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醫圈裡,無論學者、政府官員,還是臨床醫生、學生,在指責別人的時候,掛在嘴邊的一句時髦語就是「缺乏中醫思維」,反過來,你問他一句,中醫思維是什麼呢?他或者啞口無言,或者大談特談什麼陰陽呀、五行呀、五運六氣呀等等,雲裡霧裡,用一些他自己也說不明白,別人更聽不懂的官話套話來裝點門面,嚇唬外行,大凡是一個中醫人,入門就學陰陽、五行……為什麼大半輩子過去了,還沒有中醫思維呢?因此,十分有必要談一下,究竟什麼是中醫的思維?
一、「道」的感悟——自然演化
中國傳統思維來源於「道」。什麼是「道」,《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知道」的人的確不多。「道法自然」,「法」字點出了「道」的核心和關鍵點。「道」不是自然,「道」是人的一種「世界觀」,也是「方法論」,它是一種「思維模式」和「處世方法」。「道」很簡單、也很容易,所以《周易》叫做「簡易」,所謂「大道至簡」。如果有人把它說的複雜、繁瑣,那就不是「道」了,那是繁瑣哲學。
古聖人:仰觀天象,俯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感悟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就是「道法自然」,這就是自然演化,這就是「自然演化思維」。自然是從一個整體逐漸演化成一個萬千世界的,宇宙如此,人體如此,「自然演化系統」都是如此。萬法歸宗,萬物歸一,一就是道,道就是一。
與自然演化思維相對立的是一種什麼思維呢?是一種人為的、機械的、組合的、還原的思維。他們把世界看成是一個支離破碎的、有各個不同的「零部件」組裝起來的系統。這是一種「人造系統」的思維模型,帶來的結果是:藐視自然,而不是敬畏自然;改造自然,而不是順從自然;破壞自然,而不是保護自然。這種思維會使人自我崇拜,誇大人的力量,相信有一天,人類能夠創造出一個「人造世界」,這就是「科學」的思維,一種可怕的思維。
二、「五行」的反思——自然全息
教科書把「整體觀念」說成是中醫的思維。實際上整體觀念並非中醫固有,是一種「舶來品」,整體由局部組成,局部依從於整體而存在並相互關聯,這種全局觀念無處不在。
問題的關鍵是中醫不是這種整體觀念,它是一種全息思維。每個局部都是整體自然演化的結果,是整體生出來的,不是人為(後來)組裝起來的。因此,每個局部包含了整體的全部信息,每個局部都可以看做是整體成比例的縮小,是一個小的整體。這是全息思維。
1、 克隆技術就是自然全息律的實證。
2、基因同源性將進一步證明中醫全息療法的正確性。
就拿五行學說而言,一般人只知道金木水火土,對應心肝脾肺腎,卻不知道,心本身還有一個金木水火土,每個臟腑都有一個金木水火土,小到一個細胞,也可以分出個金木水火土來,每個局部都是整體成比例的縮小,相互之間是一個「全息」的聯繫,而不是那種簡單的生生剋克。
例如我們看到一棵秧苗,你馬上就會想到什麼根、干、葉、……這是一種人造系統思維,也叫還原思維。自然演化系統的思維,看到、想到的是一粒稻種。
三、陰平陽密——秤桿思維
毛澤東主席說:「中醫藥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該努力發掘,加以提高。」作為一名中醫人,如何才能說真正認識了中醫呢?貌似如次簡單的問題,也許會被一些人認為是小題大做。我提一個問題請大家來回答。什麼是「陰平陽秘」?這不太簡單了嗎!不就是「陰陽平衡」嗎!是嗎?這是兩種思維模式的差異——東方人與西方人的思維模式上的差異。「陰陽平衡」是天平思維,是對等、勢均力敵的意思,具有絕對性。例如天平要秤320克的東西,就必須用320克的砝碼,多一克少一克天平都不能平衡。平衡只講了陰陽的一個方面——陰平。陰陽是不能平衡的,例如,一個人體60公斤,是不是可以這樣認為呢?他是由30公斤的陰和30公斤的陽組成的。顯然是錯誤的。人體85%以上是水,就算剩下的15%這些有型的組織,也不是屬陽,人體真正的陽就那麼「一丁點」,怎麼個陰陽平衡呢!
「陰平陽秘」是桿秤思維,陰代表「衡」,就是秤桿;陽代表「權」,就是秤砣。秤桿(衡)的平與不平,取決於秤砣(權)在秤星(秘)的位置。因此,陰陽的關係是權和衡的關係,就是秤桿和秤砣的關係。陰平陽秘不是絕對的對等,秤桿要平,秤砣要密。是四兩撥千斤,用的是巧勁,這才是真正的中醫思維。中醫思維的培養,需要大量閱讀古典醫籍,不斷的與古人對話才行。諸如此類的問題還有:補血、補氣、補陰、補陽等,它與西醫的補液,補充營養是不能等同的。正確的解讀應該是養血、益氣、扶陽、滋陰等等。人體的陰陽氣血不是補起來的,是人體自身生長出來的,藥物只起發動、促進、陪護作用。黃芪不是氣,當歸不是血,附子不是陽,熟地也不是陰。中醫治病依靠的是人體自身,不是5克附子不行,500克就行。
1、「蝴蝶效應」是中醫小劑量逐級放大的註腳。
2、自調節功能是中醫藥發揮療效的保障。
「權」(秤砣)雖然並沒有象砝碼一樣,變來變去,但以不變,應萬變。
中國人在「秤桿思維」的支配下,創造出許多奇跡,吃飯用的筷子,不管你是米飯、還是麵條,不管你是干飯,還是稀飯,他不需要換刀、叉、勺……以一當十。
版權說明
- 本文摘自《經方醫學論壇》,作者/馬文輝。
-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