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吳佩衡的中藥十大主帥
吳佩衡:中藥十大“主帥” 一、附子二、乾薑 三、肉桂 四、麻黃 五、桂枝六、細辛 七、石膏 八、大黃 九、芒硝 十、黃連 此 十味藥品,余暫以十大“主帥”名之,是形容其作用之大也。由於少數醫家,以為此等藥物,性能猛烈,而不多使用,即使偶然用之,而用量較輕,雖對一般輕淺之 病亦多獲效,但對於嚴重病患及沉痾痼疾,則療效不顯。據余數十年經驗,如能掌握其性能,與其它藥物配伍得當,且不違背辨證論治之精神,在臨床工作中,不但治一般常見疾病效若桴鼓,並且治大多數疑難重證及頑固沉痾,亦無不應手奏效。但如診斷不確,或配伍不當,則不但無效,反面使病情增劇,變證百出。惟是不良後果,只能責之於用之失當,決不能歸咎於藥性之猛烈,更不能將其化險為夷之巨大作用一筆抹殺也。蓋病之當服,烏、附、硝、黃,皆能起死回生;病不當服, 參、芪、歸、地,亦可隨便誤人。故諺云:“人參殺人無過,附子大黃救人無功”。關鍵在於能否分清虛實寒熱,當用不當用而已。至若此等藥品組合之方劑,實不 勝枚舉,簡言之,左有青龍,右有白虎,前有承氣與瀉心,後有四逆與真武。再推廣之,針對不同病情,靈活運用,加減化裁,即可以東擋西殺,南征北剿,而收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之效。昔賢所謂“用藥如用兵,藥不勝病,猶兵不勝敵”。旨哉斯言。能否勝敵,應視善不善用兵而定,此不易之理也。因此,我把這十味藥比喻 為治病救人之十大“主帥”。茲將其作用分別簡介於下,聊供同學們參考。 一、附子 其母根名川烏,產於四川龍安縣高寒山區。由農民每年秋後采回,移種江油與樟明兩縣,再由人工培養而成。冬月種植入土,到次年二月苗高近尺,始施肥,稍長即打台並割去旁枝小根,使其氣坐根長,少生幾枚,而附子生長較為肥壯,成熟體大。因該兩縣是黑油砂土,比較肥沃,其他各縣土質則不適合,故附子為此兩縣特產,四川俗諺有“江油附子龍安種”之說,此為藥物中比較特殊之種植法也。在六月至七、八月之間,即可采收。其附子主根(川烏)新生二、三枚者,名曰附子, 獨生一枚較長形者,名曰天雄,效力更大。新采收的附子,應先用鹽膽水(即鹵水)浸泡,以防止霉爛,浸數日後取出,再用清水漂洗,將膽水漂淨,蒸去皮,切片 制曬而成附子片(但亦有未去皮者)。其母根名四川烏頭,體質已粗老而輕松,其效用只能驅風逐寒,不似附子體重粉質多而能回陽救逆也。上古及後漢張仲景,系用生附子與火炮附子兩種,其量一枚至三枚,煎煮時,用水一鬥,煮取三升,或五升,量已煮透,服之不麻口。後世因煎煮不得法,服後往往產生麻醉,始用種種制 法而成熟附片,意在減少其麻醉之性。其實附子只在煮透,不在制透,故必煮到不麻口,服之方為安全。現在一般應用,除附片外,尚有一種生鹽附子,效力更大。 其驅逐陰寒,回陽救逆,可用生附子。用之以溫暖水寒,補命門真火,回陽生津,則用熟附片。其作用小有差別,臨床時應分別使用。 《本經》云:“附子氣味辛溫有大毒,主治風寒咳逆邪氣,寒濕踒躄,拘攣膝痛,不能行步,破癥堅積聚,血瘕金瘡”。 張隱菴曰:“附子稟雄壯之質,具溫熱之性,故有大毒。《本經》下品之藥,大約有毒者居多。《素問》所謂毒藥攻邪也。夫其攻邪而正氣復,是攻之即所以補之”。 陳修園曰:“《素問》謂,以毒藥攻邪,是回生妙手,後人立補養等法,是模稜巧術,究竟攻其邪而正氣復,是攻之即所以補之也。附子味溫,火性迅發,無所不到,故為回陽救逆第一品藥。《本經》云:風寒咳逆邪氣,是寒邪之逆於上焦也。寒濕踒躄,拘攣膝痛,不能行步,是寒邪著於下焦筋骨也。癥堅積聚,血瘕,是寒氣凝結,血滯於中也。考《大觀本草》咳逆邪氣句下,有溫中金瘡四字,以中寒得暖而溫,血肉得暖而合也。大意上而心肺,下而肝腎,中而脾胃,以及血肉、筋、 骨、營衛,因寒濕而病者,無有不宜。即陽氣不足,寒自內生,大汗,大瀉,大喘,中風卒倒等證,亦必仗此大氣大力之品,方可挽回,此《本經》言外之意也”。 吳綬雲:“附子稟雄壯之質,有斬關奪將之氣,能引補氣藥通行十二經,以追復散失之元陽,能引補血藥入血分,以滋不足之真陰;引發散藥開腠理,以驅逐在表之風寒;引溫暖藥達下焦,以驅逐在裡之寒濕”。 張隱菴《本草崇原》論附子云:“凡人火氣內衰,陽氣外馳,急用炮熟附子助火之原,使神機上行而不下殞,環行而不外脫,治之於微,奏功頗易,奈世醫不明醫 理,不識病機,必至脈脫厥冷,神去魄存,方謂宜用附子。夫附子治病者也,何能活命。甚至終身行醫,而終身視附子為蛇蠍,每告人曰,附子不可服,服之必發狂 而九竅流血,服之必發火而癰毒頓生,服之必內爛五臟,今年服之,明年毒發,嗟嗟!以若醫而遇附子之證,何以治之,肯後利輕名而自謝不及乎?肯自居庸淺,而薦賢以補救乎?必至今日藥之,明日藥之,神氣已變,然後復之,斯時雖有仙丹,莫之能救,賢者於此,或具熱衷,不忍立視其死,間投附子以救之,投之而效,功也,投之不效,亦非後人之過。前醫惟恐後醫奏功,祗幸其死,死後推過,謂其死,由飲附子而死。噫!若醫而有良心者乎?醫不通經旨,牛馬而襟裾,醫雲乎 哉?”按此段論說,痛快透徹,洞見癥結,執行此道者,應熟讀勿忘,深入鑽研,切勿效終身行醫,而終身視附子為蛇蠍,若醫而遇附子之證,何從治之?於臨證 時,應分清虛實寒熱,當用則用,有是病用是藥,定能指下生春,活人無量,切勿以人命為兒戲也。 