明

  • 本文摘自《網路文章》,作者/岳美中。
  •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

Deja una respuesta

Introduce tus datos o haz clic en un icono para iniciar sesión:

Logo de WordPress.com

Estás comentando usando tu cuenta de WordPress.com. Salir /  Cambiar )

Imagen de Twitter

Estás comentando usando tu cuenta de Twitter. Salir /  Cambiar )

Foto de Facebook

Estás comentando usando tu cuenta de Facebook. Salir /  Cambiar )

Conectando a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