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修元─醫學從眾錄
中風四言脈訣 | 中風浮吉,滑兼痰氣。其或沉滑,勿以風治。或浮或沉,而微而虛。扶元治痰,風本可疏。浮遲者吉,急疾者殂。 |
虛癆脈法 | 《要略》曰∶脈芤者為血虛,沉遲而小者為脫氣,脈大而無力為陽虛,數而無力為陰虛,脈大而芤為脫血,平人脈大為勞,虛極亦勞;脈微細者盜汗,寸弱而軟為上虛,尺軟澀為下虛;尺輭滑疾為血虛,兩關沉細為胃虛。《脈經》曰∶脈來輭者為虛,緩者為虛,微弱者為虛,弦者為中虛,細而微小者,氣血俱虛。景嶽脈法可取之句,無論浮沉大小,但漸緩則漸有生意,若弦甚者,病必甚;數甚者,病必危;若以弦細而再加緊數,則百無一生矣。 |
咳嗽脈法 | 浮緊屬寒,浮緩屬風,浮數屬熱,浮細屬濕,浮澀屬房勞,浮滑屬痰。浮大者生,沉小者危。弦疾者胃氣敗。 |
喘促脈息 | 宜浮滑,忌短濇。景嶽曰∶微弱細濇者,陰中之陽虛也;浮大弦芤,按之全虛者,陽中之陰虛也。微弱者順而易醫,浮空者險而難治。 |
哮症脈息 | 不論浮沉遲數虛實大小,最忌促結代數。 |
血症脈息 | 失血脈芤,或兼澀象。轉緊轉危,漸緩漸愈。虛微細小,元氣不支。數大浮洪,真陰不足。雙弦緊疾,死期可決。 |
遺精脈息 | 《訣》雲∶遺精白濁,當驗之尺,結芤動緊,二症之的。《正傳》雲∶兩尺洪數,必便濁遺精。 |
癃閉五淋脈息(與遺精白濁同) | 宜浮大,忌沉細。 |
嘔吐噦脈息 | 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脈陽緊陰數為吐,陽浮而數亦吐。寸緊尺澀,胸滿而吐,寸口脈數者吐,緊而澀者難治。緊而滑者吐逆。脈弱而嘔,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病患欲嘔吐者,不可下之,嘔吐大痛,吐出色如青菜色者危。 |
痙、厥、癲、狂、癇、癱瘓脈息 | 宜實大,忌沉細。漸緩則漸愈,漸數則漸甚。若數而弦緊,及見牢革促代諸脈,難治。 |
疝氣脈息 | 宜沉實,忌虛弱。 |
昡暈脈息 | 左手脈數,熱多,脈澀,有死血,浮弦為肝風;右手滑實為痰積,脈大是久病,虛大是氣虛。 |
頭痛脈息 | 宜浮滑,忌短澀。 |
膈症反胃脈息 | 浮緩而滑,沉緩而長(皆可治);弦濇短小。(為難治) |
瘧疾脈息 | 瘧脈自弦,浮弦表邪,沉弦裏邪,洪弦屬熱,遲弦屬寒,滑弦食積。久瘧之脈,微細虛弱,漸緩則愈,弦緊則殆,土敗雙弦,代散莫救。 |
痢症脈息 | 直腸自下者死。久痢忽大下結糞者死。小兒出痘後即發痢者死。婦人新產即發痢者死。澀為血少,尺微厥逆,滑大主積,浮弦急死,沉細無害。 |
傷暑脈息 | 傷暑,脈洪而虛。 |
腫症脈色 | 脈沉遲,大便滑,小便利,口不渴,面青白,為陰;脈沉數,大便燥,小便赤,口渴面赤,為陽。大抵脈喜浮大,忌遲細。仲景雲∶水腫脈浮者死,謂腫盛皮膚甚濃,脈浮於皮毛之外,輕捫之如隔一紙,是死脈。 |
脹症脈息 | 喜浮大,忌虛小。餘參看腫症脈。 |
自汗盜汗脈息 | 宜陰脈,若漸緩者吉;忌陽脈,兼短澀促結代散革者,難治。 |
泄瀉脈息 | 宜沉細,忌浮大。 |
風痺痿脈息 | 宜浮數,忌虛弱。 |
腳氣脈息 | 脈浮弦起於風,濡弱起于濕,洪數起于熱,遲濇起於寒。沉而伏,毒在筋骨也;指下濇濇不調,毒在血分也。夏暑腳膝冷痛,其脈陽濡陰弱,濕溫也。腳氣多從暑濕得之。 |
黃煌─寫醫案可以不學脈象
臨床看病,脈當然要搭的,但寫醫案,談體會,需要講特徵,擇重點,有的醫案,必須寫脈,甚至要大寫特寫,有的可以不必講脈,可能舌更重要,或者體型體貌更有診斷價值。 寫醫案,談體會,本無一定格式,不可強求一律,但根據各個醫案的內容而定。《傷寒論》《金匱要略》原文中不是每個方證均有脈象,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也有 許多醫案不寫脈,特別是徐靈胎的《洄溪醫案》幾乎不講脈。這也無損於其學術價值。我在有些醫案醫話裏不提脈,也非常正常,無所謂寫了脈才對,不寫就是錯。 學生整理的醫案,他們沒有搭脈,不寫脈象,是實事求是,不做作,這種求實的態度我非常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