黃元御曰:“附子味辛苦,性大溫,入足太陰脾、 足少陰腎經,暖水燥土,泄濕除寒,走中宮而溫脾,入下焦而暖腎,補垂絕之火種,續將斷之陽根,治手足厥冷,開臟腑陰滯,定腰腹之疼痛,舒踝膝之攣拘,通經 脈之寒瘀,消疝瘕之冷結,降濁陰之上逆,能回噦噫,提清陽下陷,善止脹滿”。可見本品為溫燥脾濕,溫暖腎水之良劑也。 根據以上昔賢之論證,可知附子對保障人類健康之功用極為宏偉,其主要方劑之組合,僅就張仲景《傷寒論》中最常用者述之: 四逆湯:甘草二兩(炙),乾薑一兩五,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 按四逆湯為少陰正藥。太陽少陰合病,重發其汗,則汗出不止,而現亡陽,此證用之,以招納欲散之陽;太陽證亦有用之以溫經,與桂枝湯同用之以救裡;太陰證用之以治寒濕;少陰證用之以救元陽;厥陰證用之以回厥逆。 此方以生附子、乾薑徹上徹下,開辟群陰,迎陽歸舍,交接十二經,為斬旂奪關之良將,而以甘草主之者,從容籌劃自有將將之能。 治太陰傷寒,脈沉腹脹,自利不渴者,以寒水侮土,肝脾俱陷,土被木賊,是以腹脹下利。附子溫補其腎水,乾薑、甘草溫補其脾土也。脾主四肢,脾土濕寒,不能溫養四肢,則手足厥冷,四肢溫暖為順,厥冷為逆,方用甘草為君,薑附所以溫中而回四肢厥逆,故以四逆名焉。 治少陰病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以其腎水上凌,火土俱敗,寒飲泛溢,胃逆作嘔,薑附草溫補水土,而驅寒飲也。 治厥陰病,汗出,外熱裡寒,厥冷下利,腹內拘急,四肢疼痛者,以寒水侮土,木郁賊脾,微陽不歸,表裡疏泄,薑附草溫補水土,以回陽氣也。 此方,將乾薑加倍為三兩,名通脈四逆湯,治少陰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者,以寒水侮土,木郁賊脾,是以下利,脾陽頹敗,四肢失溫,是以厥逆。經氣虛微,是以脈微欲絕。薑甘附子溫補裡氣,而益四肢之陽也。 鄭欽安曰:“按四逆湯一方,乃回陽救逆之主方。世多畏懼,由其不知仲景立方之意也。夫此方既列於寒入少陰,病見爪甲青黑,腹痛下利,大汗淋漓,身體畏寒,脈微欲絕,四肢逆冷之候,全是一團陰氣為病,此際若不以四逆回陽救逆,一線之陽光,即有欲絕之勢。仲景於此,專主回陽以祛陰,是的確不易之法。細思此方,既能回陽救逆,則凡世之一切陽虛陰盛為病者,皆可服也,何必定要見以上病形,而始放膽用之,未免不知幾也。夫知幾者一見陽虛證,而即以此方在分兩輕重 上斟酌預為防之,萬不可致釀成純陰無陽之候也。一旦養成純陰無陽之候,吾恐立方之意固善,而追之不及……不知用薑附之不早也。仲景雖未一一指陳,凡屬陽虛 之人,亦當以此投之,未為不可。所可奇者,薑附草三味,即能起死回生,實有令人難盡信者,余亦始怪之,而終信之;信者何,信仲景之用薑附而有深義也。故古人云:熱不過附子,可知附子是一團烈火也。凡人一身,全賴一團真火,真火欲絕,故病見純陰。仲景深通造化之微,知附子之力,能補先天欲絕之火種,故用之以為君,又慮群陰阻塞,不能直入根蒂,故佐以乾薑之辛溫而散,以為前驅,蕩盡陰邪,迎陽歸舍,火種復興,而性命立復,故曰回陽。陽氣既回,若無土以復之,光 焰易熄,雖生不永,故繼以甘草之甘,以緩其正氣。緩者,即伏之之意也。真火伏藏,命根永固,又得重生也”。 觀鄭欽安先生此段按語,極為精辟,既指出一切陽虛陰盛之病皆可用此方,並說明當用而用之不早,則恐追之不及,其指導臨床之意義頗大,切勿草草讀過。至於以本方加減分兩或藥味而成之變方,在《傷寒論》中,總名之為四逆輩,茲抄錄如下: 四逆輩(包括四逆湯,通脈四逆湯在內,共十方) 四逆湯:(詳前)。 通脈四逆湯:生附子一枚,乾薑三兩,炙甘草二兩。 通脈四逆豬膽湯:即通脈四逆湯加豬膽一合。 四逆人參湯:生附子一枚,乾薑一兩五錢,炙甘草二兩,人參一兩。 茯苓四逆湯:即四逆人參湯加茯苓六兩。 吳萸四逆湯:生附子一枚,乾薑一兩五錢,炙甘草二兩,吳萸一兩。 乾薑附子湯:生附子一枚,乾薑一兩。 白通湯:生附子一枚,乾薑一兩,蔥白四莖。 白通加人尿豬膽湯:生附子一枚,乾薑一兩,蔥白四莖,人尿(即童便)五合,豬膽汁一合。 甘草乾薑湯:炮乾薑二兩,炙甘草四兩。 附方,潛陽封髓丹:附子二兩,西砂三錢,龜板四錢,黃柏二錢,甘草二錢(本方劑量為老舊稱)。 承氣,攻陽之方也;四逆,回陽之方也。以乾薑溫氣,則上焦之陰寒散而外陽回矣。以附子溫水,則下焦之陰寒散而內陽回矣。得甘草之和中,則薑附之力合,上 下連成一氣,而旭日當空,表裡之陰霾自散。而誤用汗、吐、下等法,或未經誤治而病至陽亡,已現四肢厥逆者,即以此方主之,故名四逆湯也。加重乾薑名通脈四…
白芍是一味破藥
