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智者壽

古人認為,仁者和智者一般都會身心健康,享盡天年。孔子《論語.雍也》有“仁者壽”之語,《孔子家語》有“智者壽”之說,這種觀點幾乎為歷代思想家所繼承。

那麼,品德高尚的仁者和才學超群的智者為什麼會長壽呢?

關於前者,可用孔子所說的“仁者不憂”來解釋。漢代董仲舒亦認為:“仁者這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心靜,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其身。”(《春秋繁露.循天之道》)

關於後者,則可用孔子所說的“知者不惑”來說明,戰國時子華子的分析更為詳盡:“智則知所以持矣,知所以持則知所以養矣,榮衛之行,無失厥常,六腑化穀,津液市場,故能久長而不弊。(《子華子 .北宮問意》)

由上所述,概括起來,仁智慧者之所以長壽,在於他們善於修身養性,所謂修身養性,主要指培養高尚噴泉品行,形成良好的性格。我國古代不少思想家都很重視修身 養性,如莊子認為,有五個方面的外物對人的健康有害:“一日五色亂目,使目不明;二日五聲亂耳,使耳不聰;三日五臭薰鼻,困悛中桑(使頭目昏蒙);四日五 味濁口,使口厲爽;五日趣舍滑心,使性飛揚。”因此,人們注意修身養性,以杜絕這五個方面的危害。《淮南子》認為,人性本來是純補無邪的,但由於外物的引 誘和嗜欲的侵害,會變得忘本失真,因此主張返璞真,並為此而提出用“仁、義、禮、樂”來抵制“爭、失、淫、憂”(參見《本經訓》)。

我國古代的許多醫學思想家也十分重視修身養性這一健康原則。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有《養性》專篇,要求“習以為性”,即形成一種有利於培養優秀品格的 養一模式,文中說:“夫養性者,欲所習以為性,性自為善。性既為善,內外百病皆不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性之大經也。故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義 也。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這段話生動而細緻地分析了修身養性有利於身心健康的道理。

我國古代養生學家有關健身養性的主 張也很值得重視。如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食誡》說:“雖常服藥物,而不知養性之術,亦難以長生也。”張湛在《養生要集》中引《小有經》的“十二少”來作 為修身養性之法,這十二少是:“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這時我們的日常養生很有借鑒價值。

tcmwen:»壽»不光是講身體上而已,還包括精神上,所以仁智者,其德性能留傳千古。以儒家思家的養生,莫過於要格物,格物並非止其欲,無思無慮的,而是要能»發乎情,止於禮»。

Deja una respuesta

Introduce tus datos o haz clic en un icono para iniciar sesión:

Logo de WordPress.com

Estás comentando usando tu cuenta de WordPress.com. Salir /  Cambiar )

Imagen de Twitter

Estás comentando usando tu cuenta de Twitter. Salir /  Cambiar )

Foto de Facebook

Estás comentando usando tu cuenta de Facebook. Salir /  Cambiar )

Conectando a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