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這套DVD是很值得的,現代有多少中醫師懂得如何生附子、石硫磺、烏頭、巴豆、大戟、甘逐等峻藥?在大陸的中醫藥大學又有多少人懂?寥寥無幾。現在最缺的就是去美國跟診,了解更多的細節,更多在DVD無法闡述的。
倪師在網上和DVD裡 有推薦一些書要看,如徐靈胎、唐容川、曹穎甫等名醫的書,目前我看過徐靈胎的傷寒類方、唐容川的傷寒論補正淺註、曹穎甫的傷寒發微、大塚敬節的傷寒論解 說,本來打算還要繼續看丹波元簡的傷寒論輯義,及其它名家對金匱的註解,但現在暫時放下,因為我發覺到他們所講的內容都是在倪師教的傷寒金匱上,再讀他們 的書似乎是復習倪師在DVD所述的內容。所以我想應該要讀些倪師沒有推薦的書,諸如黃煌、胡希恕、劉渡舟、湯本求真、矢數道明等,個人認為矢數道明的「漢方處方解說」,及湯本求真的「皇漢醫學」,雖然日醫有偏向“廢醫存藥”的現象,不注重人體生理學、病理學來開藥,但也有很多經驗是值得學習的,而倪師不大重視腹證、體質辨證,對於經方的運用也沒像日醫這般爐火純青,只對於某些方證有極深的心得,如四逆湯。
倪 師講授傷寒金匱,很重視了解藥性,對於每個經方的藥物組成原理,及藥物本身固有的藥性,都要深入的去研究,因為在臨床遇到的病人很複雜,病人可能會同時間 出現黃連阿膠證、柴胡湯證、瀉心湯證,這時就不可能通通把需要的方劑都混來,而是在每個方劑還要去掉不需要的藥物,如倪師用白虎湯時,少用到粳米和甘草, 因為病人就不需要用到,如果加上不需要用上的藥,慣以套方治病又一方加一方,藥繁多則無法即時產生各方證服後的藥效,陸以湉說:「用藥最忌夾雜,一方中有 一、二味不相干之藥,即難見功」(冷盧醫話);徐靈胎說:「守一方以治病,方雖良善,而藥中有一二味與病不相關者,謂之有方無藥」(醫學源流論)。那對於 非經方裡的藥,倪師應該最注重石硫磺,我也非常重視,倪師對於石硫磺的認識和運用應該是出自於張錫純的「醫學衷中參西錄」,但經讀過醫案,倪師還沒把石硫 磺發揮到極限(生附子有),所以我的任務就是要深入研究石硫磺,我要把這藥靈活運用在臨床上。
讀完後再讀倪師的醫案,我發覺到他治病最強調「倪氏六準則」:
第一:正常的胃口,不會超量吃,也不會沒胃口,飲食津津有味,一日三餐有正常的飽與餓感。→脾胃氣足
第二:每天早上一起床第一件事就是上大號,如果沒有就要注意了。→大腸不囤積濁物,肝臟得以排毒(陽明大腸與厥陰肝“闔”,故相通),肝氣能疏則百病不生,黃元御:「木 者,中氣之賊,百病之長。以木性發達,而百病之起,多因於木氣之不達,生意盤郁,而克脾胃,是以氣愈郁而脈愈長。木郁則協水以賊土,合火而刑金,故但顯肝 脈之長而不形肺脈之短。金雖克木,而凡人之病,則金能克木者少,而木能侮金者多也。蓋木氣之所以能達者,水土溫而根本暖也,水寒土濕,生意不遂,則木愈郁 而氣愈盛,所以肝病則脈長也。」
第三:一天小便五到七次,夏天出汗多自然小便就少些,冬天出汗少自然尿就多些,小便顏色呈淡清黃色。
第四:每天睡覺一覺到天亮,沒有失眠或無故會半夜醒來等現象。
第 五:一年四季無論在北方或是南方,每天晚上睡覺時雙腳必須露在外面,一蓋被就熱的受不了,長年都感覺頭面冷而手足溫熱。→人全身上的熱能都來自於心臟,正 常人心臟搏動所產生的熱量都會通達到四肢末稍,如果手熱而足冰冷,代表心臟的搏動有足夠,而在通達到腳的當中被寒濕擋住,故而足冷,手足都冰冷代表心臟本 身搏動不足,必須用桂枝、附子、炙甘草、乾薑之類強胸陽。
第六:每天早起時都有陽反應,男人要勃起,女人要感覺雙乳很敏感。→這點在醫案上似乎不太重視的樣子,但若是早上起來懶洋洋的,沒精神,可得知為腎陽不足,醫案上也說到午飯後昏昏欲睡為腎陽虛,但我個人是認為脾胃氣虛。
不要管病人得到什麼病,只要把人體調到這種階段,這病可以算是穩住,不太會惡化。在醫學上立了千百個病名,我們都要忘掉這些病名(可參考),要保持個「離中虛」的狀態上治病,直到把人治到這種階段。所以中醫是個樸實的醫學,是個人人學得起的醫學。
而這整DVD主要強調的就是倪師常講的「只要能對病人有利,我們就要做」,我們不需要執著中醫或西醫,只要對於病人有幫住都要去學習,都要給病人服務,這就是我們為醫的職責。
30/11 /2010續補:一位清代名醫叫吳儀洛說:「夫醫學之要。莫先於明理。其次則在辨証。其次則在用藥。理不明。証於何辨。証不辨。藥於何用。」這句理話很有 意思,所謂的理,我認為就是“道”,一般人知道中醫在看病首重辨証論治,可是若不先明白“道”,病再怎麼治也都很難斷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