現代中藥學講義及臨床習慣認為白芍酸苦微寒,有和血斂陰之功,我通過古代文獻學習及長期臨床探索,發現此說有謬,我認為白芍是一味破藥。 《傷寒論·太陰篇》280條載:“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此芍藥與大黃並提,既然“自便利”當減大黃、芍藥,說明芍藥與大黃均有通便利作用,臨床上我以白芍與當歸並用,取其通便之功,輒效。 仲景時代芍藥,尚無赤、白之分。金醫家成無己謂白補而赤瀉,白收而赤散,實無根據。仲景桂枝加芍藥湯治太陽病,醫下之腹滿時痛者;大柴胡湯治少陽、陽明並病,腹中實痛者;麻子仁丸用芍藥與大黃、枳實為伍,治大便硬、腹中實痛的脾約證;《金匱》中枳實芍藥散治氣血郁滯所致的“腹痛、煩滿不得臥”。查《本經》載:芍藥“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治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別錄》亦載其有“通順血脈,緩中,散惡血,逐賊血,去水氣,利膀胱”等功效。河間評芍藥湯中歸芍並用,“行血則便膿自愈。” 要之,白芍有破血除痹、通利大便,利水氣通小便及止痛(通則不痛)等功用。所謂白芍“和血斂陰”及“白補赤瀉”之說,乃後人模糊影響之談,這種臆測推論,歷代醫家沿襲承誤而千百年來竟無一人敢發其覆,中醫藥學發展之所以緩慢,因循守舊,亦為導致原因之一。 版權說明本文摘自《裘沛然醫論醫案集》。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
張廷模概述化濕藥
化濕藥:概述 化濕藥過去叫芳香化濕藥。去掉“芳香“二字有兩個方面的理由:一是和解表藥的兩節相似,教材的中藥都是以功效分類,所以分章節的術語都應當是中藥的功效。 辛溫解表、辛涼解表中的辛溫、辛涼是性能的概念,不是功效的術語,所以,現在就規範為發散風寒藥或發散風熱藥。 同樣的道理,芳香也不是功效,而是藥材的物理性狀,是用我們的嗅覺器官感覺到的一種藥材特征,也不符合按功效分類的原則,因此,芳香二字就應該去掉。 二是比較常用的比較重要藥的化濕藥,都是芳香的,這是對的。但是有的芳香化濕藥,未必是真的芳香,我們在學這章以前,其實已經學過了三味化濕藥。第一味化濕藥是香薷,香薷化濕和中,是個很香的藥,可以說是芳香化濕藥。上一章學祛風濕藥,有兩味化濕藥。一味是木瓜,另一味是蠶砂,都能夠化濕和胃,但是很難說它們是芳香的,所以不能將所有的化濕藥都稱為芳香化濕藥。 1.含義:以化濕為主要功效,常用來治療濕阻中焦證的一類藥物叫做化濕藥。 2.功效與主治:濕阻中焦就是這類藥的主治。對於化濕藥共有功效最簡單的稱呼就是化濕。在使用的時候,化濕藥的基本功效有很多變化。 濕阻中焦以後中焦失和,往往把這一功效稱做化濕和中。它的症狀當中,最容易出現惡心、嘔吐等胃氣不和的症狀,所以也叫做化濕和胃。 胃和脾同屬於中焦,脾是陰土,喜燥惡濕;胃是陽土,喜潤惡燥,所以濕邪影響中焦時主要影響的是脾,造成脾的生理功能失調,所以常常又叫做化濕運脾,有的文獻稱做化濕醒脾,或化濕悅脾等。 濕阻中焦也有不同的術語表述,有的叫濕滯中焦,也可以稱做濕困脾胃,也可以叫做濕邪困脾,這是主動的表述,有的時候也改用被動語態的表述,改稱脾為濕阻,指的都是同一個證候。另外濕邪通常又稱為濕濁,所以又叫做濕濁中阻。 它的基本症狀主要是痞滿、嘔吐泛酸、大便溏薄、食少體倦、口甘多涎、舌苔白膩等。脘腹痞滿也可以說脘腹脹滿、脘腹滿悶。那麼痞是一個什麼樣的症狀呢?是一種似痛非痛、似脹非脹的阻塞不通的感覺。 根據中醫的理論,脾主運化,運化包括了運化食物的精微,也包括了運化水液。那麼為什麼會出現濕阻中焦的情況呢? 一是濕濁或者水飲進入人體太多,超過了脾的運化功能,譬如建築物的排水設施,台風來了雨量很大,超出了排水能力,水就堵了,就像超過了脾的運化功能,這就出現了濕阻中焦。 另外一種情況,水濕並不多,沒有超過脾胃正常的運化功能,但是由於脾的運化水濕功能下降了。如下水道被堵塞了,雖然雨量不是很大,但排水設施的功能降低了,水仍然排不出去,類似於脾虛生濕。 脾是運化水濕的主要臟器,所以文獻上說脾能勝濕。反過來說,如果水濕太過,或者脾的運化水濕功能降低以後,五髒當中,受到水濕侵害的首先也是脾,文獻裡面又有脾惡濕的說法,所以脾既能勝濕,反過來在病理情況下,它又最容易受到濕濁的傷害。 上述症狀有少數是胃失和降,譬如惡心嘔吐,但更多的是脾的功能失司,尤其是大便溏薄、口中多涎、或口涎甜膩、身體困倦、舌苔厚膩等。 這是每一種化濕藥都有的功效和主治,是最基本的。在這章藥物裡面,也有一些兼有功效,在兼有功效當中,尤其強調行氣和止嘔。 在這一章藥物當中的大多數藥物,都兼有行氣或者止嘔的功效。為什麼?因為濕阻中焦,脾胃氣機都會阻滯而產生痞滿、脹滿,這就是氣滯不舒的表現。 行氣是與化濕密切相關的一種功效,前人說“氣行則濕化”,行氣有利於中焦濕濁的消除,所以,行氣是治療濕阻中焦常常需要考慮的一種功效,如果化濕藥沒有行氣的功效,就需要配伍行氣藥物來提高治療效果。 另外,濕阻中焦的臨床表現有惡心嘔吐,是胃氣上逆的一種表現,治療濕阻中焦常常需要和降胃氣,要用止嘔的藥物,它兼有和降胃氣功效對於出現惡心嘔吐的濕阻中焦就更為對證。 3.藥性規律:化濕藥都是偏溫的,前面的香薷是發散風寒藥,是溫性的,木瓜和蠶砂也是溫性的。在這一章將要學的和這一章以後還有的化濕藥,譬如說開竅藥中的石菖蒲也是芳香化濕藥,也是溫性的,只有佩蘭溫性不明顯。之所以溫性的偏多,是因為中醫理論認為濕是一種陰邪,這種陰邪非溫不化。使用溫性藥有利於陰邪的蠲化。 這一章的藥物都有辛味,辛能行能散,化濕有行散的作用特徵,所以依據五味的理論,一般都可以標辛味。 另外,這一章藥絕大多數都是很香的,辛香也是一種性狀,與物理特征也一樣。另外,在芳香化濕藥當中還有一部分苦溫燥濕藥。 這一部分的藥物同時還有明顯的苦味,它們的功效往往稱為燥濕,這樣的燥濕藥不多,但是有代表性,而且是比較重要的藥,像蒼朮、厚朴。同時也把味不苦而燥性強的化濕藥如草豆蔻、草果的功效也叫做燥。 根據主治,歸經就順理成章出來了。它治療的是濕阻中焦,中焦就是脾胃,所以這一類藥的歸經就是脾胃經。在具體藥物表述的時候,如果說這個藥的歸經比較少,一 般脾和胃都寫出來,如果說這個藥的功效很多,除了脾胃另外還有歸經,這時候可能就不把胃寫出來,這只是一種處理方式,寫出來沒有錯,沒有寫出來也沒有錯。 另外,化濕藥略偏於升浮,因為它使濕濁升散,能止嘔的藥又兼沉降之性。這一類的藥都沒有狹義的毒性。 4.配伍應用:還是從三個方面思考:一是根據兼有的邪氣,對於濕阻中焦主要是寒熱兩種邪氣,如果兼有寒邪的,就稱為寒濕中阻,這時候就配伍溫裡藥。 如果兼有熱邪,就是濕熱中阻,這時候就配伍清熱藥,尤其是清熱燥濕藥。 二是針對正虛,主要是脾氣虛,配伍補氣健脾的藥物。 三是針對主要症狀,如果氣滯脹滿就配行氣藥。惡心嘔吐還可以配伍其他的止嘔藥,如前面學的生姜。如果有飲食積滯,消化不良,也可以配伍消食藥。 5.使用注意:也是從四個方面來思考。 第一,因證選藥,對於化濕藥而言不是非常典型,但是它也有內容,濕阻中焦有寒熱兩種不同的證型,在選擇化濕藥的時候有比較適合的,也有不太適合的,如果寒濕中阻,就應該選溫燥性比較強的化濕藥。對於濕熱中阻,就選溫燥性比較弱的,例如佩蘭或者藿香。 二是證候禁忌,這一類的藥是溫燥的,所以它比較適合有濕濁的,不適合津液耗傷者。脾胃陰虛、脾胃津液不足的時候,就是證候禁忌。 然後是中病即止,如果過用了,也是溫燥傷津,所以不能用得太過。 第四點,在用法方面也有特殊性。就是不宜久煎,或者說是後下,這和解表藥是一樣的,因為絕大多數是芳香藥,前人在本草學裡面強調這一類的藥是“以氣用事”,氣就是芳香之氣,用現在的語言來表述,就是說化濕藥的有效化學成分是芳香性的揮發油。 古人沒有揮發油這類的術語來表述,所以說“以氣用事”,就是說我們在用這類藥的時候,要注意保護芳香的氣,芳香氣耗散了,這部分藥的作用就降低了,療效也就差了。 再補充說明一下,這類的藥物基本功效前面說了,是化濕和中,主治濕阻中焦,一般來說這應該是個實證。這是由於脾的生理功能在正常情況下,進入人體的水濕太多,超過了脾的運化能力而出現的。 還有一種情況是脾虛濕阻,是脾胃的運化功能降低了,水濕並不多,但它仍然停留在脾胃,這個時候是一種虛證,要以補氣健脾的藥為主,可以適當配伍一些化濕的藥物。 另外暑濕和濕溫也可以用化濕藥。化濕藥是溫性的,這一類的病性是熱性的,但是它們都有濕阻中焦的臨床表現,所以對於暑濕和濕溫,也可以在清暑熱、清熱瀉火或者清熱解毒的同時加上化濕的藥物,有利於提高臨床療效。 版權說明本文摘自《張廷模中藥學講稿》,作老/張廷模。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
肝經用藥的總結
足厥陰乙木 【補肝氣】杜仲 山茱萸 雞肉 續斷 【補肝血】荔枝 阿膠 桑寄生 何首烏 狗脊 麋茸 獺肝 紫河車 菟絲 人乳 【疏肝氣】木香 香附 柴胡 芎 【平肝氣】金銀薄 青皮 鐵粉 密陀僧 雲母石 珍珠 龍骨 龍齒 【破肝氣】三棱 枳實 【斂肝氣】龍骨 酸棗仁 炒白芍 龍齒 烏梅 木瓜 【散肝風】荊芥 鉤藤 蛇蛻 蒺藜 蟬蛻 浮萍 王不留行 全蠍 桂枝 白花蛇 石南藤 蜈蚣 川烏附 樟腦 【散肝風濕】桑寄生 羌活 側附子 狗脊 松脂 蒼耳子 威靈仙 茵芋 海桐皮 秦艽 五加皮 【散肝風熱】木賊 蕤仁 冰片 決明子 爐甘石 青葙子 【散肝風氣】芎 麝香 薄荷 蘇合香 【散肝風痰】南星 皂角 烏尖附 白芥子 天麻 【散肝風寒痰】蔓荊子 僵蠶 山甲 【散肝血】谷精草 鍛石 【祛肝寒】肉桂 桂心 吳茱萸 艾葉 大茴香 小茴香 【滲肝濕】茯苓 土茯苓 天仙藤 【瀉肝濕】龍膽草 連翹 珍珠 皂礬 白蘞 【瀉肝痰滯】前胡 鶴虱 磁石 【溫肝血】蟲白蠟 肉桂 續斷 芎 香附 荊芥 伏龍肝 延胡索 爐甘石 蒼耳子 海螵蛸 酒 百草霜 沙糖 兔屎 王不留行 澤蘭 韭菜 墨 劉寄奴 大小薊 天仙藤 海狗腎 蒺藜 鹿茸 鹿角 艾葉 【涼肝血】生地黃 代赭石 蒲公英 青魚膽 紅花 地榆 白芍 槐角 槐花 側柏葉卷柏 無名異 凌霄花 豬尾血 紫草 夜明沙 兔肉 旱蓮草 茅根 蜈蚣 山甲琥珀 芙蓉花 赤芍 醋 熊膽 【破肝血】莪術 紫貝 五靈脂 紫參 益母草 蒲黃 血竭 蓮藕 古文錢 皂礬 歸尾 鱉甲 貫眾 茜草 桃仁 【敗肝血】干漆 三七 虻蟲 螃蟹 瓦楞子 水蛭 花蕊石 【止肝血】炙卷柏 伏龍肝 墨 炒艾葉 炒蒲黃 花蕊石 青黛 百草霜 炒側柏 石灰劉寄奴 王不留行 【散肝熱】決明子 野菊花 夏枯草 木賊 【瀉肝熱】代赭石 石南葉 琥珀 車前子 牛黃 前胡 秦皮 空青 銅青 蒙花 石決明 珍珠 凌霄花 生棗仁 蘆薈 【瀉肝熱痰】磁石 前胡 牛黃 【吐肝熱痰】膽礬 【瀉肝火】鉤藤 熊膽 女貞子 羚羊角 青黛 熊膽草 人中白 黃芩 大青 青蒿草 【散肝毒】蜈蚣 蛇蛻 野菊花 王不留行 【解肝毒】土茯苓 蒲公英 芙蓉花 皂礬 連翹 醋 藍子 【拔肝毒】青黛 輕粉 版權說明 本文摘自《本草求真》,作老/黃宮繡。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
張廷模教授對附子的講解
附子與前面祛風濕散寒藥當中的川烏來源於同一種植物,川烏是種下去的母根,依附在母根旁邊長出來的子根就叫做附子。但是在商品藥材中經常是切片用的,所以處方經常寫的是附片。 炮製時加菜油、紅糖制成的著色液,使之染為濃茶色,就叫黑附片﹔切片時如果是順著切的,就叫順片﹔有的是橫著切的叫橫片。 有一種黃附片,是染成黃色的,是橫切的﹔而白附片是順著切片的,切了以后蒸透再用硫黃來熏,使它原來的本色變淡,就叫白附片。 附子在產地要經過特殊的種植和加工炮製,不但有特殊的田間管理,採收回來以后還要用鹽鹵水,就是加工食鹽剩下來鹵水,裡面含有很多化學元素,用它來浸泡,泡了以后,最后再用以上的一些工序炮制。 附子從宋代開始就是四川的一個地道藥材,綿陽市下面有一個地方叫江油,過去叫做彰明,現在彰明是江油市下面的一個集鎮,產區是以這一帶為中心的,在宋代就有《彰明附子記》,當地的附子一直非常有名。 過去附子都是一家一戶加工的,是小的生產作坊,為了商業競爭的需要,就有很多的規格,有黃的、白的、黑的,有順切的、有橫切的,還有比較小的,用刨刀來刨成比較薄的片,又稱為刨片的。 川西北地區在附子採收的季節,一般陰雨天氣比較多,有的家裡面小作坊加工不過來,就像四川人作泡菜一樣,在附子挖起來以后,去掉了表皮泥土,適當地清潔以后,就放在了鹽鹵水裡去浸泡,它不會變質、更不會腐爛,可以放上一兩年,這種就稱為鹽附子。 鹽附子在使用的時候,仍然要把它切片了以后,在水裡面漂,把裡面的鹽味漂掉,就叫做淡附片。 一般的處方在開這個藥的時候都不是寫附子,而是稱附片、白附片、黃附片、黑附片等,這是因為它用的不是整個附子塊根,而是經過加工切制后的片狀藥材,所以一般叫附片。 之所以要說明這些五花八門的商品藥材規格,包括過去的炮附子是在火裡面燒,現在的炮附子是用微波處理的微波附子等,規格越來越多,都是為了商業性競爭的需要,與它的藥效之間沒有什麼聯系。 但是有的人說鹽附子是為了“咸入腎”而有意做的,其實不是的,是因它加工不了,挖起來的數量太多了,是受四川人做泡菜的影響,把它放在大缸的鹵水裡面就不會壞,慢慢地用,它不是為了“咸入腎”才有意地搞這麼一個藥材規格。 附子也是比較重要的一個藥,前面我講大黃的時候說藥之四維,其中有附子。附子不僅是溫裡藥當中的一個重點藥,也是中藥裡面一個很重要的藥物。 附子的功效主要表現下三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最特殊,叫回陽救逆。回陽救逆就是對於亡陽證的一種治療作用,或者一種治療功效。 什麼是亡陽證呢?就是一部分人由於長期患病,因久病而陽氣不斷地耗傷,最後陽氣衰敗了,陽氣損耗殆盡﹔另一種是突然之間患急性病,比如大吐、大瀉、大汗淋漓,陽隨陰脫,都會出現這種亡陽證。 亡陽證的臨床表現最典型的就是兩個症狀,一個四肢逆冷,一個脈細欲絕。 “亡”在字義上,就是“無”的意思,古代的字詞書,有“亡,無也”的訓釋,亡陽的意思是好像陽氣沒有了,就是人的陽氣已經耗散殆盡了,也就是陽氣欲絕。 為什麼出現這種情況呢?陽氣欲絕,主要是腎和心的陽氣衰敗、欲絕,因為腎陽的一個基本功能是能夠溫煦形體,腎中的陽氣為陽氣的根本,能夠使人保持應有的溫度。 腎陽衰敗就不能夠溫煦形體,所以首先出現的是肢體的遠端出現逆冷,比較輕的可能就是手指、腳趾,嚴重的可能上肢超過肘關節,下肢超過膝關節,最后可能全身都有冷的感覺。四肢逆冷是腎陽衰敗不能溫煦形體的一個表現。 心是主血脈的,心的陽氣衰敗就不能鼓動血脈,所以血脈不正常,出現脈細欲絕。表明它的基本病理是心腎的陽氣衰敗,衰敗到了嚴重的極點,幾乎是快沒有的狀態,這就是中醫學當中的亡陽證。在這種情況下,附子就是中藥裡面能夠“回陽救逆的第一品藥”。 因為附子回陽救逆作用最好,其他藥物不可取代,雖然它有毒性,但在臨床上它能夠明顯地挽回將要亡失的陽氣,這個時候也就是挽回了生命,它歷來就是急救亡陽證的一個重要的藥物。從古代到現在,尤其是在古代的醫療情況下,完全是依靠口服附子這一類為主的藥來治療亡陽證。 但是附子需要久煎,如果患者有時危急了,煎煮很長的時間,還要慢慢地讓它放涼,然后再來給他喂服,那會耗費很長時間,可能有時就緩不濟急,但沒有辦法,古代隻有這種醫療條件。 現在附子有急救的制劑,比如參附注射劑。一直到目前,盡管對於亡陽證可以採取綜合的急救措施,中西結合,如像大吐大瀉、大汗淋漓、大出血引起的,採用輸液、輸血加上一些西藥的應用,進行綜合的救治,當然效果就提升了很多。 但是附子回陽救逆的臨床價值仍然存在,所以很多醫院,如果出現了比較典型的亡陽證,在採用其他措施的同時,附子有關的注射劑,使用仍是相當廣泛的,能夠收到明顯的回陽救逆效果,所以它是中藥當中回陽救逆最重要的一個藥,用於亡陽證具有可靠而特殊的療效。 附子雖然是回陽的第一品藥,單用它的強度還顯得不夠,因為病證太重了,陽氣虛衰到了極點,一味附子還難以勝任﹔它發揮挽回陽氣作用也有一個過程,其比較緩慢,這是相對於乾薑這一類藥而言的。 它又有一定的毒性。所以前人治療亡陽證,不是單純地用附子一味藥,常常配伍乾薑和甘草,這就是張仲景的四逆湯。 附子和乾薑、甘草配伍,一是降低附子的毒性,有減毒的作用,它們具有有相畏相殺的關系,附子畏乾薑,也可以說附子畏甘草﹔甘草或者乾薑相對則是殺附子毒,使毒性減輕。第二,增效,又是相須相使的配伍關系,能增強回陽救逆的效果。乾薑也有回陽的作用﹔現代研究,甘草也是能夠增強附子在回陽救逆方面的作用。 另外,附子雖然回陽,但相對乾薑來說,作用發揮要遲緩一點,所以有的書上就說附子之性偏於守,乾薑相對是走的,它很快就會發揮回陽的作用,在初步有效的基礎上,附子也開始有效了,所以可以使藥力比較迅速,而且比較持續。 它有以上多方面的優點,所以就配伍在一起。附子和乾薑的配伍目的,是增效和減毒,大家必須記住,這是一個很特殊很重要的一個配伍。 臨床上的亡陽證,有的不是單純的腎陽、心陽衰敗,而且元氣也虛脫,所以稱為亡陽氣脫,這個時候單純用附子來回陽,對於元氣的虛脫就沒有針對性,所以這時候應加上人參。人參和附子配伍就是參附湯,現在的注射劑就是這個處方。 參附注射劑,目前全國有好幾個藥廠都在生產,可以靜脈給藥,回陽救逆就來得很迅速了,該劑型就適合於急救。 總之,附子回陽救逆就這麼一個情況,但是在臨床上要真正用好不容易,前人說附子是一個最有用的藥,也是一個最難用的藥。 最有用就是指的這種亡陽證,對這種急重症它能夠挽回生命,有很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又說它最難用,最難用因為它是治的急重症,又是有毒的,對於藥物的用法、用量、配伍這些要求,醫生都要非常准確,稍有一點疏忽,可能就造成不堪設想的后果,所以又認為它是很難用的。但附子有用這一點,應該充分肯定。 第二個功效,補火救陽,補火就是補命門之火。補命門之火,實際上指的是人體的元陽,也就是腎陽。附子這裡的補火助陽,就是補元陽,所以對於全身的陽虛證,附子都可以用。因此,在書上的應用第二條說用於陽虛諸證。 陽虛證當中首先是腎陽虛,由於腎有多方面的生理功能,腎陽虛就有多方面的臨床表現,附子一般都可以用。腎陽虛,首先不能溫煦形體,出現畏寒身冷,腰膝冷痛。 另外,生長發育遲緩,出現早衰﹔或者腎主水失常,出現水腫,或小便清長、夜尿頻多,老年人甚至還會出現遺尿﹔腎主生殖,腎陽虛了,表現為生殖功能降低、性功能降低等﹔腎能夠納氣,腎不納氣以后,呼吸急促,出氣多,進氣少,這叫虛喘﹔腎又能夠溫煦脾陽,脾腎陽虛的久瀉不止等,附子都可以使用。 但是最有效的最有用的效果是在改善腎陽虛不能溫煦形體方面可能比較肯定。至於腎的其他方面陽虛造成的症狀,附子究竟能解決什麼問題,可能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但是從古代到現代的臨床應用,凡是腎陽虛,不管它表現為什麼症狀,幾乎都在廣泛地使用附子,可能都有不同程度的作用,比如腎陽虛的全身水腫、小便不利在用﹔腎陽虛的小便清長、小便過多、夜尿頻多也在用,它是一個對於腎陽虛應用非常廣泛的藥,今后講補陽藥,還要重點講陽虛的表現,以及怎樣優選和配伍使用等。 二是脾陽虛,脾陽虛則脘腹冷痛,便溏腹瀉,食欲不振,它能夠脾腎雙補,所以出現脾腎兩虛也可以用,單純以脾陽虛為主的同樣可以用。 脾陽虛一般是脾氣虛的進一步發展,所以往往要配伍補脾氣的藥,比如說人參、白朮這類補氣健脾藥物,附子理中湯就是這種主導思想而和人參、白朮同用的。 另外還能用於心陽虛。亡陽證裡面已經有心陽虛了,一般的心陽虛可以出現自汗、心悸等一些較輕的症狀﹔重者可能有胸痺疼痛,這是有寒象的表現,附子用的時候多數是和一些活血化瘀的藥物,或者溫心的肉桂、桂枝這樣的藥配伍。 又如治療陽虛感冒的麻黃附子細辛湯,也用附子補陽氣。再如衛陽不固,出現了自汗不止,治療可以用耆附湯,就是附子和能夠固表止汗的黃耆配伍在一起。 總之,一句話,凡是有陽虛,附子幾乎都可以使用,凡是虛寒證,都可用它補火助陽。 第三個功效,散寒止痛。這就要回到我們前面講的概述,凡是籠統說的散寒止痛,就意味著這個藥既能溫中,又能溫經,有比較廣泛的溫裡散寒,或者說溫裡止痛的作用。 對於附子的散寒止痛,首先它能夠溫中,可用於胃寒或者脾胃虛寒,如果屬於陽虛的它可以用,已經在補陽當中介紹了。不是陽虛的,是實證,比如寒邪太盛,出現脘腹冷痛,附子照樣可以使用。 除了溫中以外,附子同樣能溫經,廣泛用於經脈受寒出現肢體冷痛、頭痛。比較特殊的溫經散寒是附子有類似於烏頭的祛風濕作用,所以對於風濕寒痺,尤其是風濕寒痺兼有陽虛的證候,附子也是一個很好的祛風濕散寒止痛藥。祛風濕它不如烏頭,所以烏頭放在祛風濕藥裡面,但附子完全可以用,同樣有相類似的祛風濕作用。 應用第三條講它治的裡寒證是實證﹔應用第二條也是裡寒證,為虛證。所以前人說附子“只要有寒,不論虛實,都可以使用”,一個是虛寒證,一個寒實證,實證就是溫裡散寒止痛,虛證是用來溫補陽氣,附子功效主要在這三個方面,對應性是比較直接的,也容易記住。 附子的用法、用量和使用注意,也有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首先是用量,書上是3∼9克。附子的用量在全國懸殊比較大,在江南沿海的一些地方一般用量都比較偏小,當地因為氣候炎熱,一般的人都容易受熱,也容易出汗,多有一些傷津的情況,醫生用附子都特別膽小謹慎,尤其是氣候炎熱,容易受熱時,所以一般用幾克的很常見。 但是在西南地區,很多臨床醫生覺得用幾克可能效果上不去,所以附子用到30克是家常便飯,尤其是四川、雲南,五六十年代雲南有一個全國有名的醫生,人稱為“火神”的吳佩衡。 吳老在處方當中用100∼500附子,也並不罕見,關鍵在什麼地方呢?就是久煎,如果附子用3∼5克,但不久煎、不炮制也容易中毒,如果量很大,煎3∼5個小時,有時候上午煎到下午,有的晚上煎到第二天早上,那用100∼200克的附子也沒有什麼毒性反應。 關鍵是應不應該用那麼多量,實際上可能沒有充分地利用。我這裡講不是提倡大家多用、重用,尤其是初學者,剛剛開始臨床,教科書上的量應該是比較可行的量,應該先以這個量為主,在有經驗以後,如果覺得必要,可以增加一點用量。 大多的時候,湯劑當中的溶劑是有限的,有限的溶劑當中用的藥再多,它的溶解度也有限度,它的含量並不完全是無限增加的。關於用量我們要正確對待,有的用量過分地偏大,同樣是不安全的,同時對藥材也是浪費,但是過分地謹慎也會影響它的療效。 附子是要久煎的,所以在一定范圍內適當地多用一點,應該是相當安全。 它的溫燥性並不像乾薑、胡椒這一類藥,不那麼厲害,所以在西南民間,冬天經常把附子作為一個食療之物,燉羊肉時的附子的量用得比較大,但燉的時間長,很多人沒有明顯的陽虛,但用了以后也沒有出現溫燥的不良反應,附子應該說只要用得合理,安全度還是很高的,關鍵就是久煎,久煎到沒有一點麻味,這和烏頭是一樣的。 盡管附子的配伍、炮製等都能夠降低毒性,但是最有效的方法是加熱煎煮,所以附子作丸、散劑,一定要謹慎,它在沒有水的情況下,沒有經過高熱來水解,毒性是很大的。…
徐靈胎治療附子中毒案
據說洞庭有一位卜夫人,患了怕冷的病(患寒疾),當地名醫開了附子湯,長期服用,十年過去,所服用附子超過幾十公斤。但是很奇怪,怕冷的毛病非但沒有一點好轉,反而更感寒冷,才進入初冬,四面烤火,棉衣加重,也沒有絲毫溫暖,徐靈胎見了之後,說:“這是熱邪並於內,逼陰於外。”熱邪把內臟裹的緊緊的,陽氣無法外出,就會產生這種徵候,。《內經》云:熱深厥亦深。又云:熱極生寒。 理解了熱深厥亦深之後您就會一點也不感到奇怪,這就是熱極生寒的道理,徐靈胎用蘆根數兩,煎清涼疏散的方法給病人服用,連用十付之後,病人反而減衣服,沒那麼怕冷了,後來一直用養真陰之方,過了一年,病人累積在身體裡的附子毒開始外外發,周身就像火燒。全身頭、面、口、鼻俱生熱瘡,跟原來一反常態,原來冷的要死,現在熱的要命,服寒涼之品得解! (按):附子長期服用後所產生的副作用,附子越吃越感覺寒冷,一些特殊病人也不見高熱口渴的所謂陽症,反而出現完全不口渴而且手腳寒冷的陰症!不只要記得,熱深厥亦深也就不難理解了!這就是所謂的熱伏於內,陽氣不得外伸,如果這個時候繼續用見到病人惡寒就斷定是陽虛錯用溫補法,結果就是吐血,咳血,死後還是認為是陽虛而死,豈不冤枉?我們常常見到身體極熱,但並非是陰虛內熱,身體極熱的反而是要大方劑溫陽才能夠治療的,這就要平時非下苦功讀書臨床不可! 版權說明 本文摘自《網路文章》。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
四聖心源藥象
(一)五象概論: 中土,象:緩和,柔和,中正庸和。味甘,氣香,挺香的香氣。代表藥物,甘草。 乙木,象:柔潤升發,草木萌發,陽光柔和,雨露飄然。味酸,氣臊,比較冲的一個味。代表藥物,當歸。 丁火,象:充分飽滿,清透無形,氣定神閑,有冷靜、沉穩之勢。味苦,氣焦,燒糊了那個味。代表藥物,朱砂。 辛金,象:清涼,清透,斂降。味辛,氣腥。代表藥物,麥冬。 癸水,象:收藏,蟄藏。味鹹,氣腐,腐敗的腐味。代表藥物,補骨脂。 (二)一氣周流 戊己斡旋,乙木生發,辛金斂降,離中火,坎中水,火主炎上,其象為開散,水主潤下,氣象為收藏。 (三)五象對應藥物及其藥象 中土 中土藥:甘草,白朮,人參,大棗,蜂蜜,甘遂,茯苓。 中土之己土藥:生薑,乾薑,蒼朮。 中土之戊土藥:白寇,黃連,半夏。 甘草,象:緩和,柔和,中正,清透,坐鎮中州,主掌大局。 人參,象:柔潤,直補五臟之精。 白朮,象:補益中土,略轉樞軸。 大棗,蜂蜜,象:柔潤,滋補中焦陰精。 生薑,乾薑,蒼朮,象:偏於升發,推散濕氣。 白蔻,黃連,半夏,象:偏於斂降,放濕氣化。 茯苓,象:平淡,平和,瀉濕。 甘遂,象:酸猛化濕、消痰。 乙木 乙木藥:當歸,烏梅,阿膠,川芎,龍膽草,白芍,麻黃,桂枝,柴胡,細辛,丹皮,元胡,紅花,土元,鱉甲。 烏梅,阿膠,象:直補乙木之陰精,雨露飄然。 川芎,象:升發乙木。 細辛,象:從底下往外散。 桂枝,象:接近體表的角度往上往外升達。 麻黃,象:直接散到體表。 柴胡,象:從臟腑之間的角度開始疏通,往外散。 龍膽草,白芍,象:清土中之木。 丹皮,元胡,紅花,土元,鱉甲,象:破乙己路有形郁結,活血。 辛金 辛金藥:麥冬,百金,山藥,天麻,川椒,黃耆,石膏,白芷,杏仁,五味子,大黃,厚朴,枳實,芒硝,巴豆。 麥冬,象:清透清潤,斂降辛金。 百金,山藥,天麻,象:柔潤,氣味清透,斂降,補益辛金本氣。 石膏,白芷,杏仁,五味子,象:沉降,潛降,下降。辛金戊土不降引起的發燒,石膏是最好的退燒藥。 麻黃湯,象:麻黃與杏仁,一升一降,相互配合。 五味子,象:斂肺補腎,從辛金直接轉換到癸水,少用斂降,多用補腎。 麻杏石甘湯,退燒用的方子,象:麻黃升乙木,甘草培中鎮坐中州,杏仁石膏斂降辛金。 白虎湯,象:知母沉降戊土辛金,杏仁斂降破氣消痞,百合、麥冬滋潤斂降。適用於有形和無形的淤結。 黃耆,象:其氣清透。補肺氣效果明顯。 沉降無形之氣,從石膏角度出發。沉降有形之氣,從大黃、厚朴、巴豆角度出發。 癸水 癸水藥:補骨脂,鹽,豬苓,澤瀉,菟絲子,枸杞子,熟地,首烏,巴戟天,蘆巴子,肉桂,附子。 補骨脂,象:收藏。鹽炒用。 枸杞子,象:收藏,滋潤,收腎氣、補腎氣,陰陽雙補。 菟絲子,象:收藏,跟補骨脂相比,相對弱一些,從土生水。 巴戟天,象:滋潤,味厚重,收藏腎氣的同時,有略微的疏通作用。 蘆巴子,象:收藏中含有一股升發之氣。 熟地、首烏,象:滋膩,斂固,沉降。脈澀、虛,腎氣虧損厲害時用。 附子、肉桂,象:生發元陽,使一氣由癸水陽根中生發。 豬苓,澤瀉,象:淡滲利水。 如果一個人單純的腎氣虛,沒有邪氣,就用補骨脂、巴乾天、菟絲子、枸杞子、蘆巴子,用鹽制一下,效果更好。 如果腎精消耗的太過了,可以適當使用一些熟地、首烏這樣純粹滋補的藥,可以滋補斂降。 丁火…
以甘草補水保津-貫穿傷寒的一條紅線
陈修园认为伤寒之要是保津,并将这一理解杂糅在他的论著当中。同意他的观点,那么伤寒六经是如何体现保津液的,又靠何药作为载体呢? 与麻桂姜附等不同,甘草参与了伤寒六经传变的几乎所有大事件。伤寒一百一十三方,甘草占据七十方之多。可见甘草在伤寒中之凸显地位。甘草于伤寒之用多被冠以调和诸药之说。那么区区“调和诸药”就能让医圣将甘草作为添头奉送之品频频缀于文案之末?巴豆甘遂的峻烈之性又岂是甘草可轻易缓解?乱世需用重典,矫枉难免过正。仲景戮力驱遣甘草只为峻烈之药做些水津保障,从不干扰药物的峻烈之性。 摘取数方略做例析。 太阳篇发汗剂麻黄汤用炙甘草一两。麻黄发汗是需要大量的水液作为物质基础的,不然体液在麻黄解表过程中消耗巨大,鼻衄便血就接踵而至了。炙甘草提供足够量的水分才给了麻黄纵横恣肆的机会。麻黄桂枝是否梦幻组合很难讲,但即便只有麻黄甘草汤此“两拗”也是要发汗解表的。 炙甘草汤用甘草四两。扶花绿叶变身主将,仲景有深意。“脉结代,心动悸”此等简略方证使后世医家对仲景颇多埋怨:简单的结代心悸如何与大队地黄阿胶钩挂理解?实则此是仲景苦心,不按常规言浮沉迟数,突兀出一个结代脉合并心动悸。仲景以六个字展示出身体严重水液不足,纲纪已然大乱的危险状态。再不积极补充涵盖营养的水分,人就留不住了。仲景怕为医者思维发散,天马行空出诸般炫目想象,以致贻误抢救时机,才印定眼目,提醒为医者此时补水摄津才是王道。那么此种脉证是否提示其他方面就很安泰了?应该不是的。可能此时病人正在发热,在剧烈咳嗽,在腹胀满;在等待麻黄桂枝定喘,在等待硝黄承气攻下。但所有的一切一切都要等身体平复一些才能处理,不然真成了治病不治命了。 另外,应用炙甘草汤后水钠潴留的肿满、血压高也可认为是体内已不缺水的过表达而已。毕竟甘草不是关木通,它没有直接损伤肾器官,他只是让泌尿系统暂时忙乱不堪罢了。 阳明主方白虎汤证。“表有热”必然气血奔涌,津液的无形耗伤加大。里是寒是热就暂不追究了,但是有热就要补水,结果白虎汤里便有了甘草二两。 四逆散用甘草就更加说明问题了。四逆散药只四味:柴胡、枳实、芍药,甘草。原方散剂,以容量极小的方寸匕做计量单位服用。柴枳芍皆不峻猛,扶正调和之说真真可笑。那么此时用甘草能否有更合理一些的解释?试想暴怒之下,病人的神经系统由平日较为松弛变为紧张,其物质能量消耗骤然增大,而身体短时间内难以供给,矛盾之下,中枢发出的指令难以贯穿周围神经,致使神经系统的无序表达:心悸、腹泻,失眠等等出现就不奇怪了。用柴胡白芍舒缓紧绷的神经,甘草补水加速物质能量交换以提供更多的营养给神经系统。神经恢复后肢麻拘挛等四逆症状也就会无形消解了。如此四味方药组成已然是高度完备的体系了。方后后人杜撰的加减法则,后世的逍遥散、柴胡疏肝散什么什么的便都露出浮云真面目了。 少阴证麻黄附子细辛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二者仅差一味药,条文序号相连,前者为“始得之”,可任攻伐;后者“得之二三日”,体液消耗明显,仲景以甘草易细辛谨慎发汗,顾及津液并及时补充。不同的疾病阶段,虽有相同或相近病机,仲景所处方药也是考虑身体津液及物质能量补充的。 有左倾就有右倾,中间路线是难寻的,世事人情莫不如此,经方下的人体可得例外?举几个不用甘草的例子。 逐水十枣汤。水多了,且不问为何多了,总之是要排的。这就与甘草有关联了。日本汉方大师汤本求真先生认为甘草大枣作用类似:缓急迫之用。既然遂芫戟个个峻烈,何不甘草大枣同用?同用岂不更能卸下这雷霆万钧之势?想必是甘草冲淡了逐水之力。一面泻水,一面干扰?故而单用十枚大枣勉力而为了。假如泻得太过了也有可能要重新烦劳炙甘草汤了。 五苓散、大小陷胸也不用甘草,道理大致相同,善后也大致相同。 厥阴篇当中并无太多区别于三阳、太,少二阴经的汤方,就不再援例赘述了。 伤寒方无疑是峻烈的,但它的峻烈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充足的津液作保障,仲景在他的药物序列中选择了炙甘草担此大任,贯穿始终,尔后演绎出精彩无数,也引醉豪杰无数。 总而要之,依上认识大概可给伤寒做个较为形象的比喻:千年方证做根基,保津补水的甘草做主干,上面是结满了芩连栀柏与麻桂姜附的参天大树。 版權說明 本文摘自《經方醫學論壇》。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
論附子—太極思維之火神偏執篇
所有的病因都是因為寒嗎?就算都是因為寒,附子能除所有臟腑之寒嗎?實際上,在臨床時某『證』的發生,都會有許多種病『因』, 可以只以陰、陽兩個粗略的劃分來概略用藥嗎?透過以下的說明我們就可以了解這顯然是行不通的。